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忆读书》教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忆读书》教案 (2)

‎26 忆读书 ‎《忆读书》是冰心于20世纪80年代末写的一篇散文。全文以“忆”为线索,回忆了作者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小时候读书的经历。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分享了多读书的益处。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作者对广大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总结全文。结尾的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包含了三层意思。“读书好”指开卷有益,“多读书”指博览群书,“读好书”是说要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书。这九个字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读书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课文里有大量读书方面的信息,如,读书经历、读书态度、选书的标准、读书方法和读书的好处等,角度不同,内容丰富。作者对阅读过的书有着丰富的阅读感受,如,有的书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精彩,情感真实质朴,让她尤其欣赏,心动神移;有的书情节烦琐,矫揉造作,索然无味,让她心生厌倦;也有的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她产生全新的认识。无论是童年一知半解地读《三国演义》,还是后来反复读《红楼梦》,将《封神榜》《荡寇志》与《西游记》《水浒传》比较读,都给作者带来了很大收获。‎ 课文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林冲等经典人物形象。‎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舅、斩”等生字,掌握多音字“传、着、卷”;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正确书写“舅、津”等生字和“舅父、津津有味”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津津有味、豪杰”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欣赏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懂得读书的好处,力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 ‎1.会认“舅、斩”等生字,会写“舅、津”等生字和“舅父、津津有味”等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 ‎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2.欣赏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懂得读书的好处,力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衰、刊”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斩、呻、述”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津、琐、篇”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简单的字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练写,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津”要注意右边横画分布均匀,长度不一;“凯”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几”的一撇要注意穿插;“衰”要注意和“哀”的区分。‎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强调。‎ ‎2.阅读教学 ‎(1)梳理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让学生交流:如果要知道作者的读书经历,以及作者认为的好书的标准,需要提取哪些内容进行整理?通过交流,明确要梳理出以下信息: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所读书目的名字、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 确定需要梳理的信息后,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信息。然后先在小组中交流:有没有缺漏的信息?有没有有争议的信息?每个同学梳理信息的方法一样吗?再在全班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有没有遗漏信息与信息提取的准确性。‎ 理清作者的读书经历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梳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提取信息、按要求分类整理的,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2)阅读体会。‎ 借助学生梳理出的信息,让学生围绕作者的读书感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还可以适时让学生结合课后第三题,开展以“读书是否可以一知半解”为话题的讨论,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表达对读书方法的不同观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把理由说清楚,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要有积极回应,继续落实之前学过的口语交际要点。‎ ‎3.语言表达 这篇课文的语言质朴浅显,但满含真情实感。如“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 便把书丢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毫不做作,特别真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值得学生去咀嚼品味。‎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舅、斩”等生字,会写“舅、津”等生字,能读懂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板块一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打一物)‎ ‎2.揭示谜底:书。‎ ‎3.导入新课: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读书中好的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是愉悦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冰心奶奶一起走进《忆读书》,去看看她是如何从读书中感受到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 ‎4.介绍冰心,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1919年,她以“冰心”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冰心诗歌和散文的三大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斩、传、着、煞、呻、述、衰”为翘舌音,“琐”为平舌音,“津、呻”为前鼻音。“浒”读hǔ,不读xǔ;“栩”读xǔ,不读yǔ。‎ ‎5.引导学生迁移思考,联系形近字对比记忆。‎ 津(津津有味)——律(纪律)——建(建设)‎ 琐(琐屑)——锁(锁住)——唢(唢呐)‎ 篇(篇章)——扁(扁担)——骗(欺骗)‎ ‎6.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7.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舅”“葛”和“篇”字,引导学生注意结构布局。‎ ‎“津”右部横画间距一致,长短不一。‎ ‎“凯”左高右低,“山”略扁,占左部的三分之一。‎ ‎“限”右边是“艮”,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良”。‎ ‎“衰”中间的一长横不要漏写,左右皆要出头。‎ ‎“某”上面“甘”第二画和第三画都是竖;下面是“木”,不要写成了“本”。‎ ‎8.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舅父 津津有味 英雄 无限 一知半解 述说 厌烦 荒唐 辛酸 访问 书刊 烦琐 真情实感 质朴 刊物 ‎9.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 梳理信息,把握要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找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2.指名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时间顺序。‎ 表示顺序的词语:七岁时、十二三岁时、中年以后、1980年。‎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哪句话概括,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围绕自己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抓住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所读书目的名字、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梳理信息。‎ ‎5.交流反馈,教师指导并明确。‎ 七岁时:《三国演义》——听舅父讲《三国演义》,自己开始一知半解地读。‎ 因《三国演义》产生了读章回小说的兴趣:读《水浒传》、《荡寇志》——欣赏《水浒传》,认为《荡寇志》没有人物个性。‎ 十二三岁时:《红楼梦》——起初兴趣不大,中年以后重读才尝到滋味。‎ ‎1980年:“读万卷书”(《西游记》《封神榜》,现代文艺作品……)——书看多了,会挑选、比较书目。‎ ‎6.小组交流,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 ‎7.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教师梳理总结,使学生明确。‎ 梳理信息的方法:‎ ‎(1)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作者的年龄或时间、书名,以及作者的评价、感受等信息。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信息散落在文本中,回顾总结时,还要再浏览文本。为了在圈画重点信息时,利用圈画的符号,做到既准确,又一目了然,可以用相同的符号圈画同一类型的信息,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不同类型的信息,重复的信息不再圈画,还要用符号标注出重点的或存疑的内容。‎ ‎(2)分条列出信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分条把信息列出来。这样能做到条理清晰,但列出的信息要概括,并且准确。‎ ‎(3)借助图表梳理信息。用图表梳理信息,直观简洁,一目了然,但需要对图表进行合理设计,梳理这篇课文的信息时可以根据要求进行“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感受”等分类。‎ ‎8.引导学生根据梳理的信息,划分出课文的层次。‎ ‎9.指名答,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读书的强烈感受。‎ 第二部分(2~7):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小时候读书的经历。‎ 第三部分(8~10):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分享了多读书的益处,并且点明要“读好书”。‎ 第四部分(11、12):写作者对广大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总结全文。‎ ‎10.小结:通过梳理信息,我们能快速地把握文章要点。‎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2.欣赏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懂得读书的好处,力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关于读书的经历,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领悟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内涵。‎ 板块二 细读课文,赏析体味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开篇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句段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篇这句话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作者小时候读书的体验。‎ ‎(1)过渡:作者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作者和这本书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能给我们答案?‎ ‎(2)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出示重点语段进行深入诵读。(明确:《三国演义》,第2~5自然段)‎ 句段2: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①指名朗读,注意读准“津、斩”等字的读音。‎ ‎②理解重点词语“津津有味”“豪杰”。‎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③抓住关键词“津津有味”“含泪上床”体会作者对《三国演义》的着迷。‎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可见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含泪上床”表现出“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突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句段3: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①理解重点词语“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②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咬了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读书的决心之大。“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作者读懂后的惊喜之情。“越看越明白”是因为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不识几个字就敢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即使“一知半解”也坚持着,这都说明作者非常爱读书。‎ ‎③思考: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桌讨论,说明理由。‎ ‎④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示例一:赞同。这段文字主要写出了作者年幼,却在看那么深奥的书,因此读起书来非常的困难,但是她的这种求知精神以及对读书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不赞同。我认为读书一定要认真,在读书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或问老师、家长的方式把它弄明白。这样才能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一带而过,那样很难学到真知识。‎ 句段4: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两次丢掉书,又拿起再读这个过程中对书的感情。‎ 两次“哭”说明“我”读书时无比痴迷、投入。丢下又拿起的动作,写出了“我”因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之死而悲伤的样子,说明书中的人物、情节十分感染人,也表现了“我”对阅读英雄故事的极大热情。‎ ‎②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读《三国演义》时会有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哭”反映出作者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人;另一方面,“哭”说明了作者确实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被故事中的人物给感染了。‎ ‎(3)过渡:读《三国演义》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此后,作者又读了什么章回小说?(《水浒传》《荡寇志》)自己读一读第6自然段,感受这两本书带给作者的感悟。‎ 句段5: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①指导掌握多音字“传”“着”。‎ ‎“传”在表示“传记”“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于小说名称)”时,读zhuàn,如“列传、水浒传”;在表示“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传授”“传播”“传导”时,读chuán,如“流传、师传、宣传、传电”。‎ ‎“着”在表示“穿(衣)”“接触,挨上”“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着落”“派遣”时,读zhuó,如“穿着、着陆、不着痕迹、寻找无着、着人去办”;在表示“下棋时走一子或走一步”时,读zhāo,如“支着儿”;在表示“接触,挨上”“感受,受到”“燃烧,也指灯发光”“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时,读zháo,如“上不着天、着凉、路灯着了、睡着了”;其余情况下作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时,读zhe,如“正谈着话、大门开着”。‎ ‎②体会作者对这两本书的评价。‎ ‎“凑成”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的意思,“凑满”有拼凑够数目的意思。作者既肯定了《水浒传》着力刻画的人物性格极生动,又指出《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人并非个个性格鲜明,但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得多。‎ ‎(4)过渡:作者十二三岁时就读了《红楼梦》,她第一次读就读懂了吗?(没有)读一读第7自然段,看看《红楼梦》又带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句段6:《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是对《红楼梦》的高度概括。引用这两句诗说明作者中年再读《红楼梦》时感悟到了《红楼梦》的精髓,可见好书是要反复读的。作者直到中年才体会到《红楼梦》的滋味,是因为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层面为基础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可能深刻理解书中的内容,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便能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深蕴。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过程。‎ ‎(5)小结:好书值得我们不断重读,我们在阅读时也要在不断的阅读中加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 ‎3.过渡:作者从小便爱读书,读了这么多的书,那么读书到底“好”在哪里呢?现在,默读第8~10自然段,找到答案。‎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出示重点句段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句段7: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①指名朗读,读出作者由读书感受到的快乐。‎ ‎②结合全文,从哪里能看出读书是作者“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快乐,作者最大的快乐就来自读书,读书充实了她的人生,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啊,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能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素养。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很大的乐趣。例如:读写历史人物的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屈原的爱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豁达心胸、岳飞的铁胆忠心等,还让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读写景的古诗文,即便你没去过这些地方,也可以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丽。‎ 句段8: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 ‎①指名朗读,教师强调读准多音字“卷”,并指导掌握。‎ ‎“卷”在表示“书本”“全书的一部分”“卷子”“机关里保存的文件”‎ 时,读juàn,如“手不释卷、上卷、交卷、卷宗”;在表示“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裹成圆筒形的东西”“作量词,用于成卷儿的东西”时,读juǎn,如“卷起袖子、风卷着雨点、铺盖卷儿、一卷纸”。‎ ‎②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消遣”指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唯一”说明作者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再次表现出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句段9: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仅写出了读书直接的好处——知道许多事情,认识许多人物,而且点出读书读得多了,也能学会挑选、比较,会分辨好书与不好的书,说明作者自己在读书中不断地成长。后文作者列举了自己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文艺作品的实例,说明书看多了就能逐步养成辨别和选择的能力,自然就能自觉抵制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有了这样的识别能力,不止是看书,面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物,都能“会挑选、比较”,主动吸收美好的精神食粮,自觉抵制丑恶现象的腐蚀。‎ 句段10: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的深层含义。‎ ‎“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既是对书的评价,也是生活的哲理。作者能总结出这样的道理,也是读书带来的益处。‎ ‎(2)小结: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通过读书收获了快乐,明白了道理,更学会了挑选、比较,养成了辨别与选择的能力。‎ ‎4.指名朗读第11、12自然段,体会作者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寥寥九个字中寄寓的人生感悟。‎ ‎(1)思考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对作者读书心得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短短九个字,从读书的意义讲到如何读书,寓意深刻,言简意赅,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2)引导学生讨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读书好:开卷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并且能让自己从书中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 读好书:择善而读,要学会选择,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心动神移。‎ ‎(3)那么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回顾全文,总结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通过对比,作者认为,内容描写精彩的、人物栩栩如生的书籍值得一看;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书籍让她心动。这样的书才是好书。‎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忆读书 ‎2.拓展阅读一篇和读书有关的故事,强化对读书的感悟。‎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结束时,因为他成绩优异,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可是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之时,他便摘下一枚辣椒,放在嘴里嚼,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是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的。由于鲁迅刻苦读书,后来成为了一代文豪。‎ ‎3.小结: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完成对应训练。‎ ‎1.整体感悟,分层剖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再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到关于读书、做人的道理。‎ ‎2.速读、精读相结合。速读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做标记。精读时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讨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3.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达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