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分钟   一、直入新课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生自己读。 ‎ ‎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学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自读,学习课文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1)读得通顺   (2)读出疑问 ‎ ‎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2.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少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特点。】   (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主持公道。) ‎ ‎  (就好像当法官。)   (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 ‎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板书:妇人饱受欺凌  巡警丧失尊严)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测试。 ‎ ‎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教师再板书一个“?”,4人小组讨论)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师:你呢?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 师:还有吗,你呢?)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 ‎   (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内容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饱受欺凌   巡警丧失尊严   中华不振 ‎ ‎   为中华崛起读书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一选。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句子训练营。 ‎ ‎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变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1.“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思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   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 ‎ ‎  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答案】   一、   1. C   2. B   二、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洋人的汽车把这个妇女的亲人轧死了。   三、   1. 有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2.会感到屈辱,会发奋图强,会卧薪尝胆,坚定的认为这头东方沉睡的雄狮会有觉醒的那一天。   四、B 教学反思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 ‎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