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2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27)

‎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 反复诵读,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学生背诵有关描写季节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都和秋天有关。‎ ‎2.检查预习,了解古诗的朗读情况,结合注释及课文插图初步交流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理解诗题《山行》,简介作者杜牧。‎ ‎2.分步明意,理解诗句。‎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①借助注释及课文插图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 语的意思。‎ ‎②补充填空:一条石头小路( )。‎ 教师引导学生讲出句意。‎ ‎③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理解填空:几户人家在白云( )的地方。相机理解“生处”这个词语。‎ ‎②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①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帮助指导。‎ ‎②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抓住“坐爱”“枫林晚”“二月花”理解三四句。‎ ‎3.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秋日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大家喜欢这幅美丽的秋山红叶图吗?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4.配乐诵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自主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图片或课件,观察交流:‎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2.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一个美丽的画面。‎ 第2课时 ‎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课件出示袁枚的《所见》,理解“见”字的意思。‎ ‎2.《所见》写的是作者在夏天的树林里看到的和听到的景象。那《夜书所见》这个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理解“书”字的意思。‎ ‎3.结合注释及插图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2.结合插图,理解看到的景象(三四句诗)。‎ ‎(1)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插图,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2)作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那么小的蟋蟀在夜晚能看的见吗?作者是根据那句诗推测出来的呢?指导朗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3)想象画面。练习用生动地语言描述儿童捉蟋蟀的场景,做动作理解“挑”字的意思。‎ ‎(4)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展开想象,理解听到的景象(一二句诗)。‎ ‎(1)交流诗句中诗人听到的声音。‎ ‎(2)“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3)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给“寒”字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读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4.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诗人因家庭变故,10岁背井离乡,隐姓埋名,38岁仍没回过一次家乡,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2)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独卧江边小屋,听到萧萧秋风吹落树叶,触景生情,又会想些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一二句。‎ ‎6.配乐吟诵,总结学法。‎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查找资料,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合作学习主题图书 ‎《秋词》和《秋风引》这两首古诗。‎ ‎1.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自由朗读主题图书《长安秋望》《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两首古诗。‎ ‎2.积累思乡的古诗,读给家人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