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青岛版 (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青岛版 (1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整册书的计算教学重点。本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为后面笔算乘法进位部分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知识点在计算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在学习素材的选择与呈现上,联系生活,力求数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先在自学问题指引下进行对例1算法的先学后教活动环节,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尊重知识的逻辑基础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会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把较难的笔算知识转化成容易的口算知识的转化思想;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笔算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探讨竖式的计算方法及书写关键。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及书写要求,理解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书写时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掌握乘的计算过程,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充分的把点子图和竖式进行有机联系,把握好教学算理的关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先学后教、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点子图与算法的有机结合,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理解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表示有多少个“十”,书写时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教学难点:通过点子图与竖式结合,理解竖式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点子图、作业纸。教学过程:一.旧知引入,复习铺垫1.笔算  14×2231×3  7 2.说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上每一位数。 【意图:新旧知识的迁移,促进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二.自学新知,探究算理1.导入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书,看到下列情境:①出示第46页例1题目: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②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小红遇到了什么问题?(求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就是求14个12是多少,或者12的14倍是多少。)③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算式)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板书课题。2.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①带问题自学教材第46页例1。学习目标: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2).能准确进行笔算。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6页例1,做好批注,重点看笔算过程,思考:笔算14×12时:第一步,先算2套书是多少本,算式是(),即第二步,再算10套书是多少本,算式是(),即第三步,算()+()=(),就是()套书的本数。因此,14×12=(),补充完整的竖式:【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带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去学,目的性明确,指向性清楚。】②自学检测:师生共同完成电脑竖式的学习反馈(结合第二个点子图进行)7 3.竖式再强化算理及书写中间部分积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①追问中间部分积的算理等细节,与板书的点子图相结合。                  1   4               ×  1   2------------------2套书的本数←    2   8……14×2的积10套书的本数←1 4   0……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  6  8②归纳出:本课为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完成板书的补充。③省去中间积的“0”不写,对位要点填空。竖式中间,省去个位上的“0”后,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意图:突出本课的重难点,明确中间部分积的书写位置,也是理解竖式算理的体现。】④完成自学部分的问题填空。课本第46页例1,笔算14×12可以这样想:第一步,先算2套书是多少本:算式是(14×2=28),第二步,再算10套书是多少本,算式是(14×10=140),第三步,算(28)+(140)=(168),就是(12)套书的本数。因此,14×12=(168)。【意图:完成自学部分的问题填空题目,进一步回应学习效果的检测。】4.结合点子图强化算理训练,理解转化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个新知,可以转换成已学的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加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来完成。也可以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口算来完成。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既可以用口算来完成,也可以用笔算来完成(要求笔算的题目除外)。学习中,我们可以考虑:新知转化成旧知,较难的知识转化成容易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意图:渗透数学思想,站得更高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5.练一练:①先笔算:23×13中间的积是23吗?69是()×()的积?230是()×()的积?②再独立完成余下的三小题:33×3143×1211×226.方法对比:到现在为止,我们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对比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同桌讨论,汇报,PPT呈现小结。)7 ①相同之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乘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②不同之处:第一个算式乘了两次,因为第二个乘数是两位数,所以要乘两次,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7.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关键填空(算理及书写要领填空)。【意图:练习先从一道笔算竖式强化每个知识点开始,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再独立练习三道竖式题。遵循扶放过渡的教学原则。后面的对比,就是计算方法的提炼。是在学生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法对比,学生有了计算的经验基础,再进行对比,自然水到渠成,而后面的填空,恰恰就是对比归纳出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了。】二.内化知识,当堂训练1.啄木鸟治病(p47第3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意图:这是计算的辨析练习,主要针对中间部分积的书写而设计的。】2.列竖式计算(p47第2题):两分钟内任选一题完成,速度快的可以选做余下的题目。12×4432×1342×1121×23【意图:选做题,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3.解决问题:三、四年级共有500人,学校要组织春游,一辆客车可以坐44人,12辆车够吗?7 提醒学生:本题还要比较500和528的大小。【意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题目,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醒本题还要比较500和528的大小。】1.拓展题:【意图:从点子图回归到乘法算式,是对点子图理解的检测。本题没有让学生一定用竖式来计算,而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来写最后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既可以用今天学的竖式笔算出结果,也可以用课中提到的转化成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还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别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二.课堂总结,强化难点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说说你的收获,分享你最满意的学习过程。2.在总结中提问: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好?(笔算比较好,因为口算虽然能算出来,但是容易遗漏,容易算错,而笔算可以算出较大的数相乘的积。这里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合理都行。)②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所以要乘两层。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三.作业布置,培养能力课外作业单:*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出一份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擂台赛题目,内容如下:一、用竖式计算(每小题20分,共2小题)二、有关算理的填空题(每小题20分,共1小题)三、解决问题(每小题20分,共2小题)(注明出题人,答案另附纸。)【意图:课外作业设计灵活,既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对题型的认识。作为第二天练习课的擂台题目,答案由出题的学生已经另附纸练了一遍了,回校再考同组的同学,然后出题人批改。这个打擂台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辨析题的训练过程,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渠道。】7 二.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转化思想:新知→旧知难→易14×1214×4=5656×3=16814×10=14014×2=28140+28=168 教学反思: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竖式的算理和点子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PPT的准备和点子图的制作花了不少心思。力求学生在这些教学准备下,学习效果明显,达成度高。复习引入题目,选了与例题相关的数据,目的遵循新旧知识的迁移,促进新知的理解和掌握。2.新知学习前,安排了尝试学习环节,课前的自学例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带这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去学,目的性明确,指向性清楚。3.新知的学习检测环节,既有电脑显示的重点知识的追问过程,也有黑板板演的强化过程,再备上例题的学习反馈填空题的设计,多渠道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明确中间部分积的书写位置,也是理解竖式算理的体现,是进一步回应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过程。4.点子图的阅读理解设计,目的渗透数学思想,站得更高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习数学有个抓手,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5.计算练习设计意图:练习先从一道笔算竖式强化每个知识点开始,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再独立练习三道竖式题,遵循扶放过渡的教学原则。后面的方法对比,就是新知计算方法的提炼。是在学生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法对比,学生有了计算的经验基础,再进行对比,自然水到渠成。而后面的填空,恰恰就是对比归纳出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了。6.当堂检测训练,判断题是计算的辨析练习,主要针对中间部分积的书写难点而设计的。选做题,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问题是与学生生活情境紧密联系的题目,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7.最后的拓展题设计,是从点子图回归到乘法算式,是对点子图理解的检测。本题没有让学生一定用竖式来计算,而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来写最后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既可以用今天学的竖式笔算出结果,也可以用课中提到的转化成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还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别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8.课外作业设计灵活,既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对题型的认识。作为第二天练习课的擂台题目,答案由出题的学生已经另附纸7 练了一遍了,回校再考同组的同学,然后出题人批改。这个打擂台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辨析题的训练过程,是进一步全方位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渠道。不足与措施:课堂容量比较多,练习题目不少,上课时间显得有点紧。尝试学习环节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下次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可以设计一个微课(学习例题的微视频),作为学生自学新课例题的环节,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尝试更放手的让学生去自学。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