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共8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共85页)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及相关内容。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难点:能正确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多媒体课件。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能最先猜出来。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学生讨论,给出谜底。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太阳”。太阳能给大地送来无限光明和温暖,太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看太阳来研究生活中的方向。(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1.认识东、南、西、北。(1)师: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师引导学生明确,早晨面向太阳,就表示面向东,前面是东,背对的方向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师:同学们想一想,晚上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指名学生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指认东西方向。师:早晨当我们面向太阳时,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学生分组讨论,指名汇报。(2)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85 早晨,当小明站在操场中央,面向太阳时,前面是东,体育馆在他背对着的方向,教学楼在小明的左面,学校大门在小明的右面,再根据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确定校园内这几座建筑物的方向。引导学生解答例1填空,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西面,教学楼在校园的北面,大门在校园的南面。我们利用儿歌来记忆: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2.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当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就可以找出其他三个方向,基本方法:当我们面向南面时,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当我们面向北面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当我们面向东面时,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当我们面向西面时,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3.利用周围的事物辨认方向。早晨,太阳在东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夜晚,北极星在北方;野外,树林茂密的一侧是南方……也可以用指南针或罗盘来测定方向。1.教材第3页“做一做”。同学们每4个人一组,背对背站着,其中一人面向早晨的太阳,说说其他每人面对的方向。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填空,集体核对。2.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先看图,根据图意先确定出方向,再回答。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出东方,再辨别其他三个方向,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再结合学校和家庭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确定方位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方位的概念。在活动中,以学生自主观察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比较轻松地获取新知识。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教材第4页例2及相关内容。85 1.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能看懂平面图或地图上的方向。2.使学生正确辨认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重点:掌握平面图或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难点:学会在平面图上或地图上辨认方向。多媒体课件。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同学们先观察,再指名学生汇报,全班评价。师:如果将你们观察到的教室四个方向上的物体画在纸上,应该怎样画呢?如何确定东、南、西、北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1.认识地图上的方向。(1)师出示例1情境图。如果要将例1情境图中的操场、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和教学楼用示意图表示出来,该怎么绘制?同学们独立绘制示意图,小组内互相交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学生汇报展示。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要怎么办才行?师强调指出:平面图和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统一要求绘制的。小组交流,体会不同的确定方向的方法会给绘图带来不同的结果。(2)绘制校园示意图师:请同学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要求,重新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指出:在画平面图或地图时,一般要画一个向上的箭头,箭头上写一个“北”字,表示这幅平面图或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绘制的。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校园平面图加上方向标。2.根据平面图描述物体的位置。师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出平面图的北方?生: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用箭头指向上面,表示北。师: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怎样描述建筑物的位置?如:大门在操场的什么方向?生:图中大门在操场的下面,就是在操场的南面。师: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生:图中体育馆在操场的左面,就是在操场的西面。85 请同学们独立填写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填好后,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想法。师:操场怎么在图书馆在西面,又在体育馆的东面呢?引导学生明白观测点不同,描述的方位会有所不同。师:在刚才的填写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呢?生: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教学楼在大门的北面,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对。1.教材第4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集体订正。2.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4题。分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集体订正。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课时通过复习前一节课内容,并结合例1情境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方向。在教学新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合作交流、探究互动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第3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教材第7页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2.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重点:学生能正确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难点: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85 多媒体课件、指南针。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讲台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师:以前我们辨认的都是正北、正南、正西和正东四个方向,但是在生活中,当物体摆放得不是正对着这四个方向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辨认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情况。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3。师:请同学们先看图,你能找出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所在的方位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师:谁能说说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什么方向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指名学生回答。生1:我觉得是东北方,因为在东和北之间。生2:我觉得是右上方,因为它位于平面图右边的上方。生3:我觉得是北东方,因为在北与东之间。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这个方向既不是北方,又不是东方,在东和北之间,到底是什么方向呢?(师出示指南针)师: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是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可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红色一头总是指向北,另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师:大家看,在北方和东方之间是什么方向?生:东北方向。师:科技楼在校园的什么方向?生:西南方向。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西方和北方之间是什么方向?在东方和南方之间又是什么方向?生:西方和北方之间是西北方,东方和南方之间是东南方。师指出,人们规定在东和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分别叫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西和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分别叫西北方向和西南方向。2.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师:你能说说教室各方向上有什么吗?让同学们先观察,后指名学生回答。师:说说你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上各坐的谁?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师:说说你在周围同学的什么方向上?同桌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都对。师:请两个同学互相说说位置关系。生1:我在生2的东北方。生2:我在生1的西南方。师:根据两个同学的说法你有什么发现?85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师:为什么两个人的说法不同?生:参照物不同。让学生感受东北和西南相对,西北和东南相对,在描述位置时要明确选择观测点。教师强调: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明确参照物的位置。1.教材第7页“做一做”。同学们自己完成,同桌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标的和说的都正确。2.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题。让同学们先独立做,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和同桌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时,先通过复习,引起质疑,再结合教材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相关问题,最后结合学生的座位说出自己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是哪位同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第4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教材第8页例4及相关内容。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2.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85 多媒体课件,地图。师:我们已经学会辨认地图上的八个方向,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览时,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出东、西、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七个方向。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标的。师:文文现在在哪?她要去哪儿?生:她现在在长颈鹿馆,要先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师:她应该怎样走?生: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师:小平现在在哪?他要去哪儿?生:小平现在在狮山,他要去熊猫馆。师:她应该向什么方向走呢?生1: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生2: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师:同学们说得对,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几条?你在说到同一动物馆的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师生共同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会不同。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师: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到飞禽馆?生: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东北方向,从大门出发先向北走到狮山,再向东北走到飞禽馆。师:从大门去长颈鹿馆可以怎样走?回去又怎样走呢?生:从大门往东北走到长颈鹿馆,从长颈鹿馆往西南走到大门。师:同样是大门和长颈鹿馆,为什么一会儿向东北,一会儿向西南?同学们想一想,小组内讨论交流。2.描述游览路线。如果想把整个动物园都游览一遍,可以怎样走?(不重复)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中学会用八个方向的词语来描述行走路线,能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让同学们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汇报,教师讲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85 本课时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说自己想去的地方怎样走,然后组织学生分组通过扮演导游等游戏活动,为游客介绍游览路线,并互相评价设计的路线,同时通过同桌互换角色,教师引导,并指导学困生,这样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和点拨。在描述行走路线时,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观察,自主描述,再通过小组交流互评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1课时 口算除法(1)教材第11页例1及相关内容。1.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除法。2.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难点:掌握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多媒体课件,若干根小棒。1.口答。(1)70里面有几个十?500里面有几个百?(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3)把60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口算。6÷2= 8÷2= 4÷4= 10÷5= 9÷3= 80÷2=3.当学生在口算80÷2时,教师可适时设疑:这道算式与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被除数是80,不能直接用表内除法进行口算。85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探究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1)师:想一想60÷3应该怎样口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小棒摆一摆,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们说一说。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生1:60根木棒摆3堆,先每堆分10根,共30根,再把剩下的30根每堆分10根,刚好分完,这样每堆得到20根。生2:60根小棒,每10根1捆就是6捆,6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2捆就是20根。生3:60里面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生4:由20×3=60或3×20=60可以得出60÷3=20。生5:60-20-20-20=0共减了3次刚好减完,所以60÷3=20。(2)师:请同学们比较上面的算法,你认为哪一种更简便?为什么?同学们先思考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强调:上面第3个同学的方法更简便。利用数的组成将60看成6个十,将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3=2(个)十,即20。2.探究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课件出示算式600÷3。师:刚才我们解决了“60÷3”的问题,你能计算“600÷3”吗?同学们先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生1:200×3=600   600÷3=200生2:6÷3=2600÷3=200生3:把600看成6个百,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也就是200。师生共同小结:(1)口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转化成表内除法进行口算。(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教材第11页“做一做”。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首先通过复习,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探索方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数的组成,把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再应用表内除法进行口算,体现了方法的类比迁移。第2课时 口算除法(2)85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法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能正确进行几百几十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难点: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理。多媒体课件,若干根小棒。1.口算。60÷2=  12÷4=  24÷6=  800÷2=  35÷7=  72÷9=2.口答。(1)240里面有(  )个十。(2)720里面有(  )个十。(3)3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4)5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同学们先思考,再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1.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2。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准备的小棒进行探究。(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生1:可以把120根小棒看成12捆,每捆10根,12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捆,就是40根:12÷3=4   120÷3=40生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生3:40×3=120   120÷3=4085 (2)师:你认为以上三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时,可以将几百几十数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2.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3。师:同学们先读题,看怎样列式?(66÷3)师:66÷3可以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准备的小棒,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小组内交流想法,指名学生汇报。生1:先分整捆的,6捆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2捆。再分单根的,6根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2根。每人分得2捆加2根,2捆是2个十,就是20根,加上2根就是22根。生2: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2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22。生3:可以分步计算:60÷3=20   6÷3=2   20+2=221.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3题。学生先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再计算,说说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价。3.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5题。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伴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时,首先通过复习,将新知和旧知建立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再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新知。再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小结,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85 教材第15~1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操作、探究和交流,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正确书写除法算式。多媒体课件,若干根小棒。1.师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3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师: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课件出示第15页情境图。师: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想一想:我们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计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那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又该怎样笔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1情境图,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2÷2师:请同学们运用已学的口算知识进行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40÷2=20   2÷2=1   20+1=21   42÷2=21(2)师:请同学们运用分小棒进行计算。①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②指名学生说出分小棒的过程,教师多媒体演示。师:我们刚才分小棒时,第一次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捆(20根),第二次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分到1根。这样每份分得21根,21就是42÷2的商,它是两位数。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那么能不能写竖式来计算呢?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3)交流笔算方法。85 师:我们在分小棒时先分整捆,在竖式计算中就要先除十位上的数。在42中,4在十位上,我们先从整十数除,4个十除以2,得2个十,这个“2”要写在十位的“4”上面;再用2个十乘2,得4个十,这个“4”应该写在被除数十位“4”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平均分的数是40,为了简便,这里“40”的“0”可以省略不写;再用4减4得0,表示被除数中的整十数正好分完,还有个位上的2没有分。我们继续求个位上的商,在竖式中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用求十位商的方法来求出个位上的商,2个一除以2,得1个一,商1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得到42÷2的商是21。(4)课件演示除法竖式的过程:,212 4240220)2.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上有余数)的笔算方法。(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例2情境图。学生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师引导学生说出:52÷2表示把5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师: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也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忙。(2)探究方法,汇报交流。①用口算的方法得出结果。把52分成40和1240÷2=20   12÷2=6   20+6=26②用分小棒的方法:先分整捆的,5个整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然后把剩下的一捆拆开,和2根小棒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2捆和6根合在一起是2捆零6根,即26。师: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分完4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你能根据分小棒的过程正确地写出除法算式吗?③用竖式计算:52÷2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被除数最高位是5,表示5个十,5个十除以2,商2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下,5减4得1,表示十位上还剩1个十没有分;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与十位上剩下的1个十合在一起是12,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一,商6,在竖式中商的个位上写6,用除数2去乘6,积是12,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正好分完。所以52÷2=26。(3)验算。85 在除法中,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4)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不同点: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十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当除到十位有余数时,要把余数和个位加起来一起去除以除数。1.教材第16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核对交流。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核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教学时,结合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体会分的过程,理解先分整捆就是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整数……探究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教材第17页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通过探究交流,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能正确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85 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多媒体课件。在上学期期末有两个好朋友,她们俩被光荣地评为“五好少年”,她们非常高兴,学校还为“五好少年”每人发了一本相册以资鼓励。放寒假了,这两个好朋友商量着把她们俩的照片整理一下,插在相册里。(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师: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欢欢和笑笑一共有256张照片,平均插在2本相册里。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师:怎样列出算式?生:256÷2师:你知道怎样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师课件出示例3:256÷2=这学生先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再小组讨论交流。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一样吗?应先算哪一位,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2,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将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乘,得到2个百,将“2”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不写),表示被除数的百位上已经分完;再将被除数十位上的“5”落下来,用5除以2,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2与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6,16除以2商8,将8写在商的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2.探究竖式计算方法。师:竖式里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是“2”,应该在百位上商几?(生:1)师:百位上的2的下面写几?是怎样来的?生:写2,表示2乘1个百的积。师:百位上还有余数吗?生:没有了。师:我们再算十位,把被除数十位上的5直接落下来,应该在十位上商几?(生:2)师:十位上5的下面写几?是怎么得来的?生:写4,表示2乘2个十的积。师: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生:是十位上5减去4得到的,表示1个十。师: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么办?生:应把十位上余下来的1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16,再除以2。85 师:这个8是怎么得来的?生:因为2乘8个一得16,所以在个位上商8。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我们应该从高位算起,哪一位有余数,就落下来和下一位的数合起来再计算。师边讲解边课件演示竖式过程。师:怎样验算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书写验算过程,指名学生汇报展示。3.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1.教材第17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验算时利用“商×除数=被除数”进行验算。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结合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再通过学生探究互动、合作交流,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间,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归纳,并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第5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2)教材第18页例4及相关内容。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道理。2.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85 重点:能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难点: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的算理和算法。多媒体课件。1.计算下面各题。9, 84)   4, 84)   3, 54)   2, 68)师:你是怎样算的?84÷9的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生:因为84的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8个十除以9,不够商1个十,把84看作84个一,84个一除以9,得9余3,所以商9应写在个位上。师:54÷3你是怎样算的?生:因为54的十位上是5,5个十除以3,商够1个十,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余下的2个十,与个位上的4合并起来是24个一,24个一除以3得8个一,所以商8写在个位上。2.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1.教学例4。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4。同学们先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生列出算式256÷6。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因为每页可插6张照片,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册里,可插满多少页,就是求256里面包含有多少个6,每包含一个6就插满一页,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师: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尝试列竖列计算。2.探究竖式计算方法。(1)师引导:①被除数的最高位2不够6除,怎么办?②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③十位上余下的1个十怎么办?……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指派代表汇报。生1: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是2,表示2个百,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就要看前两位,把它看成25个十,用25个十除以6进行试商。生2:商应该写在十位上,因为2个百和5个十合起来是25个十,25个十除以6得4个十。生3:十位上余下的1个十,应和个位的6个一合起来,再继续除。(2)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第一位不够除,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上,85 若有余数,则所得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没有余数,则直接用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3)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师:怎样检验例4的计算是否正确?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汇报。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用42和6相乘表示什么?生:42页可以插252张照片,用252页加上余下的4张,就是共有的照片。师生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即:被除数=商×除数+余数。1.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结果,并说说验算方法。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5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第6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材第23页例5、例6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在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商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85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多媒体课件。1.填空。(1)0乘任何数都得(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2.引入。有6颗糖,3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6÷3=2)如果其中一个小朋友一下子就把6颗糖都吃掉了,那么另外两个小朋友还能分到糖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1.有关0的除法。(教学例5)(1)课件出示:0÷5=K   0÷2=K   0÷8=K(2)探究0÷5的计算方法。与以前的除法不同,这里的被除数是0,根据除法的意义,0÷5表示把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因为“0”表示没有,所以平均分后还是没有,即为0,因此0÷5=0。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几乘5得0,因为0×5=0,所以0÷5=0。同理0÷2=0,0÷8=0师生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3)师:那么5÷0的结果是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集体交流。根据乘、除法的关系,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得5,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师:请同学们再说说0÷0的结果。生: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由此发现: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1)师: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求每套花了多少钱,该怎样列式?①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08÷2。②让学生试着自己笔算出结果。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把这三种结果展示出来。a.,10422082000   000085 880)    b.,10422082 00880)     c.,1 422082 00880)③思考:算法a: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在商的十位上写0呢?学生分组讨论,指名汇报。因为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0除以2得0,因此十位上要商0。算法b中0和除数2相乘得0,0减0得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算法c错在什么地方?学生小组内讨论,指名学生汇报。生:在用2除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忘记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师强调:商中间的0不能去掉,0在这里起到占位的作用。④观察a和b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说明算理。计算208÷2时,先用2去除百位上的2,2除以2得1,在商的百位上写1,除到十位时,由于除数的十位上是0,0除以2得0,因此十位上要商0,0和除数2相乘得0,0减0得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但商十位上的0起占位作用,必须要写,接下来再除个位上的数。(2)师:小红买了2套世界名著,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怎样列式计算呢?①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16÷2。②学生试做,说一说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③师:用2去除十位上的1,不够商1,该怎么办?师引导: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④师讲解: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2乘0得0,把0写在1的下面。1减0得1,与被除数个位上落下来的6合在一起是16,16除以2商8,8写在商的个位上。师引导学生观察,想一想,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十位上的1除以2这步可以不写)85 师: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变成了几位数?计算还对不对?使学生明确:商中间的0不能漏写。(3)师:我们学习商中间有0的情况有几种?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商中间有0的情况有两种: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是0,商0;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不够商1,要商0占位。小结:两种情况都是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在十位上商0。1.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3.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师引导学生看图,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和同学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学时首先复习了0的有关特性,让学生明确0在运算中的作用,再结合教材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讨论等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一是当除到被除数的中间那一位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为0,同时在列竖式时,这一过程可省略;二是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商0占位。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第7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材第25页例7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法则。85 难点:能正确理解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多媒体课件。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02÷2=   408÷4=   358÷6=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说一说前面2题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商0?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评价。我们已经学过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今天再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1.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余数)。师课件出示例7情景图。(1)教材例7第(1)小题。师:如何列式?同学们先独立列式,小组内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生:650÷5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在计算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指导。(2)明确算理:①用5先除百位上的6,商1表示1个百,把商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上面,余数1个百,落下来。②把十位上的5落下来,5除15得3,商3表示3个十,把3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③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已经刚好除尽,个位上还有0,0除以3商是几呢?为什么?生:商是0,因为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师:那么要怎样表示商的个位呢?生:商的个位要写上0,如果这个0没写,那么商就变成了13。小结:计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只要在个位上面补0就可以了。,13056505000   150150000)   简写为: ,13085 56505 0015001500000)(3)小结:在计算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用再除,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2.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余数)。师出示教材例7第(2)小题。(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列式,指名汇报。生:245÷8(2)请同学们尝试列竖式计算。师引导:我们在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应该商0。师:这里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1时,也要商0来占位。(3)师:计算正确吗?请同学们验算。组织学生验算,教师指导。3.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同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1.教材第25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2.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错在哪里,指名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7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算法,集体核对。4.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3、14题。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导,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通过复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引入新课,结合教材具体实例,让学生在试一试,算一算等活动中,给自己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类推,通过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真正理解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第8课时 除法的估算85 教材第29~30页例8和例9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什么时候要估小。3.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难点: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估算。多媒体课件。1.估一估。(1)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182≈   197≈   388≈   612≈(2)69×5≈   82×7≈   490×8≈(3)你能估算出各题的结果吗?28÷5≈   37÷6≈   58÷7≈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讲评。2.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8情境图。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同桌交流。师:题中“大约”是什么意思?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应该怎样理解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例8)(1)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要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应怎样列式?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算式:267÷3师:这里的“大约”是什么意思?师指出: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这一道题并不要我们求出准确值,只要我们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2)探究估算方法。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85 估出商是多少。师:我们把267看作多少合适呢?生1:看作270   生2:看作280   生3:看作300师: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师:谁来估算一下?生1:把267看作300。  267÷3≈100(元)生2:把267看作270。  270÷3≈90(元)(3)比较两种估算方法与过程:a.两种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b.把被除数四舍五入到十位或者百位,虽然两种结果有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探究。(3)归纳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进行估算。2.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9)(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9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够装”是什么意思?师指出:题目只是问“够不够装”,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直接回答。(2)探究估算方法。师: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估算知识,你认为这道题该怎样做?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和同伴们交流想法,指名学生汇报。生: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先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师:你是怎样估算的?生1: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口算20×8等于160,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生2: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生3:每箱装8个,不到10个,我们就按10个计算,18个箱子就是18个十,就是180,也装不下182个菠萝。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20  20×8=160(个)或:182≈180  180÷8>20师:那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呢?能不能通过计算来解决呢?同学们分组讨论,说说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回答。生:用除法列式为:182÷8,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182÷8=22(个)……6(个)所以需要22+1=23(个)纸箱。1.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1题。同学们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2.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3.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85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要求学生会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3页内容及练习七。1.整理本单元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的能力。重点:整理本单元内容,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多媒体课件。师:同学们,第二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1.归类总结,系统整理。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小组内议一议,互相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8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知识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估算除法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每一种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先回忆,再小组内相互议一议,说一说。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口算除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时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或几个百来计算,使得到的商也是几个十或几个百。口算时,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把整十、整百数看作几个十或几个百……根据表内乘法直接口算;也可以根据想乘法算除法直接算出。(2)笔算除法①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商写在个位上。例如:   146 8460   24240 ②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百位上不够商1个百时,可以同十位上合并,看作几十个十,在十位上商几个十,商是两位数;当百位上够商1个百时,商是三位数,每次把余下的数同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合并再除。如果除到个位仍然不能恰好除完时,可以留下余数,但余数要比除数小。例如:   396234180   5485 540     15923192 0011010019181③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如果除得的商有余数,用商乘除数还要加上余数。④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如果除到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3)估算除法。实际问题中,有时要求估算出大致的商是多少,可以把被除数看作是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来估算。1.教材第33页第(1)题。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解答,集体交流。2.教材第3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核对交流。3.教材第33页第(3)题。同学们可分组竞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集体核对。4.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同桌间互相交流核对。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时先由学生自己整理归纳,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85 三 复式统计表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通过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为素材,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教材第36~40页相关内容。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多媒体课件。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统计的知识。师:同学们喜欢下面的哪项活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师:如果老师要请你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下面请大家把课前调查到的同学们喜欢的课外活动的信息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填写。师:从上面两个统计表里,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师:这两个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就比较麻烦,所以人们就把这样两个调查的是同样内容的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知识。1.认识复式统计表85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复式统计表。(1)怎样将上面的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再说说你们的想法。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交流,将女生表格拆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2)认识复式统计表。师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师指出:像这样的两个表合成一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第一栏左上角为表头,表头被分成三部分,分别表示横栏类别,表中数据和竖栏类别,横栏为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表中数据为人数(男、女生人数);竖栏为性别(男生、女生)。(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①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②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③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1)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的不同点。师: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点?生1:单式统计表只能反映出男生或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情况。生2:复式统计表把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人数体现在一个表中,便于进行数据间的比较。师指出:在一个统计表中只,表示一组数据的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能表示多组数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师生共同总结:复式统计表便于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从复式统计表中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教材第37页“做一做”。同学们分组讨论:说说该怎样收集数据?小组合作完成。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价。3.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同学们完成表格,并思考问题,指名学生展示交流,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在教学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加强学生在统计中的动手操作训练,了解统计的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85 第1课时 口算乘法(1)教材第41页例1及相关内容。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多媒体课件。1.师出示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7×5=   10×8=   4×8=   10×5=30+15=30×3=80×4=12×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12×2的口算过程,集体评价。2.口答:(1)18个十是(  )。     (2)120里面有(  )个十。(3)9个十是(  )。(4)600是(  )个十。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1)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生:每筐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师:该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3。(2)师: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分小组汇报方法,教师板书:85 生1:把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生2: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   45)2.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师出示想一想:150×3。师:同学们先看一看,这个算式和上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算法,然后指名说一说口算结果。生1:因为150里面有15个十,15×3=45,15个十乘3就是45个十,是450,所以150×3=450。生2:因为150=100+50,100×3=300,50×3=150,300+150=450,所以150×3=450。师生小结: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同样个数的0就可以了。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小组内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交流算法。2.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同桌互相交流,集体核对。3.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桌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通过复习口算,让学生回忆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探究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口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算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第2课时 口算乘法(2)教材第42页例2及相关内容。85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难点: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多媒体课件。师课件出示口算题。6×4=    5×8=    7×3=    18×2=10×9=20×4=40×2=160×3=同学们独立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算法。生:上面一组的前面三题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第四题可以把18看作10与8的和,再用2分别乘10和8,将所得的和相加;下面一组是整十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老师再出一道题,你会口算下面这道题吗?6×10=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它与上面的题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口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一位数乘10的口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1)题情境图。(1)师:请同学们先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生:有10盒橙子,每盒6个。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吗?生:10盒共有多少个橙子?师:你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6×10师:6×10应该怎样口算呢?生1:6×9=54,54+6=60,所以6×10=60。生2:10表示1个十,6×1=6,6个十表示60。生3:10×6=60,所以6×10=60。(2)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各题。5×10=   9×10=   18×10=   40×10=师: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一个数乘10,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2)题。85 (1)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吗?生1:因为20是2个十,12×2等于24,就是24个十,即240。生2:10个20是200,2个20是40,合起来就是240。生3:先算12×2=24,再在24的末尾添上1个0,所以12×20=240。师:为什么要在24的后面添上一个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把20看成2个十,12×20就是12和2个十相乘。生2:20中2在十位上,12×2表示的是24个十,所以要在24后面添上1个0。(2)师生小结:用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先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1.教材第42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算法。2.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6题。同学们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复习引出课题,再结合教材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索计算方法。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掌握和理解口算方法和算理。通过学生探究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第3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通过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寻找最佳方法,85 让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多媒体课件。1.口算下列各题。15×3=   20×30=   8×40=   40×120=60×9=42×3=220×4=60×60=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汇报。2.师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小丽的妈妈是老师,星期天去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师:如果买2套一共有多少本?生:14×2=28(本)师:如果买10套一共有多少本呢?生:14×10=140(本)师:如果买12套,一共有多少本?怎样列式?生:14×12师:与上面两个算式相比,有什么区别?生: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是整十数)。师: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师:怎样计算14×12呢?说说你的想法。生1: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为14×4=56(本),再算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56×3=168(本)。生2:还可以把12套书分成2×6,先算14×2=28(本),再算28×6=168(本)。生3:把12套书分成2份,一份10套,一份2套,先求出10套书的本数10×14=140(本),再算出2套书的本数14×2=28(本),最后算总本数,12套书一共有140+28=168(本)。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还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呢?生: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师指出:列竖式时,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师:应先算什么?生:先算2乘14。师指出:先用2乘14的个位上的4,二四得八,8写在个位上,再用2去乘14十位上的1,一二得二,2写在十位上。师:28求的是什么?85 生:2套书的本数。师:再算什么?生:再用第二个乘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相乘得14个十,即140,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所以14的末位上的4应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师课件展示竖式计算过程:师强调书写格式。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表示多少个“十”,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1.教材第46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师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说出计算过程。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再计算,指名学生汇报。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题。学生判断,小组内交流,并说明错误原因,指名学生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困惑?《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引入新课,再结合教材实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算法。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14×12的算法,鼓励学生先口算,再小组内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探究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归纳和总结,教师强调书写格式。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第4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85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2.正确掌握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进位方法。多媒体课件。1.列竖式计算。24×12    68×11    33×23    19×9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结果。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你知道是怎样计算的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2情境图。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因为每人一盒酸奶,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就是要求37个班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是:48×37。(2)估一估。引导学生先根据算式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盒酸奶,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生:因为48≈50,37≈40,50×40=2000(盒),所以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但比2000盒少。师:想一想,怎样能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呢?(3)列竖式计算。师:怎样用竖式计算48×37呢?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讨论汇报。师引导学生交流竖式计算方法。师:竖式计算48×37时先算什么?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乘数,从个位乘起。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要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即7乘48得336。师强调指出:在相乘时,如果有进位,一定不能漏加进位的数,为了防止漏掉,可以把进位上来的数字写在相应的数位旁边(稍写小点)。师:接着再算什么?85 生: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8,得数24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进到百位上的2先写在百位的旁边;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4,得数12,12的末位2要和进上来的2相加得14,表示14个百,4写在百位上,1写在千位上,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师课件演示竖式计算过程。2.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相同,只是要注意在乘的过程中,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计算前一位时,要记得加上进位数。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错误原因,指名汇报,集体交流。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12”是多余的条件。说说本节课所学的与前一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和同伴说说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通过现实生活情境为素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多样性。第5课时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85 重点: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难点: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会不同。多媒体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师课件出示问题)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个同学一组,每个同学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同学们先思考,再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2×3=6(朵)    6×8=48(朵)答:8个小组一共做了48朵花。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解决以上这类问题。1.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3的题、图。(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45元。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师:要想知道一共卖了多少钱,只知道这两个条件,能解决问题吗?生:不能。师:还要知道什么条件?生:还应知道每箱有多少个保温壶。(2)师: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应该先求什么?生1:可以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卖了多少钱。生2: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这些保温壶卖了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回答自己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生1:45×12=540(元)→表示每箱卖了多少钱。540×5=2700(元)→表示5箱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列综合算式为:45×12×5=2700(元)生2:12×5=60(个)→表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60×45=2700(元)→表示5箱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列综合算式为:12×5×45=2700(元)(3)师:以上两种解答过程,是按两种思路来解答的,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指名汇报。2.小结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85 再算什么。解答应用题要注意检验,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检验。如果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同,说明解答正确。1.教材第52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强调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2.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和同学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再结合教材具体实例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二是通过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索解题方法,理解解题思路,有效地突破难点;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例题时,首先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探究多种解题方法和思路,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及相关内容。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经历。重点: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85 师出示题目:1.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人数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集体舞表演?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学生回答。生1:10×3×2=60(人)生2:3×2×10=60(人)2.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师:第2题与第1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用连除计算解决问题。(1)师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生:已知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求每组有多少人。师:怎样求呢?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答,再分组讨论。(2)汇报交流。生1:先算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再算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列综合算式为:60÷2÷3=10(人)生2:先算一共有多少组:2×3=6(组)再算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列综合算式为:60÷(3×2)=10(人)师:这两种算法都对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讨论交流,说说你的想法,指名学生回答。生:这两种解法都对,第一种方法应用连除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应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2.小结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连除问题的应用题,要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连除应用题已知的是总数,可以用总数除以先分的份数,再除以接着分的份数;也可以先用乘法求出总份数,再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再求出每份的数。1.教材第5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分别解决的什么问题,集体评价。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思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85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先复习连乘应用题的解法,再通过交换题中条件与问题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时,通过提问让学生从图中寻找信息,尝试独立列式,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法。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去解答,去验证。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答,体会解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58~59页相关内容。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归纳、整理能力。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3.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点: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连乘、连除应用题。多媒体课件。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回顾并整理知识结构图,同桌交流后再进行补充整理。指名学生汇报展示,师生评价。1.归类总结,系统整理。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课件出示知识结构图。85 两位数乘两位数2.复习指导。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那么每种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回顾,再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1)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两位数的十位(几十)和个位分别同一位数相乘,再将计算的结果加起来,例如:计算13×4。想:10×4=40,3×4=12,所以13×4=40+12=52。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笔算乘法。①笔算不进位乘法: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另一个乘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例如:计算32×13。②笔算进位乘法: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同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一样,只是在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例如:计算78×26。(3)用连乘、连除解决问题。在运用连乘、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1.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表格,说说这些积是怎样得到的?指名展示汇报。2.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集体汇报交流。3.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4.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85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首先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并整理,分组交流,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补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进行复习指导时,结合例题帮助学生分析算法,理解算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教材第6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难点: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多媒体课件、学具、大小不同的白纸两张。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吗?(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获胜,你会选择哪一张白纸?生:选小的那张。师:为什么你要选小的那张呢?生:纸小涂得快,用的时间少。师:同学们发现纸张有大有小,也就是说纸面有的大有的小,用手摸一摸纸面,感觉怎样?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有面,它们的面在哪里?(学生摸后自由回答)师:这些物体的面,也叫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1.面积的意义。(教学例1)85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师: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2)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相比,哪一个面比较大?通过观察比较得出:课桌面小,黑板面大;国旗表面也比黑板面小。师指出:像这样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统一面积单位。师出示教材第61页例2情境图。(1)师: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学生自主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学生汇报:可通过观察或将两个图形重叠来比较。师:那么通过观察、重叠的方法能直接比较出大小吗?生:不能。(2)借助学具。拿出三种学具(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为1cm的圆)让学生选择。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比较面积的大小,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交流,通过比较,利用数正方形的个数的方法比较合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测量。(3)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1.教材第6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方法。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自己完成,体会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3.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自己比较,和同桌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材以现实情境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等活动初步形成面积的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出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合理方法以及用统一的单位来测量的必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85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3.能正确区分和选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培养度量意识。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师:什么是面积?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面积的大小?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测量面积的大小。师:用大小不同的方格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面积,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生:不相同,用大方格测量方格少些,用小方格测量方格多些。师:为了得到统一的答案,我们应该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1.常见的面积单位。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认识面积单位。(1)认识1平方厘米。师出示教材第63页例3。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那张小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手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厘米。(学生感知1平方厘米有多大。)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同学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指甲面、一粒纽扣等)师: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铅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师指出:计量较小图形的面积常用平方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2表示。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生:不方便,应该用大一点的面积量。(2)认识1平方分米。师: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让学生拿出准备的稍大一点的纸片。85 师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用字母dm2表示。课件出示1平方分米,学生用手势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小。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生:粉笔盒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师:估一估,课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师: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生: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去量。(3)认识1平方米。师: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用字母m2表示。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1平方米的纸,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1.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2题。同学们先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2.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3题。同学们实践完成,体会1平方米的大小。3.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4题。同学们先想一想,指名汇报,集体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复习面积的意义和测量面积大小的方法来设问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摸边想象、描述,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并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另外还要注重联系实际,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可以使用这些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的作用,并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页例4及相关内容。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85 2.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会利用一个物体的面积估测另一个物体的面积。。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重点:正确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多媒体课件、长(正)方体纸板。师: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课件出示下图,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大多少?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    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师:要知道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怎么去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师:要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呢?师指出:测量很大面的面积时,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不现实,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师课件出示教材例4第(1)问,引导学生读题、看图,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生: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师:怎样计算呢?(1)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a.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给每个同学长方形板,要求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完成例4第(2)小题填表)b.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c.思考讨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摆(  )个小正方形,摆一排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  )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  )排。师: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活动反馈。四个小组将活动记录进行反馈交流。85 每排摆的个数(长的厘米数)×排数(宽的厘米数)=面积(长和宽厘米数的乘积)即5×3=15长×宽=面积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第(3)问。学生先测量,指名学生汇报。生1:第一个图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生2:第二个图形的长和宽都是3厘米。师:第二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我们通常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做边长,那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4.利用长(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例5,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已知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2)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算一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26×18=468(平方厘米)(3)明确注意的问题。师:在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长度单位应该相同。长度单位是米,所对应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长度单位是分米,所对应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长度单位是厘米,所对应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师:刚才我们计算了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怎样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呢?学生组内讨论,并说说估计的结果。1.教材第67页下面的“做一做”。同学分组合作完成,为使估测更准确,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面积计算公式。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4题。学生合作完成。培养估测意识与能力,同时发展实际测量能力。教师点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通过创设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和用直尺画的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再由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和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85 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物体面积的估算时,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再组织学生进行估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第4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材第70~71页例6、例7及相关内容。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建立面积间的进率关系。2.能根据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解决简单的两个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探索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难点:理解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多媒体课件,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直尺等。师:生活中,人们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到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师: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常用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我们知道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1.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例6)(1)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边长,再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想法,并说明理由,教师归纳:85 ①用尺子测得它的边长是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②用尺子测得它的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师:从上面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师:根据这种关系,你知道2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3平方分米呢?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吗?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说明理由。师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生:面积是1平方米。师:如果将它的边长用分米为单位,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10分米,它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想一想: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平方米=(  )平方分米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小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相邻的面积单位,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例7)师课件出示例7主题图。(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块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求这块标志牌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生:交通标志牌的形状是正方形,实际是求正方形的面积。师: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80×80师:算出的结果该带什么单位?指名学生汇报。生:正方形标志牌的边长是80厘米,所以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教师板书:80×80=6400(平方厘米)(2)合多少平方分米?师: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算得的正方形的面积6400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6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学生组内讨论,教师指名汇报。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6400里有64个百,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1.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填写,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2.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核对。4.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2题。85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猜想、验证、知识迁移等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过程。教学时充分借助学生对于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进行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再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新知。第5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教材第72页例8及相关内容。1.能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重点:能综合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难点:能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运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1)师课件出示例8情境图,请大家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生: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85 师:你知道怎样铺地砖吗?客厅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2)师:同学们,你们能算算客厅的面积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板书:6×3=18(平方米)师:要求客厅里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就是求客厅面积里面包含多少块地砖的面积,所以必须再求出地砖的面积。板书:3×3=9(平方分米)师:要求客厅面积里面包含多少块地砖的面积该怎么求?客厅的面积是18平方米,地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单位不一致怎么办?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客厅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要用客厅的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因为客厅和地砖的面积单位不一致,所以应先把18平方米换算成1800平方分米。板书: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1800÷9=200(块)师:还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求地砖的块数?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需要铺多少块地砖,再用乘法计算出客厅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因为客厅的长和宽与地砖的边长的单位不一致,所以必须先统一单位。板书: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30÷3=10(块)  20×10=200(块)2.回顾与反思。这两种方法算出的地砖的块数都是200块,可以用一块地板砖的面积乘块数来检验是不是等于客厅的面积。板书:9×200=1800(平方分米) 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解决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问题有两种方法,即客厅面积÷一块地砖面积=地砖块数或一排地砖数×排数=地砖块数。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1.教材第72页“做一做”。同学们独立练习,同桌间互相交流,说说要注意什么问题。2.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解答,集体汇报交流。3.教材第74页“练习十六”第6题。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每一问求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求的?指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学时一方面结合教材具体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来探究解题方法,通过操作演示活动让学生明确算理,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强调,当面积单位不统一时要统一单位才能计算。85 第1课时 认识年、月、日教材第76~77页例1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意识。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熟记各月的天数。多媒体课件、2015年和2016年的年历卡片。1.(课件出示开国大典情境图)师:这是什么情景?发生在什么时候?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什么节日?(学生自由回答)2.(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师:看到这个场景,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3.(课件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师:你们知道照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吗?教师讲述: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说说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吗?同学们思考后自由回答。教师指出这里的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揭示课题)1.认识年、月、日。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从年历卡片上了解到哪些知识?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结果。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大家可能知道一些,谁能将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年有12个月,85 有31天的月份: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有30天的月份:四、六、九、十一;28天或29天:二月。师:请学生拿出今年的年历,在今年的年历上找一找,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香港回归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请同学们把这些日子圈出来。2.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1)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只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师指出:二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之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师出示课件:左拳图,介绍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还可以用口诀来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整,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2)游戏活动:教师任意报一个月,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再小组内互做游戏。1.教材第78页“做一做”。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的年历,自己填写,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3.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弄懂图意,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年历、大月、小月和二月。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年历,结合已有的经验发现新知识,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去感悟理解新知。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交流、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第2课时 认识平年、闰年教材第79页例2及相关内容。85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点:认识平年、闰年,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难点:会判断平年、闰年以及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多媒体课件、2015~2018年的月历表。师: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指名学生回答。师: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右手,小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左手。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举手?指名学生回答。他们是二月出生的,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师:请观察你们手中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而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9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认识平年、闰年。(1)课件出示例2。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天数是固定不变的,只有2月的天数很特殊,有时28天,有时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2)计算全年的天数。①计算2016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师:归纳学生的算法,有以下三种:方法一:31×7+30×4+29=366(天)方法二:30×12+7-1=366(天)方法三:31×12-4-2=366(天)②课件出示2015年年历,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为什么?生:2015年是平年,一共有365天,因为二月份只有28天。④小结: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3)判断平年、闰年。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79页1997年~2008年2月的天数,并把闰年的年份用红笔圈起来。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大家?85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为什么每4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呢?老师查到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请同学们一起阅读。(师课件出示资料)师生共同小结: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又闰”的规定。所以人们又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教材第79页“做一做”。同学们先观察月历表,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交流。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师引导:2014年是什么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2月份有多少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3.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5题。同学们分组讨论,指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活动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时,结合2011年2月和2012年2月的月历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平年和闰年2月的天数是不同的,并掌握计算平年和闰年天数的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平年、闰年。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内容。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会用“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表示时刻和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进行转化。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利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85 难点:使学生学会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相互转化。多媒体课件、钟表。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小华和小明约好星期天一起去打球,约好时间是6时,结果小华早上6时到公园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小明。后来小华到小明家,小华说:“小明,你在做什么呢?我们约好是6时,现在都7时多了,让我等了1个多小时。”小明说:“不会吧,我是约你下午6时,不是早晨6时。”小华:“啊!”师:一天中怎么会有两个6时呢?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的6时而不造成误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情境图,同学们结合情境图说说从①到⑧各钟面上的时间。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师:你知道为什么除夕之夜12时燃放爆竹的人最多吗?师指出:因为晚上12时,既是过去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它记作0时,24时计时法就是从0时开始计时的。除夕晚上12时,既表示过去一天的结束,也表示过去一年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还是一年的开始。师:从半夜0时到晚上12时,经过了几小时?生:24小时。师出示钟表。问:钟面上现在指针指着12时,现在是中午几时?生:现在是中午12时。师:如果再过1小时,是下午几时?生:是下午1时。师:从半夜0时到下午1时,时针一共走了几大格?经过了几小时?生:一共走了13大格,经过了13小时。师:下午1时还可以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师指出下午1时还可以用13时表示。师:那么到下午2时,3时……晚上12时,时针分别走了多少格呢?生:分别走了14大格、15大格……24大格。师:走24大格也就是几小时?指针一共走了几圈?生:走24大格就是24小时,指针一共走了2圈。师生共同小结:在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共走了2圈,是24小时。人们常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2.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师:钟表上,时针走1圈是12小时,一天中有24小时,时针走2圈,第一圈用0~12时表示,第二圈用13~24时表示,那么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怎样转化呢?师边指着钟表边讲解: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85 只是把普通计时法前面的时间限制词去掉;从下午1时开始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需要加12;将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从13时开始要减去12,再加上时间限制词。师生共同小结:将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要把时间限制词去掉,下午的时间要加12;将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就必须加上时间限制词,下午的时间要减12。1.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1题。同学们先讨论,再集体汇报交流。2.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3.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同桌间互相交流,教师强调不要忘记时间限制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与同学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再结合教材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化。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4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第84页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2.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的时间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运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问题。重点: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两者的区别。85 多媒体课件、时钟。1.师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指针指向8:30)生:八点三十分。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我报出时间,你们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好不好?8:00   2:50   21:45   9:15   23:05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晚上8时是(   )时     中午12时是(   )时上午8时是(   )时下午3时是(   )时3.上课5分钟后,老师的闹钟响了。(事先设定好)观察钟面,此时的时刻是8:35。师:像8:30,8:35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某一具体时刻,还有每天早上6:00起床,中午12:00放学,晚上7:00播出《新闻联播》指的都是时刻,从8:30到8:35经过了5分钟时间,这叫经过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师课件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1)师引导学生看图,明确题意,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师:9:00和下午6:00是“时刻”还是“经过时间”?生:都是具体时刻。师:求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求的是时刻还是经过时间?生:求的是经过时间。(2)你能在钟面上拨出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吗?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读出这两个时刻。(3)你能求出这段时间吗?同学们分组讨论。(4)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方法:①在钟表上拨一拨,数一数,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小时。②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3小时,再由中午12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6小时。3小时+6小时=9小时③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出发时刻即为经过时间。18-9=9(小时)教师强调:用几时几分通常表示的是时刻,用几小时几分通常表示的是时间。2.归纳总结。师生小结,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先要统一时间表示法,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用到达时刻减去出发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数一数,拨一拨的方法,还可以口算推算。1.教材第84页“做一做”。同学们独立计算,注意方法,集体交流。2.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3题。85 教师让学生明确,本题是24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的简单运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4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弄清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伴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首先通过游戏活动,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88~89页相关内容。1.复习时间单位年、月、日,进一步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熟记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巩固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及区别,能熟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重点:掌握年、月、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平年、闰年的意义及其判断方法。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多媒体课件。85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能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吗?(同学们先整理,再与同伴交流。)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整理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将你们整理的结果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其中7个大月,分别是1,3,5,7,8,10,12月;4个小月,分别是4,6,9,11月,2月是特殊月份。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每4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对于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常用的计时方法,①普通计时法,②24时计时法。1.出示教材第88页整理与复习表格。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订正。2.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师生小结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化的方法以及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3.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师课件出示一张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3题。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2月1日是星期三,要求3月2日是星期几,必须要知道2月有多少天,要知道2月有多少天,就必须知道201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012年不是整百年,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2012年是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再加上2天就是31天,每7天一个星期,31÷7=4……3,所以3月2日是星期五。5.出示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复习课,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归纳,教师适当点拨,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认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6课时 制作活动日历85 教材第90页内容。1.使学生在制作活动日历的数学活动中,巩固年、月、日的知识。2.引导学生在探索制作活动日历方法的同时,体验日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3.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重点:掌握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法。难点:学会制作活动日历。多媒体课件,4个小正方体木块,一个底座。师:日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年、月、日的时间,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你们见过哪些日历?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日历。(1)翻页式挂历 (2)单张挂历 (3)立式台历 (4)电子日历师:同学们想自己制作一个活动日历吗?学生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活动日历。1.了解制作日历的步骤。日历要能同时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几,怎样用4个木块表示出12个月,31天,星期一到星期日呢?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后,教师可指派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最后总结。各小组也可以根据交流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改本组的制作方案。2.制作日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1)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因为1个木块只有6个面,所以每个面要表示出2个月。(师课件演示6个面的表示方法)(2)用一个木块表示周一至周日,其中一个面要表示2个星期几。(3)剩下的2个木块表示1~31天,其中一个木块上的6个面分别写上数字1,2,3,7,8,9用两个木块合起来表示1~31日。(课件演示两个木块表示1~31日)木块1:,木块2:。提示:标数字时,必须保证两个木块上都有数字1和2,85 还要保证数字3和0不在同一个木块上。(4)最后把木块放入底座。在制作活动中,教师要对各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合作。用制作的日历表示出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5天后是几月几日星期几。通过操作、交流、欣赏,同学们收获一定不小,和同桌说说。《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一节活动实践课。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在制作活动日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第1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第91~92页例1及相关内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的价值。重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小数卡片。师:同学们都逛过超市吗?超市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你能说出哪些商品的价格吗?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商品价格。85 师:在超市里,我们常常看到像1.25元,2.80元,10.60元等这样的价格,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1.小数的意义。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师:这4幅图片展示的分别是什么?生: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数3.45,0.85,2.60,36.6,1.2,1.5。师: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生:在数中有一个小圆点。师指出:这个小圆点就叫做小数点,像这些含有小数点的数就叫做小数。2.小数的读法。(1)师指着上面的小数,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怎样读小数呢?师讲解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读作“点”,小数点右边部分是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3.45读作三点四五     0.85读作零点八五2.60读作二点六零36.6读作三十六点六同学们读出另外两个小数。(2)同桌间互相写数读一读,说一说小数的读法。3.一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1)师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师:3分米不足1米,该怎样用米来表示呢?(2)认识一位小数。①师出示线段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呢?(1分米)1分米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即:1分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1米。师:3分米是1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几分之几米?可以怎样写?生:3份、米、0.3米。②王东同学的身高是1米3分米,超过1米了,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师强调:整米数写在小数点的前面,1米3分米可以写成1.3米。1.教材第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填写,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汇报,全班交流。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题。指名学生读一读,集体订正。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2题。本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的认识,要求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85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入手,贴近学生实际开展教学,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具体实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互动,讨论总结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主动构建知识,在交流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第93页例2及相关内容。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体会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多样性,能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难点: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米尺、卷尺、多媒体课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认识,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读出下列各小数。20.36    0.087    32.005    200.692.填一填。5米6分米=(   )米     7米7分米=(   )米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师:小数与整数一样有大有小,85 那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件出示例2表格及情境图,请同学们先观察表中数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结果。生1:小刚第一,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和0.9米都不到1米,所以1.2米最大。生2:1.2米是12分米,1.1米是1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1.2米最大,所以小刚第一,小强第二,小林第三,小明第四。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8米=8分米    1.2米=12分米1.1米=11分米0.9米=9分米因为12分米>11分米>9分米>8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小刚第一,小强第二,小林第三,小明第四。师:我们还可以利用卷尺进行观察比较。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拉直卷尺,找同学在卷尺上分别找到1.2米、1.1米、0.9米、0.8米的位置进行比较。(师课件演示。)师指出:同学们能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2.小结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师: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总结。)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再比较大小;借助卷尺比较;整数比较法:即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1.教材第93页“做一做”。同学们先看图,再比较出大小,指名汇报。2.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比较的,小组内交流,集体核对结果。3.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6、7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是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要求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意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并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自主构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体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85 教材第96页例3及相关内容。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尝试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多媒体课件。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8+6=    28+5=    37-5=    12-6=2.师:同学们都去文具店买过东西,现在,咱们再去文具店一角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主题图)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师课件出示教材例3(1)题目及情境图。买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1个卷笔刀比1支铅笔贵多少钱?(1)1个卷笔刀多少钱?1支铅笔多少钱?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加法。)1个卷笔刀比1支铅笔贵多少钱?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减法。)(2)你认为该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以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板书:8角+6角=1元4角    8角-6角=2角0.8+0.6=1.4(元)0.8-0.6=0.2(元)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课件演示竖式)85 ), 1.4)    ), 0.2)(3)分析算理:①验算答案:1.4元=1元4角   0.2元=2角结果正确。②观察竖式:特征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强调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2.小数部分不够减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1)出示例3(2)的问题,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要求学生用小数计算,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0.6=0.6(元)), 0.6)竖式中小数部分的2减6不够减,从个位退1作10,在小数部分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小数部分不够减的,从个位借1作10与小数部分合起来再减,得数的小数点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同桌相互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强调方法。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列式,小组内讨论算法,集体交流。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伴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目标。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85 教材第97页例4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重点: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难点:根据提供的素材,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多媒体课件。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教师补充。2.周末放假,小冬去超市购物,观察下面的信息,帮小冬计算一共用去多少钱?这几件商品中,什么最贵?什么最便宜?面条一包:5.85元      食盐一袋:1.50元火腿肠一包:12.00元味精一袋:9.45元同学们思考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1.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师课件出示教材例4题目和第96页上面主题图,学生结合题、图找出相关信息。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做?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纸上尝试写一写,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写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集体汇报。方法一:(1)先算出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列式为10-6.8。计算10-6.8时,可以把10看成10.0,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来算,然后把小数点移下来,所以10-6.8=3.2(元)。(2)再算出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列式为2.5+0.6,结果为3.1元。(3)买文具盒后剩下3.2元,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需3.1元,3.1<3.2,所以小丽的钱够了。(4)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方法二:85 (1)先算出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10-6.8=3.2(元)(2)再算出买1个笔记本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列式为3.2-2.5=0.7(元)(3)买1个文具盒和1个笔记本后还剩0.7元,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只需0.6元,0.7>0.6,买1支这样的笔钱够了。(4)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1支带橡皮的铅笔需1.2元,0.7<1.2,买1支带橡皮的铅笔钱不够。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两种解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生: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一看是比10元多还是少。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8+2.5+0.6=9.9(元),9.9<10,小丽的钱够;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则6.8+2.5+1.2=10.5(元),10.5>10,钱不够。1.教材第97页“做一做”。学生分组讨论。第(1)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第(2)题:先提出问题,再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名学生汇报。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同学们先明确题意,再确定解题方法,集体交流。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够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第1课时 简单的排列教材第101页第1题及相关内容。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2.经过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5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规律的过程。难点:培养学生全面地、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3能写几个两位数?刚把问题说完,小动物们就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3和3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两个数字0和5,问:“用0、1、3、5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4个,小熊说能写8个,小狗说能写9个。那么到底能写几个呢?这类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稍复杂的排列问题。课件出示教材101页例1。师: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出:有的同学重复写了,有的同学漏写了,有的是有序排列,有的是无序排列。师:怎样排列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课件展示方法。方法一:  十个101315十位上是1,可以摆出10,13,15十个303135十位上是3,可以摆出30,31,35十个5085 5153十位上是5,可以摆出50,51,53方法二:选0、1可以组成10;选0、3可以组成30;选0、5可以组成50;选1、3可以组成13和31;选1、5可以组成15和51;选3、5可以组成35和53。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上面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生:方法一最好。2.归纳总结。在给数字排列时,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排列,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1.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写出排列过程,集体订正。2.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师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分组讨论,指名汇报。3.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同步习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个数字排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先通过复习回顾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再结合教材例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用数字卡片摆一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顺序地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第2课时 搭 配教材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搭配方法的组合数。2.让学生经历探索事物搭配规律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8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多媒体课件、卡片。师:同学们,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贝贝,你们想认识她吗?(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情境图)今天天气很好,贝贝要随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瞧,贝贝的妈妈给她准备了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她该穿什么衣服去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贝贝的这些衣服可以怎样搭配着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1.搭配问题。师:贝贝要选择一套衣服去游乐园,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1件上装只能搭配1件下装)同学们分组合作,用课前准备的卡片动手摆一摆,看是怎样搭配的,想一想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可以先确定上装,第一件上装可以搭配三件不同的下装,第二件上装也可以搭配三件不同的下装,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3+3=6(种)。方法二:可以先确定下装,第一件下装可以和2件不同的上装搭配,第二件下装也可以和2件不同的上装搭配,第三件下装也可以和2件不同的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2+2+2=6(种)。方法三:每件上装都可以和3件不同的下装搭配,那么2件上装就有2个3,就是6种穿法,可以用算式表示为2×3=6(种)。师:刚才我们通过用学具摆一摆,得出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学具,我们可以怎样表示不同的搭配呢?(用A1,A2表示上装,B1、B2、B3表示下装,用线连一连,每条连线表示1种穿法)从图中可以看出连了6条线,所以有6种穿法。2.归纳总结。像这类搭配问题,一定要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要选用正确的方法,有序地进行搭配。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图示法,按一定的顺序,将需要搭配的事物两两连线,连了几条线,就有几种搭配方法。85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伴交流,集体核对。2.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做的。3.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学生自己解答,集体交流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结合例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悟新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 简单的组合教材第103页例3及相关内容。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采用连线的方法进行组合,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组合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难点:使学生弄清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多媒体课件。85 师:用2、3、4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可以有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练习,分组交流,写出所有的两位数,说说你是怎样写的,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小结: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把其余的两个数字分别写在个位上,依次改变十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也依次变化,一共有6种;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写出两位数,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师:大家做得都不错,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有4个朋友见面,如果每两个朋友只能握一次手,那么他们见面后一共要握几次手?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类问题。1.简单的组合。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看足球比赛吗?(同学们自由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师: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4个球队。每2个球队踢一场比赛(每个队与其他三个队各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学生读懂题意,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生1:可以把任意2个球队直接连线。(A、B、C、D分别表示四个球队)图中一共连了6条线,一共要踢6场。课件演示连线过程。生2:可以将4个球队排开,把每个球队与其他3个球队分别连上线。(用A、B、C、D分别表示四个球队)图中连了6条线,一共要踢6场。课件演示连线过程。2.归纳总结。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小组内讨论,说说你的想法,集体交流。3.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二”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85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先通过复习提出问题,再结合教材例题,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类型,即组合问题,体会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鼓励学生借助学习经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连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得认知,实现教学目标。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107页内容。1.通过解决在校园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学校的情感。多媒体课件。师课件出示校园景色图。师:我们的校园美不美?我们校园的两块草坪该换草皮了,请同学们帮忙提出换草皮的建议。揭示课题。1.铺草坪。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情境图。(1)师: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两块同样大的长方形草坪,长28米,宽16米;有三种草皮,其中白三叶2元/m2,高羊茅3元/m2,天堂草4元/m2。(2)师: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请你们提出换草皮的建议。怎样计算换草皮的费用呢?生:应该先算出草坪的面积,再根据价格表算出换草皮需要的费用。可以将每种铺法的价格算出来,然后比较。85 (3)学生分组讨论,算一算,然后汇报,教师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案。课件展示。①两块草坪都铺白三叶:28×16×2=896(元)   896×2=1792(元)②两块草坪都铺高羊茅:28×16×3=1344(元)   1344×2=2688(元)③两块草坪都铺天堂草:28×16×4=1792(元)   1792×2=3584(元)④一块铺白三叶、一块铺高羊茅:896+1344=2240(元)⑤一块铺白三叶、一块铺天堂草:896+1792=2688(元)⑥一块铺高羊茅,一块铺天堂草:1344+1792=3136(元)因为费用只有3000元,所以方案③和⑥不能用,其中方案①最省钱。2.拔河比赛。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的情境图。师:三年级4个班举行拔河比赛,比赛地点是在东、西两块草坪,时间在15:00~16:30之间进行。每场比赛要用20分钟,准备10分钟。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份赛程安排。学生组内讨论,然后汇报。如果每两组举行一场比赛,需举行6场比赛,30×6=180(分钟),即3小时,时间不够,因为有4个班,所以可以分成两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用表格的形式来通知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对阵时间地点A组:三(1)~三(2)15:10~15:30东草坪B组:三(3)~三(4)15:10~15:30西草坪A组胜者~B组胜者15:40~16:00东草坪颁奖16:10~16:20西草坪这节课我们为“铺草坪”提出了建议,设计了“比赛赛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积累了哪些经验?《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校园景色图,提出“给学校草坪换草皮”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结合学校实际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校园中处处有数学,在明确活动主题后,采取独立思考、分组探究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第1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85 教材第109~110页第1题第(3)问及相关内容。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2.经历独立整理,相互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3.能通过自我反思,检查纠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4.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熟练掌握乘、除法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难点:能应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师课件出示题目。1.除法练习。(1)除法口算。98÷2=  25÷5=  75÷3=  124÷4=  408÷8=(2)除法估算。93÷3≈47÷5≈64÷8≈544÷9≈301÷3≈(3)除法笔算。324÷3=688÷2=435÷5=481÷4=2.乘法练习。(1)乘法口算。20×60=  30×80=  40×15=  22×30=  70×13=(2)乘法笔算。29×33=   17×21=   42×24=   31×23=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1.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口算除法时,把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使算式化为表内除法,再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然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个位和十位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把被除数分成几十加几,分别除以除数,再把除得的商相加。85 (2)笔算除法。①笔算除法的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求出一位商后,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后面数位上落下来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②除法的验算。a.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③有关0的除法。a.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b.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要商“0”占位;c.被除数某一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3)除法的估算。估算的关键是把被除数估成一个能被除数整除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千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式进行计算。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时,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在末尾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2)笔算乘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3)解决问题。①用连乘解决问题,要求的是总数,可先求出每份的数量,再乘总份数就得出总数;也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乘每份的数量,得出总数。②用连除解决问题,连除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连乘一样,一般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教材第110页第2题。(1)学生先看懂题意,再独立完成表格,指名学生展示交流。(2)学生完成第(2)小题,集体核对。(3)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结果。3.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同伴们交流。《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主要复习了乘、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乘、除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计算方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通过指导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85 第2课时 年、月、日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第109页第1题第(2)问和110页相关内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3.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及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小数。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多媒件课件。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年、月、日和小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先自主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看哪个小组归纳的最完整。1.复习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其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是大月都有31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是小月,都有30天。(2)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3)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若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反之则为平年。(4)24时计时法:①1天24小时,②时刻表示一天内特定的时间;时间是指两个不同日期或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③求中间经过的时间,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2.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1)认识小数:①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85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是自然数。②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③写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点”写作“·”,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④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先看它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不能漏掉。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小组内交流结果,集体核对。2.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三”第9题。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集体订正。3.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三”第10题。学生填写,集体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先鼓励学生独立归纳整理,再通过小组内讨论,检验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整理情况,引导学生准确建立起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行练习时,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处理相关信息,灵活选择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 位置与方向、面积教材第109页第1题第(1)、(4)问和第112页相关内容。1.使学生能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正确描述行走路线。2.进一步认识面积,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等过程,感受正确表达相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85 重点: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难点:能正确描述行走路线,能利用面积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的相关知识。1.复习位置与方向。(1)确定方向的方法:①借助工具辨别;②借助身边的事物辨别。(2)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3)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4)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选好观测点,把观测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各物体的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并画上方向标。(5)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方法:①利用指南针辨认;②借助身边事物辨认。(6)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方向,再看路线,最后描述行走路线。(7)完成教材第109页的第1题第(1)、(4)小题。①师:我们知道,在生活实践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平面图。为了看图方便,图上的方向一般是如何规定的?②出示第1题主题图。③组织学生观察社区示意图,了解社区示意图上的总体布局。组织学生议一议:a.从小清家到健身园可以怎样走?到其他场所又该怎样走呢?b.你还能提出哪些与位置方向有关的问题?2.复习面积。(1)面积和面积单位。①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m2、dm2、cm2。(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85 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三”第6题。学生课外完成,师强调应注意的问题。2.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和同桌说一说。《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来梳理本册所学图形几何知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整理过程,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4课时 统计与数学广角教材第110页及“练习二十三”相关内容。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和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感受统计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统计和简单的排列组合。1.复习复式统计表。85 (1)复式统计表的组成:由表头、横栏、纵栏和数据组成。(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复式统计表能反映出多组数据情况,便于比较。(3)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的区别:单式统计表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情况,复式统计表能反映两组及以上数据的情况。(4)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①先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的日期;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④填写数据并核对。2.复习排列与组合。(1)排列:排列与顺序有关,在排列时,通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搭配:搭配可运用图示法或连线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3)简单的组合:组合与顺序无关,可以先确定搭配方案的一部分,改变另一部分,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1.教材第110页第3题。师引导学生读表,了解表中信息,指导学生解答,集体交流。2.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三”第14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3.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三”第15~17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