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2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目前世界上有 5 个社会主义国家 分别是 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全称“ 沙皇俄国” 1547 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1917 年 3 月止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 年底 ~1991 年底止 全称“ 苏维埃俄国” 1917 年 11 月 ~1922 年底止 1991 年底 — 至今 第 11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模块四 世界现代史 模块概述 1914 年 1917 年 1918 年 1919 年 1921 年 ~ 1922 年 1936 年 1939 年 1945 年 1947 年 1949 年 1955 年 1991 年 十月革命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苏联公布新宪法 日本投降 杜鲁门主义出台 “北约”建立 “华约”建立 苏联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第 二 次世界大战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形成 【 考点整合 】 课标要求:从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中考考点:新 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我们计划 ……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春开始实施 背景 (1)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 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18—1920 年) 新经济政策( 1921 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内容 政策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 实行自由贸易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 资本主义、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 (“新”的体现) /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退一步: 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体系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列宁说 实行新经济政策是“退一步,进两步” ,那么如何理解“退一步,进两步”? 进第一步 :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 :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影响 (1)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012.18) (2)迅速 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探索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010.32(2)]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国家制定政策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要及时调整政策,勇于创新。 国家制定政策要顺民心,合民意,与时俱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苏联的成立 1 、苏联 的成立 : ( 1 )时间: 1922 年年底 ( 2 )最初 加入苏联的 4 个共和国 : 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 白俄罗 斯 ( 3 ) “ 苏联”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 ( 4 )后来 扩大到 16 个 加盟共和国 苏联国旗 怎样从年代上 区分“沙俄” 、“苏俄”、“苏联” 1 、沙俄( 1547 年 — 1917 年 ) 1547 年 ——1917 年 3 月,即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 “沙俄” 。 2 、苏俄 ( 1917 年 —1922 年 ) 1917 年 11 月(十月革命胜利)到 1922 年底( 12 月 30 日苏联成立前)称苏维埃俄国简称 “苏俄” 3 、苏联 ( 1922 年 —1991 年 ) 1922 年 12 月 30 日 ——1991 年 12 月 25 日称“苏联”(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 4 、俄罗斯 ( 1991 年 —— 今 ) 1991 年苏联解体后至今,称 俄罗斯 1924 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 留学生通过 信件把这一沉痛的消息告诉国内朋友, 他在 寄信人地址栏中应写的国名 是( ) A. 沙皇俄国 B. 苏维埃俄国 C. 苏联 D. 俄罗斯 C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 ,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 — “ 新经济政策” 政治上 — 成立“苏联” 1924 年 1 月 21 日下午 6 时 50 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 54 岁。 1 月 22 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 23 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 人冒着 严寒 、 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 1. 领导了十月革命 2.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 实行新经济政策 5. 成立了苏联 归纳列宁的伟大贡献 拓展延伸 1 、提出(时间、人物): 2 、时间: 3 、措施: ① 时间: ② 重点: ③ 成果 : 1928—1937 年 优先发展 重工业 ① 由落后的 农业国 变成强大的 工业国 。 ②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 , 世界第二位 。 1925 年 斯大林 三 、 苏联的工业化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926 年起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 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如何 评价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积极性 消极性 使苏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 但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时间 1926年起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015.17) 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评价 (1) 积极 :使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 消极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 业集体化 1927 — 1928 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初起 ,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农 业集体化的影响: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农业 集体化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目的 (1) 直接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 (2) 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概况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影响 (1) 积极 :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 消极: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 联模式 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 “ 苏联模式 ” , 又称为 “斯大林模式” 。 红场阅兵( 1939年绘制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 计划 经济体制和高度 集权 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 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 没有主动性 。 权力高度集中 , 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消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 “苏联模式” 的形成 特征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影响 积极 (1)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 [2018.26(1)] (2)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 (1)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2) 苏联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权力高度集中,忽略民主法治建设 探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 “ 斯大林模式 ” 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答: 1 、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2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3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5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启示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注意调整政策 从苏俄到苏联的变化中,经济政策有什么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 ( 1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 2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列宁的探索 斯大林的探索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政治上:成立苏联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 1936 年颁布新宪法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时间: 1921 年 内容: 影响: 经济恢复和发展 苏联模式 拓展 : 苏联模式的演变 拓展 : 中国与苏联在建设工业化道路上的比较 教材图片解读 图名: 斯大林( 1879 ~ 1953 ) 地位: 苏联第二位领导人 政绩: 领导苏联进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开创了苏联模式,领导苏联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项目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知识拓展 各国宪法总结 1912 年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787 年宪法 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成文宪法 1936 年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1954 年宪法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917 年 3 月 1917 年 11 月 1918-1920 年 1921 年 1922 年底 1928-1937 年 1936 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国内战争 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通过新宪法 列出 1917 ~ 1936 年苏俄 ( 苏联 ) 历史大事年表? 课后活动 1 、判断以下对课文的理解,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 √ ,错误的画 X 。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 1936 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 √ √ X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