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归类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归类一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原因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时间 ‎1640 年 ‎1775 年 ‎1789 年 目的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内容(过程)‎ ‎1640 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经过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 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独揽大权。1660 年,查理 二 世 复 辟。1688 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775 年 4 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5 年 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 年,美法联军取得约克镇战役的胜利。1783 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7 年,制宪会议制定出1787 年美国宪法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 年 8 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1791 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1793 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799 年,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 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励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续表)‎ 项目 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其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面临幕府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开始时间 ‎1861 年 ‎1861 年 ‎1868年 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反对国家分裂,维护联邦统一 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 内容(过程)‎ 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1862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1865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共同点 资本主义发展是推动改革和革命的根本动力;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都摆脱了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巩固和扩展 归类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大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类别 事件 时间与背景 经过(内容)‎ 意义(作用、影响)‎ 备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不堪重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发展,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 年被认为是暂时“休战”,这是由帝国主义掠夺本性决定的,而推动“休战”结束的是经济大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经济政策 ‎1921 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等等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模式形成 ‎1936 年;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新宪法出台,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巴黎和会 ‎1919 年;战胜国处置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 签订《凡尔赛条约》,严厉处置战败国德国 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年; 战胜国在亚太地区矛盾重重 签订《九国公约》,维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形成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年; 经历战后短暂的繁荣,盲目扩大生产出现生产相对过剩 一场空前的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罗斯福新政 ‎1933 年;经济大危机席卷美国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主要内容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等 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1922‎ 意大利法西斯化 ‎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 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德国法西斯化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 希特勒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化 ‎1936 年;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归类三 两次世界大战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条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原因:意大利、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主要发动者 德国(核心)、奥匈帝国 德国(核心)、意大利、日本 交战集团 同盟国和协约国 法西斯轴心国家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战场 欧洲(主战场)、非洲、亚洲 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毒气弹 原子弹 爆发 ‎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39 年 9 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 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 结束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结果 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共同点: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精神损害)。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③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协约国。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④中国虽是战胜国,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启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正义力量加强联合,必定战胜邪恶势力;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成果用于战争会增加战争的残酷性,用于和平发展则能造福人类 归类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大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90年代) ‎ 类别 事件 时间与背景 经过(内容)‎ 意义(结果、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 美国的发展 ‎ 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七八十年代发展速度放缓,90 年代出现“新经济”‎ 发展速度快,利用高新科技奠定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欧洲的 联合 ‎ 二战后,在美苏争霸中西欧要维护安全,发展经济 ‎1967 年,成立欧共体;1993 年,成立欧盟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日本的 崛起 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扶持日本 ‎1955 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战前。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 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解体 ‎1991 年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快苏联分裂,叶利钦控制全局 苏联模式失败,两极格局被打破,冷战结束 东欧剧变 ‎1989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困难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亚非拉 国家的 新发展 万隆 会议 ‎195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所体现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非洲年” ‎ ‎1960 年,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古巴革命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古巴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 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1977 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 ‎ 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归类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经济全球化趋势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冷战 ‎1947—1991年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美国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③军事上:北约和华约成立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1991 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世界多极化趋势期 ‎1991 年至今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②北约轰炸南联盟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表明 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