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广西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 遵义 (二)说明文阅读(9分) 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曹俊 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还要轻100万倍。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 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 ⑧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顶级神冈”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造价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设。三个实验间既竞争又互补,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本粒子中微子最大的特点是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科学上探测也极其困难。 B.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探测到中微子,进而发现了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现象。 C.“太阳中微子数量比理论预言少得多”的发现,被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D.文中几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事例,体现了大胆预言、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 13.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14.请解释“中微子振荡现象”,并说明其可能产生的结果。(4分)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微子。文章主体部分,按科学发现与研究的时间顺序,说明了中微子的特点、发现过程、探测意义等。 【解答】(1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第③段中,原文为“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并非“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B.有误,发现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现象的是奥地利科学家泡利;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菜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 C.有误,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被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D.正确。 故选:D。 (1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至少比电子的100万分之一还要轻”,这句话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微子质量与电子质量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微子是最轻的物质粒子的特点。 (1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中微子振荡现象”,在第⑥⑦⑧段中。第⑥段说明了什么是中微子振荡现象,第⑦段说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 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第⑧段中“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提取或概括取这些信息,即为本题答案。 答案: (12)D (13)画线句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微子质量和电子质量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中微子是最轻的粒子的特点。 (14)中微子震荡现象是指大气微子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其他种类中微子的现象。其可能产生的结果有: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会影响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中微子震荡可能会造成反物质消失;也许有一天会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属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本考点的答题思路是: (1)明确筛选整合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合的范围。也就是审题,应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目的,确定范围。要求筛选的信息有的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2)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3)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也就是答题。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别。 安顺 如果没有我 刘继军 你知道吗?如果没有我,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召唤死神。这真不是吓唬你!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面前,人类和动物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每一寸土壤、每一滴水中,在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甚至就生活在你的身体中。平均每个成年人的身体约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体内却有38万亿个细菌和380万亿个病毒,坏蛋们全方位、全天候地攻击着你,没办法,我只能全力以赴,毫不懈怠。因为任何一次防卫失败,对你来讲,都可能致命。而我,是你的一部分,守护你,就是保护我自己。 我,就是你的免疫系统! 亿万年来,任何高等动物的生存繁衍,都离不开我的守护。每个人都会感冒,而且有几百种病毒会导致人类感冒,其中绝大多数感冒病毒,我都可以应对自如。我与病毒、细菌、细胞变异已经战斗了几十亿年,而人类从认识这些,到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以青霉素1940年应用于临床为标志)不过百年。这与我漫长的技术改进时间相比,只是一瞬间。 说起技术手段,我对抗微生物的手段可谓纯粹、天然、无公害。 首先,高筑墙、广设防。我构建了三道防线:物理屏障、非特异免疫系统、特异免疫系统。这三道防线,从功能到技术手段,逐步升级,形成了一整套三维立体防御体系。 其次,大协同、精调控。来多强的敌人,我就使多大的力气。来犯的敌人主要有两大类:邻居熊娃和天外飞仙。 邻居熊娃,住得近,三不五时跑来你家捣乱。但大家都很熟,这家伙有多少坏水,我一清二楚,对付这家伙只需“非特异免疫系统”按套路出牌就能搞定。非特异免疫系统拥有常见病毒识别数据库,正常情况下是原厂配装,你一出生就有,所以也叫“先天免疫系统”。有了它,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秒,就自带攻防,而且反应迅速,瞬间就可以消灭敌军。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作风太粗放,不够细致。 天外飞仙,这家伙的特点就是——没什么特点,你摸不准对手到底要干啥坏事、在哪里下手、啥时候下手。对付这种不常见的坏家伙,就要“特异免疫系统”出手了。“特异免疫系统”虽然没有配装出厂原始数据库,但是自带学习功能。在敌人入侵过程中,它暗中观察,识别陌生敌人,找到办法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然后建立数据库,让人体对这种故人免疫。 “特异免疫系统”应敌较慢,但手段精准老辣、力道雄厚,一旦启动,敌人难以逃脱。 这两套系统并不是各干各的,而是时刻在线、协同作战。每当有敌来犯,“非特异免疫系统”打头阵,能赢则赢。一旦吃紧,立即召唤“特异免疫系统”,对敌人实施合围会战。 哦,我忘了告诉你物理屏障是什么,就是你的皮肤和黏膜。……所以,要保护好皮肤和黏膜,不然许多坏家伙就会趁虚而入。 第三,专业全、配置齐。你有七十二变,我有宝器万千。管它哪路敌人,我都有专门的武器对付它。我全力打造免疫多样性,比如特异免疫系统的免疫多样性就达到了上百亿。 说起配置,免疫大军中的几位名将你得认识认识。白细胞,妥妥的帅才,因为你体内所有免疫细胞,都是由白细胞组成或者分化而来;巨噬细胞,基层民警,整天在你全身组织里到处溜达,发现不法之徒就立即投入战斗,如果搞不定会立即发出警报;嗜中性粒细胞,特警,一般不出警,可一旦收到警报就快速响应投入战斗;树突状细胞,免疫系统的战略研究员,能把敌人的蛋白质解体,做成通缉令——这便是病菌产生的抗原,树突状细胞带着通缉令,找到专门对付这种敌人的高手——可以识别病菌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一旦找到,T 细胞和B细胞就会被激活,大量增殖,形成专业特种部队,投入战斗;其他兵种,如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前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至此,免疫大军各路兵种全部开进战场,免疫反应达到高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入侵者经不起如此猛烈的自卫反击——于是,你的感冒就好了,神清气爽,吃嘛嘛香! 我与微生物精彩的大战,你已经领略一二。所以,平时,你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心情愉快,让我的各路大军马壮兵强;生病时,你一定要在大后方给我最坚定的支持,比如感冒了,就不要把“补充营养,多喝热水,注意休息”这些嘱托当作耳旁风,因为这时,一场生死之战正在你的体内发生,我——你的免疫系统正调兵遣将与敌人酣战。我会尽自己所能,为你战胜我能战胜的疾病。这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选自《百科知识》,原文有删改) 11.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和技术手段的解说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守护你,保护我。全力对付坏蛋们的攻击,守护身体健康。 B. 高筑墙,广设防。构建了三道防线,逐步升级,立体防御。 C. 大协同,精调控。原厂配装的特异免疫系统率先精准出击。 D. 专业全,配置齐。打造免疫多样性,用各种武器对付敌人。 12. 下面句子是文中省略号处的内容,请在不改变句意及语序的前提下改写,使之与全文的语言特点一致。 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的黏膜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13. 下面是首句为“说起配置,免疫大军中的几位名将你得认识认识”这一段的结构图,四个选项中与该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免疫大军的配置 A B C D 白细胞 巨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等 帅才:组成或分化其他免疫细胞 侦查兵:活动于全身,解体敌人蛋白 特警:接到警报后,快速投入战斗 战略研究员:做通缉令并寻找T细胞等高手 其他兵种 A. A B. B C. C D. D 14. 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只要有‘我’马壮兵强的各路大军,人们就不会再生病”?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11. C 12. 参考示 例:这是保卫你的第一道防线,就像坚固的城墙,将大多数坏家伙阻挡在外。呼吸道的黏膜上有许多小扫帚,会把病菌等异物清理出去。 13. B 14. 不是。文章仅仅举了免疫系统对抗感冒这一个例子,并未提及其他疾病;“为你战胜我能战胜的疾病”表明还有免疫系统战胜不了的疾病;另外,我们自己要注意睡眠和营养、加强锻炼等,才能提高免疫力。 【解析】【11题详解】 C.结合原文“非特异免疫系统拥有常见病毒识别数据库,正常情况下是原厂配装”可知,原厂配装的是非特异免疫系统,而不是特异免疫系统。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风格与衔接。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与上下文语意要连贯;二是要符合本文生动性的语言风格。结合上文的“就是你的皮肤和黏膜”,观察下句要续写的是“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语意的连贯,可将主语“皮肤和黏膜”直接用代词“这”来替换,改为“这是保卫你的第一道防线”;观察要续写的“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的黏膜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为与本文生动性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可使用拟人及比喻手法将句子改为“就像坚固的城墙,将大多数坏家伙阻挡在外。呼吸道的黏膜上有许多小扫帚,会把病菌等异物清理出去”。 【13题详解】 B.给合原文“巨噬细胞,基层民警,整天在你全身组织里到处溜达,发现不法之徒就立即投入战斗”可知,作者把巨噬细胞比作的是“基层民警”而不是“侦查兵”;结合“树突状细胞,免疫系统的战略研究员,能把敌人的蛋白质解体,做成通缉令”可知,“解体敌人蛋白”的是“树突状细胞”,而不是“巨噬细胞”。故B项“侦查兵”“解体敌人蛋白”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合,答案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表态: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只要有免疫系统的各路大军,人们就不会再生病。其次结合文章最后一段阐述理由:结合原文“生病时,你一定要在大后方给我最坚定的支持,比如感冒了……”可知,文章仅仅举了免疫系统对抗感冒这一个例子,并未提及其他疾病;结合尾句“我会尽自己所能,为你战胜我能战胜的疾病”中的“我能战胜”可知,免疫系统还有它战胜不了的疾病;结合“感冒了,就不要把‘补充营养,多喝热水,注意休息’这些嘱托 当作耳旁风”表明,要对抗感冒,还需要“补充营养,多喝热水,注意休息”,这样才能提高免疫力,让免疫力充分发挥它对抗感冒的作用。 黔西南州 新一代飞船 ① 跟神舟飞船相比,新一代飞船"长征5B"(俗称"胖五")可以飞得更远。不仅可以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还可以送航天员去38万公里外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如果说神舟飞船解决的是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的难题,那么新飞船解决的就是如何更安全、舒适、智能、经济地进入太空,开展更远的深空探测难题。 ②新一代飞船身高近9米,最胖的腰围处约4.5米,体重超过20吨。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航天员专属"太空专车"的话,那新一代飞船就是"太空巴士"。未来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它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是神舟飞船承载能力的两倍。它还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从"太空巴士"变身为"太空货车":既能把航天员送到空间站,也能向空间站运送大量的补给物资,或者把航天员们在空间站做的试验样品带回地球。 ③跟神舟飞船的三舱结构不同,新一代飞船由两舱构成,其中返回舱是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服务舱负责提供动力和能源。以前,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两个较小的舱之间往返,而新一代的返回舱空间更大,可以根据需求做"隔间"。打造出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和卫生区,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④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穿了两件"衣服":"内衣"用新型金属材料做成,相当于"墙壁",围出了航天员的"驾驶室",容积大、密封性好;"外衣"是耐烧蚀的新型轻质放热材料,重量减轻了30%,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更高,不仅更安全,而且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原载《光明日报》2020年5月14日作者张蕾、代振莹,有删改) (1)新一代飞船和神州飞船相比,在功能和技术上有哪些进步?简要列出三条。 (2)科普作品既要准确,又要有趣。以第②段划线句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科普作品不仅以知授人,还以情感人。读完本文,在"知"方面有何收获,在"情"方面有何触动?各用一句话表达,每句不超过20字。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还可以送航天员去38万公里外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可得出:航程更远;由"它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是神舟飞船承载能力的两倍"可得出:运载能力更强,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由"既能把航天员送到空间站,也能向空间站运送大量的补给物资,或者把航天员们在空间站做的试验样品带回地球"可得出:既可载人,又可载物;由"而新一代的返回舱空间更大,可以根据需求做'隔间'.打造出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和卫生区,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可得出:返回舱空间更大,航天员工作生活方便舒适;由"重量减轻了30%,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更高,不仅更安全,而且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可得出:重量减轻了30%,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更高,更安全,降低了成本。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此题已给出答题方向,"准确"可从列举数据的角度作答,"有趣"可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身高近9米,最胖的腰围处约4.5米,体重超过20吨",这些具体详实的数据,体现了科普作品准确的特点。"最胖的腰围处"将新一代飞船人格化,"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航天员专属'太空专车'的话,那新一代飞船就是'太空巴士'"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有趣。第②段划线句通过列数字和将神舟飞船与新一代飞船作对比,说明的是新一代飞船更大、更先进的特点。可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在"知"方面的收获要对本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即本文让"我"了解了我国航天科技飞跃发展的最新情况。在"情"方面的触动,可根据文章内容得出: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飞速发展的自豪。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1)①航程更远、更安全、节约了成本,既可载人,又可载物。②重量减轻了30%,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更高。③返回舱空间更大,航天员工作生活方便舒适。(可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是神舟飞船承载能力的两倍) (2)①准确的是:采用具体确切的数字。有趣的是:比较神舟飞船与新飞船的承载能力时,用"专车"和"巴士"打比方。 ②达到的效果:突出新一代飞船功能更强大、更先进的特征。 (3)知:了解了我国航天科技飞跃发展的最新情况,增长了知识。情:为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感到自豪。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崇左、玉林、防城港) (三)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一页:釉陶的开始 ①如图所示,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郑州出土,属商中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1400年。这件大口、高颈、肩腹界线分明、深腹平底的装水酒陶尊,造型简单,很难给予人太多的美感,却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最早的有釉陶器之一。釉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这件酒器除了肩部的压印席子纹与腹部条纹外,在器表全部及口部内缘,都有一层特别的姜黄色的薄釉。有几处釉层聚积比较厚而呈现深绿色,略有缺陷。 ②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因为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而有通明及各种颜色的差异。人们在距今1.5万年前就开始烧造陶器,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的因素而领悟到釉彩的生成原理,但要到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生产青瓷时,才开始注重釉的使用。此后的陶器就很少不使用釉彩装饰了。 ③从商代到汉代偶尔会发现陶器的器内底部不必上釉的地方有釉彩的残迹,外表却未施用釉彩,推测其成因是因为作为燃料的草灰(含钙)偶然飞落在陶器内,最后烧出颜色晶莹的表层,并不是人们有意烧造的。由此可以猜测,这种有颜色的晶莹表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而发现是草灰所造成的,更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将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了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④釉彩的呈色得自所合的铁被氧化的结果,在氧化焰中烧制的为黄绿色,比较容易脱落;在还原焰中烧制的呈青灰色,釉层较薄但是比较均匀。釉层不但可以使陶器表面美丽光滑,也更不容易渗水,相当实用。以草灰制造而成的釉层,经常会聚而不散,导致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看起来像麻子一般,并不是很理想。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以草灰烧制成釉层的成品并不多。人们渐渐改进技术,尝试使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这种方式烧成的釉彩叫石灰釉。石灰釉也有它的毛病,因为这种釉的流动性太好,如果在陶器的整个表面都涂上这种釉料,玻璃质的釉彩会沿着器表流下而粘在地上,强制剥取就会损害器物的完整性,所以器物的底部一定要留下相当的空间,免得轴彩与地面胶结。釉陶的生产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增加,施釉的技术也得到改进。到了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的陶匠把大部分的缺点都克服了,生产出釉色稳定、流釉慢的成品,因为釉色泛青,所以名之为青瓷。这时虽然开始大量制作日用器,但仍是属于价格昂贵的制品。 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瓷的定义有些不同。中国文物界大致上把有施釉的陶器都称之为瓷,所以称商代的釉陶为原始瓷器。但是西方对瓷的定义比较严格,胎体坚硬的浙江青瓷,他们认为只属于硬陶。还要等把器胎的含铁量降到更少,烧结的温度也提高到1300摄氏度,呈色洁白,渗水率低,胎质坚实,叩之声音悦耳,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瓷器。中国在公元9世纪后期终于最先烧制出符合于严格标准的真正瓷器,并博得China的美名。 (选自《返来长安过一天:汉字与文物的故事》) 15.下面关于“釉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商中期的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最早的釉陶器。 B.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会有透明及各种颜色差异。 C.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是以草灰制成的釉层,经常聚而不散导致的。 D.战国时期施釉技术得到改进,到了东汉,釉购日用器得以大量制作,但价格仍昂贵。 16.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D】 A.题目提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强调了说明对象的历史价值,对阅读起到提领作用。 B.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大部分”貌似模糊,实则准确,反肤了青瓷制造的客观实际。 C.第⑤段比较了中西方对于“瓷”定义上的差异,强调中国最早烧别出真正的瓷器。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陶瓷史上釉陶由发现到改进,再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1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C】 A.轴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釉彩的生成原理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因素领悟。 B.实践验证,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会形成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C.流动性差的石灰釉是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烧制而成的釉彩。 D.西方定义瓷器:器胎含铁量少,烧结温度1300℃,色白胎实,渗水率低,叩声悦耳。 贺州 阅读下文,完成7-9题。 身佩荷囊,衣袂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 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 (7.)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 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 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 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 (9)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 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7-9.DA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