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共52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共52张PPT)

世 界 现 代 史 ( 九年级下册 ) ( 20 世纪初至今) 两大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种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三大组织: 国际联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三大格局: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 两极格局 → 多极化发展趋势。 四条基本线索: ⑴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⑵ 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⑶ 亚非拉 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 ⑷ 两大社会制度的对立与并存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进程标 ● ● ● 1914 年 1939 年 1991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 年 ● ● 1945 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苏联解体 世界现代史线索 主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 1 882 年 —— 1937 年) 周年 100 世界 1882 年 20 世纪初 1914 年 7 月底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 11 月 1919 年 1920 年 1921 年 1922 年 1936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 爆发 凡尔登战役 美国参战 一战结束 巴黎和会召开, 《 凡尔赛条约 》 签订 华盛顿会议召开 《 九国公约 》 签订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 三国同盟形成 三国协约形成 奥匈 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十月 革命 德国 投降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 苏联 成立 苏联颁布新宪法 主题时序 主题阶段特征 世界 中国 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爆发到结束,战胜国重新建立了世界新秩序, 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俄国 十月革命 胜利, 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苏俄(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 苏联模式 (1)继续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成立中华民国 。 (2)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 五四运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繁荣 山西三年考情分析 年份 考查知识点 题型、分值 2019 年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选择题第 10 题 2 分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材料解析题第 18 题( 2 ) 3 分 2018 年 无 2017 年 俄国十月革命、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简答题第 16 题( 3 ) 2 分 总结与预测 本讲内容 3 年都 涉及,需要重点掌握俄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及影响;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背景 ( 1 )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 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 2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 阶段,掀起了 瓜分世界的狂潮 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形成 ( 1 )三国同盟: 1882 年,由 德国(核心) 、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 )三国协约: 20 世纪初, 英国(核心) 分别与 法国、俄国 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考点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课标导航: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 直接原因: 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对抗 时间 1914 年 7 月~ 1918 年 11 月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1914 年 6 月 28 日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 普林西普 刺杀,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 认识: 坚决反对暗杀或其他恐怖袭击等极端暴力活动,倡导协商谈判的和平解决方式 ) 交战 双方 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 (战争爆发后, 意大利 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战场及战线 主要在 欧洲 ,在欧洲形成了 东线、西线和南线 三条战线,后来逐步扩大到 亚洲 、 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1916 年,德法两国在凡尔登展开历时十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残酷,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此战后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是一战的战略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发生于 1916 年,战争中英国首次使用 坦克 结束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 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及危害 ( 1 )时间长:历时 4 年多。( 2 )波及范围广:战争涉及欧、亚、非三大洲, 30 多个国家和约 15 亿人卷入。( 3 )出现新式武器:坦克(英国首次使用)、潜艇和毒气弹(德国首次使用)。( 4 )危害大: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 3 000 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 响 对世界 ① 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坦克等新式武器的发明) 对殖民地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对欧洲 ①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美、日兴起; ② 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对中国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 “ 短暂的春天 ” 考点 2 十月革命 课标导航: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 十月革命 背景 (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连失利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2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 3 )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时间 1917 年 11 月(俄历 10 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经过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来到 彼得格勒 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结果 俄国建立了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的苏维埃政府, 列宁 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特点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社会主义 革命 十月革命 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②成立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的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军事 ①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②经过 3 年斗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经济 ①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②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外交 ①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②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③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意义 ( 1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打破了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中国影响 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拓展 1 : 比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苏俄革命道路 项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2018.19(3)] 苏俄革命道路 不同点 时间 1919~1949年 1917~1921年 革命 对象 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国情 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主要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进而夺取全国胜利 项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苏俄革命道路 相 同 点 (1)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4)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群众基础都比较广泛。 (6)都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7)都取得胜利,被压迫的人民获得解放,当家作主,打击了帝国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 (8)都是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拓展 2 :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 年 1871 年 1917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科学理论诞生 建立政权尝试 实践胜利 考点 3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课标导航: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 1919 年 1 月~ 6 月 地点 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操纵国 英国 (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 (总理克里孟梭)、 美国 ( 总统威尔逊 ) 中心议题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 分赃 会议 结果 ( 1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凡尔赛条约 》 ;( 2 )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其野心未达到也没加入;( 3 )中国正当要求被无视,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 条约》 内容 (1)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 (2) 政治: 德国承认 奥地利 、波兰等国独立; (3)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4)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5)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对中国影响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 五四运动 凡尔赛体系 确立 1919 ~ 1920 年,协约国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 凡尔赛体系 影响 (1) 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2) 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背景 (1) 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 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美、英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 时间 1921 年 11 月 参会国 美(主导国)、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 9 个国家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性质 巴黎和会的继续 结果 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 九国公约 》等条约 。 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 内容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也促成了美日矛盾的加剧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构成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 评价 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拓展 3 : 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同点 目的 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操纵国 都由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由英国和美国 影响 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不同点 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 是战胜国之间的协调会议 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拓展 4 : 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 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 (2)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性质。 (3)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 (4)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5)都带有不稳定性。 (6)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前者是一战结束后建立的。后者是二战结束后建立的。 (2)构成不同: 前者是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后者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最终确立。 (3)战争形式不同: 前者存在期间,世界热战(局部冲突)不断。后者存在期间,主要以“冷战”(对峙与竞争)为主 教材图片解读 图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辨识: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局势: 结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 扩军备战,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辨识: 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立陶宛等新兴国家,苏联 形成: 同盟国战败、《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战后传统帝国瓦解、众多单一民族国家出现,促使欧洲政治版图更加破碎 考点 4 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导航: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 新经济政策 背景 ( 1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 )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时间及领导人 1921 年 列宁 内容 ① 以征收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③ 实行 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探索出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 苏联 成立 解体 1922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 苏联 ” ; 1991 年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工业化 背景 1924 年列宁逝世。 1925 年, 斯大林 提出实现 开始时间 1926 年 成就 1928 ~ 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评价 ⑴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⑵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 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衡,对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农业集体化 背景 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开始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初 目的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根本)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内容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影响 ⑴ 积极: 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⑵ 存在问题: 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表现 经济 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影响 积极: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 随着时间推移,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解体根本原因) 拓展 5 : 苏联模式的演变 拓展 6 : 中国与苏联在建设工业化道路上的比较 教材图片解读 图名: 斯大林( 1879 ~ 1953 ) 地位: 苏联第二位领导人 政绩: 领导苏联进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开创了苏联模式,领导苏联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考点 5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课标导航: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人民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亚洲)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领导者 甘地 概况 (1) 第一次: 1920 年, 内容 包括 :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 (2) 第二次: 1930 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 文明不服从运动 ”, 向殖民政府提出 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自取海水制盐。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特点 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影响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 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埃及华夫脱运动 ( 非洲) 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②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③ 英国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了解) 概况 1918 年 扎格鲁尔 等人(后发展为 华夫脱党 )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同英国谈判。 1919 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 1922 年 ,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 拉丁美洲) 背景 1910 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917 年,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时间及人物 1934 年 卡德纳斯 目的 为 改变墨西哥落后状况, 保证宪法的实施 内容 (1)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 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体制。 (2) 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 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 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一战后,为挽救民族危机, 凯末尔 领导民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 1923 年 同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取得民族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巩固了国家独立,走上民族复兴道路 项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相同点 (1)革命的方式都是武装斗争。 (2)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革命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 (4)两国革命的胜利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背景 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发展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有两个阶段,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中心城市暴动 拓展 7 : 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真题演练 1. (2019年10题)王华同学以 “ 俄国(苏俄、苏联)的发展历程 ” 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反映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 .图一:加强了沙皇专制权力,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图二:见证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十月革命胜利 C .图三: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D .图四: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D 2. (2018年15题)下面年代尺上呈现的是 “20 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 ” 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各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 B. ② —— 雅尔塔会议为战后新的世界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 C. ③ —— 欧洲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联合 D. ④ ——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 3. [ 2019年18(2)(3)(4)题8分 ]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 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 , 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目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 2 )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 分) 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1分)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1分) ( 3 )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3 分) ( 4 )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2 分) 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分)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 (1分)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1分) (或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任意一点得1分) 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4. [ 2018年16(2)题2分 ][ 寻找同盟 ] 是国际关系中常见的力量整合方式。图二所反映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图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分)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分) 5. [ 2016年20(3)题4分 ] 任务三 【分析数据 —— 解释历史现象】( 4 分) 解读下列数据,运用相关史实,简述 “ 沙俄 → 苏俄 → 苏联 ” 的经济发展历程。 图一: 1913~1917年间,由于当时的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经济衰退,粮食产量下降;(1分)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三年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下降;(1分)1921~1925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分) 图二: 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分) 6. [ 2016年20(4)题4分 ] 任务四 【构建联系 —— 阐述历史过程】( 4 分) 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组,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组: 1924 ~ 1929 年经济繁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四运动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组: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七七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杜鲁门主义 一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新秩序;(1分) 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列强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1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1924~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一时。(1分) 二组: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1分)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逐步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七七事变;(1分)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于1947年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分) 课堂巩固训练 1 . ( 2020原创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欧洲强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推动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到来。联盟体系始于 1879 年德国宰相奥托 · 冯 · 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两国同盟条约之时。材料中的 “ 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 ” 是指 (    )A. 三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C. 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 北约和华约 B 2 .(2020原创)李兴耕在《关于十月革命道路问题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互相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的取得胜利。可见,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软弱 C.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熟 D.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A 3 .(2020原创)哈罗德·尼科尔森在《1919年媾和》中说:“我们抵达巴黎的时候决心达成一个公正和英明的和平,我们离开的时候却发现强加给敌人的条约既不公正又不英明。”以下与此处中的“条约”相关的是(  ) ①由德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 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 ④德国须放弃全部的海外殖民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4 .(2020原创)下面的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B.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C.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B 5 .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是(  ) 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 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③建立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