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谈读书 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二、说目标  本课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课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很多人都读书,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读书为了做官,变本加厉地鱼肉人民,也有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 2、分析题目:“谈”和“论”的区别,复习议论文的有关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体会: ‎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 分两个小层理解: ‎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 附课文学习框架:【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谈读书》内容?‎ ‎2、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各部分内容。‎ ‎(2)培根生平 ‎3、课文延伸,巩固升华 ‎(1)有关读书名言 ‎(2)有关名人读书的案例】‎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在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所设想板书既简洁又直观,紧扣文章的重点词,直观形象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相当于我的微型教案。‎ 六、说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直奔重点,通过抓重点词,创设情境,体会“读书之妙”。‎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