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模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上册化学模板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 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在 _____ 、 _____ 层次上研究物质 _____ 、 _____ 、结构 与 _____ 规律的科学。 分子 原子 性质 组成 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_________________ 的 变化 _____________ 的变化 , 又叫做化 学反应 微观 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 , 一般只是微粒间隔改变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 外观 现象 一般是物质的 _____ 、 _____ 发生改变 常表现为 _____ 改变、放出 _____ 、 生成 _____ 等 , 还伴随着 _____ 、 _____ 、 _____ 等能量变化 本质 区别 变化时 _________________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 会同时发生 _________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 状态 形状 颜色 气体 沉淀 吸热 放热 发光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化学性质:物质在 _________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如可燃 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 物理性质: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等。 化学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 对比归纳 】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质 性质 内容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 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 等 性质 确定 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考点四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_________→ 结论与解释→ 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考点五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1) 取用规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 _____ 直接接触药品 ; 不能 _________________ 闻药品的气味 ; 不得 ___ 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 一般应该按最少量 (_____mL) 取用液体 , 固体只需 _____________ 即可。 用手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1 ~ 2 盖满试管底部 尝 ③ 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三不:不能放回 _____ 不要随意 _____ 不要拿出实验室 一要:要放入 _________ 内 原瓶 丢弃 指定容器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 ( 一横 , 二放 , 三慢竖 ) 横放 镊子 慢慢 ② 固体粉末 ( 一斜、二送、三直立 ) 倾斜 药匙 纸槽 (3)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 细口瓶 手心 紧挨 倾斜 倒放 ② 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 胶头滴管 用清水冲洗干净 竖直悬空 ③ 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 量筒 放平 凹液面的最低处 液体 【 思考感悟 】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 , 若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 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 提示: 当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 , 分别采用正确读数、俯视读数、仰视读数的结果如图所示: 可简单地记忆为 “ 高看偏高 , 低看偏低 ” 。 2.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1/3 中上部 预热 外焰 灯帽 炸裂 3. 连接仪器装置: (1) 仪器连接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连接类型 图示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把玻璃 管插入 带孔橡 胶塞 ① 把玻璃管口 _________ ② 对准橡胶塞 上的孔稍稍用 力 _____ 插入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 , 以免刺伤手掌 用水润湿 转动 连接类型 图示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① 把玻璃管口 _________ ② 稍稍用力把 玻璃管插入胶 皮管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 , 以免刺伤手掌 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把橡胶塞慢慢 _____ 着塞进 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 , 以免压破容器 用水润湿 转动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先将导管放入水中 b. 双手紧握试管 , 观察现象。 若导管口 ___________, 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有气泡冒出 4. 洗涤玻璃仪器: (1) 洗涤方法:倒净试管内的废液 , 再加水振荡洗涤或用 _______ 刷洗。 (2) 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_________, 也不 _____ _____ 。 试管刷 聚成水滴 成股 流下 【 知识拓展 】 如果试管内壁有不易用水洗涤的物质 , 如油脂 , 常用热的纯碱 (Na 2 CO 3 ) 溶液或洗衣粉去洗 ; 一些难溶性的氧化物或盐 , 常用稀盐酸清洗 , 洗后都要用水冲洗干净。 主题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示范题 1】 (2014· 随州中考 )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B. 久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产生一层白膜 C. 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 D. 爆炸 【 解析 】 选 B 。本题考查对物质变化的区分。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 久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产生一层白膜 , 是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 , 属于化学变化 ; 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 中考警示 】 理解物质的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 “ 新物质 ” 并不是指颜色、形状或状态等方面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 , 而是与原物质相比 , 组成或结构上发生了改变的物质。 (2) 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产生气体和生成沉淀等现象 , 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的辅助依据 , 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 备选习题 】 (2012· 宁夏中考 ) 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 , 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 , 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 , 也不是化学变化 【 解析 】 选 B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加热某固体物质时产生了气体 , 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 , 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 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 而有些固体在加热时生成新物质 , 发生了化学变化。 【 示范题 2】 (2013· 大兴安岭中考 ) 下列物质的用途仅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的区分。用 CO 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属于化学性质 ,A 错 ; 用氢气作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 , 属于化学性质 ,B 错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 能将杂质吸附在疏松多孔的结构中 , 属于物理性质 ,C 正确 ; 用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 吸入二氧化碳和水 , 生成氧气和有机物 , 利用了化学性质 ,D 错。 【 知识归纳 】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比较 1. 联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2. 区别: (1)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 , 表示已经发生了或正在进行中 , 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 物理性质可通过感觉器官或适当的仪器测量得出。化学性质则需通过一定的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 语言描述中常用一些词语加以区别。如描述物质性质时用 “ 易 ”“ 可以 ”“ 能 ” 等词语描述 , 而描述物质变化时多用 “ 变成了 ”“ 生成了 ” 等词语。如 “ 汽油能燃烧 ” 表述了汽油的化学性质 —— 可燃性 ; 而 “ 汽油燃烧 ” 则表述了化学变化 —— 燃烧。 主题二 科学探究的方法  【 示范题 3】 (2014· 遵义中考 )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 A.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 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 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解析 】 选 C 。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 比可知 , 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 , 可探究可燃物 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 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 甲通过薄铜片 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可知 , 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 以燃烧了 , 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故能实 现探究目的 ;③ 中铁钉只和氧气接触 ,① 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 时接触 , 一段时间后 ,③ 中铁钉没有锈蚀 , 而①中铁钉锈蚀 , 通过①③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水接触 , 故不能实现探究目的 ;① 和②对比可探究氧气对锈蚀的影响 ,① 和③对比可探究水对锈蚀的影响 , 故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 方法归纳 】 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1) 对比实验设计。 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基本思路 , 有利于实验现象观察对比 , 有利于推理论证结论。 (2) 控制变量实验设计。 一个问题常常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 , 为了研究每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 , 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逐个检验 , 每一种现象只说明一个问题 , 换一个条件再检验。综合各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出综合性的判断。 【 示范题 4】 (2013 · 邵阳中考 )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 石蜡放入水中 , 浮在水面上 , 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________( 填 “ 大 ” 或 “ 小 ” ) 。 (2) 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 ,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_ 。 (3) 取一火柴梗 , 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 1 s 后取出 , 可观察到两端变黑 , 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________(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 部分温度最高。 (4) 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 , 原因是 ________( 填序号 ) 。 A. 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 隔绝了空气 C. 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 解析 】 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相关知识。 (1) 石蜡浮在水面上 , 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 蜡烛燃烧过程中 , 石蜡的熔化过程只是由固态变为液态 , 没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物理变化。 (3) 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4) 吹灭蜡烛是因为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1) 小  (2) 石蜡的熔化过程  (3) 外焰  (4)C 主题三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示范题 5】 (2014· 广州中考 )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 【 解析 】 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一些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加热液体时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A 正确 ; 向试管中加固体药品时试管不能直立 , 否则会打破试管底 ,B 不正确 ;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C 不正确 ; 取用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D 不正确。故选 A 。 【 示范题 6】 (2013· 日照中考 )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 , 下列做法符合实际的是 (    ) A.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 应立即用稀氨水冲洗 , 再涂上硼酸溶液 B.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 实验使用时 , 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C. 在实验室里可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 D. 配制稀硫酸时 , 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 , 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 解析 】 选 B 。本题考查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规范操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 应迅速用大量水冲洗 , 再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A 错误 ;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 实验使用时 , 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B 正确 ; 在实验室内 , 不能品尝任何化学药品 , 以防中毒 ,C 错误 ; 配制稀硫酸时 , 向盛水的烧杯中 , 沿烧杯壁小心加入浓硫酸 , 并不断搅拌 ,D 错误。 【 知识拓展 】 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洒在桌面上的 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浓酸、浓碱流到 实验台上 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 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 浓碱:加稀醋酸 用水冲洗 用抹布 擦干 浓酸、浓碱沾到 皮肤或衣服上 浓酸:大量水冲洗 涂 3% ~ 5% 的 NaHCO 3 溶液 浓碱:用较多水冲洗 涂稀硼酸溶液 酸液或碱液 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 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 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考点一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作用   1.(2014· 东营中考 ) 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 当个人实验结果与多数人不同时 , 应查找原因 , 重复实验 C. 用刀切西瓜的过程中 , 个别原子被分成了更小的微粒 D. 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 , 还研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 解析 】 选 C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 原子不发生改变 , 所以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A 正确 ;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 , 当个人实验结果与多数人不同时 , 应查找原因 , 重复实验 ,B 正确 ; 用刀切西瓜属于物理变化 ,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把原子分成更小的微粒 ,C 错误 ;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 并伴随能量的变化 , 吸收或释放能量 , 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 , 还研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D 正确。 2.(2013· 雅安中考 ) 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 A. 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 化学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能源 D. 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 解析 】 选 A 。化学的发展对环境有保护作用 , 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 , 故 A 错误。 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  1.(2014· 南充中考 )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 ,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 解析 】 选 D 。电灯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物理变化 , 而其他变化的结果都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化学变化。 2.(2014· 河南中考 ) 下列变化过程中 , 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 蒸馏    B. 升华    C. 爆炸    D. 燃烧 【 解析 】 选 D 。 A 项 , 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 , 没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物理变化 ;B 项 , 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 , 没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物理变化 ;C 项 , 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 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 ;D 项 , 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 属于化学变化。 3.(2013· 菏泽中考 ) 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粉笔写字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 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可以变成其他分子 C. 在化学变化中 , 原子可以变成其他原子 D.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 解析 】 选 C 。粉笔写字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 写的字仍然是粉笔形成的图形 , 属于物理变化 ,A 正确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 ,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B 正确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错误 ;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 有的反应放热 , 有的反应吸热 ,D 正确。 【 知识链接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辨析 从微观上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要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 构成物质的粒子也没有变化 , 就属于物理变化 , 否则就属于化学变化。 4.(2014· 滨州中考 )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化学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 解析 】 选 D 。 “ 新物质 ” 就是不同于变化前的物质 , 所谓不同的物质 , 应理解成组成和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 组成和结构不同性质也就不同了 , 故 D 正确。 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  1.(2013· 上海中考 )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    )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不稳定性 D. 还原性 【 解析 】 选 B 。本题考查对物质性质的判断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 ,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挥发性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 , 属于物理性质。 2.(2014· 重庆中考 A 卷 ) 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 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 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C. 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 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 解析 】 选 B 。食醋中的醋酸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物质反应 , 变成可溶性的物质 , 从而除去不溶性的水垢 ; 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可溶解并冲洗屏幕上的体液和灰尘 , 清水可溶解食盐 , 汽油可溶解油渍 ; 故选 B 。 3.(2013· 河北中考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 是 (    ) A. 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 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 C.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 解析 】 选 B 。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 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属于化学性质 ,A 错误 ; 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 , 利用钨的导电性和熔点较高两个性质 , 属于物理性质 ,B 正确 ;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利用小苏打能与胃酸反应 , 属于化学性质 ,C 错误 ; 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错误。 4.(2014· 呼和浩特中考 ) 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 ;② 有刺激性气味 ;③ 能与水发生反应 ;④ 常温下是一种气体 ; ⑤ 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 ;⑥ 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 用序号回答 ) 。 【 解析 】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所以以上①②④描述的都是物理性质。 答案: ①②④ 考点四 科学探究  1.(2012· 兰州中考 )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 , 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猜想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认知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 (2) 能正确区分科学探究每个环节的特征。本题中预先提出实验方案 ( 打开瓶塞观察 ),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2.(2014· 德州中考 )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 , 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 , 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 ( 见图 1)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 , 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 , 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 ( 见图 2) 。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 提出问题 】 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 【 查阅资料 】 硝酸钾受热易分解 , 生成亚硝酸钾 (KNO 2 ) 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 猜想与假设 】 对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 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二氧化氮 ; 乙:氮气 ; 丙:氧气 ; 丁:氢气 ; 同学丙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 , 理由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 进行实验 】 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 , 他们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同学丙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释与结论 】 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反思与评价 】 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你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度 /℃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31.6 63.9 110 169 246 【 解析 】 由于该气体属于单质 , 故不可能是化合物二氧化氮 , 且由于硝酸钾中不含有氢元素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气体也不可能是氢气 ; 硝酸钾是固体 , 受热时发生分解 , 可结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 , 并根据氧气的助燃性进行检验 ; 硝酸钾受热时会产生氧气 , 且氧气支持燃烧 , 故含有硝酸钾的白纸更易燃烧 ;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因此为了使纸张上残留更多的硝酸钾固体 , 应使用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答案: 【 猜想与假设 】 二氧化氮不是单质 硝酸钾中不含氢 元素 【 进行实验 】 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 , 把带火星的 木条伸入试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KNO 3 2KNO 2 +O 2 ↑ 【 解释与结论 】 硝酸钾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氧气 , 使写过字的白 纸附近氧气浓度增加 【 反思与评价 】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用热的 饱和溶液能使白纸附着较多的硝酸钾 考点五 化学仪器使用及实验基本操作  1.(2014· 滨州中考 )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 尝药品的味道 B. 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C.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 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 D. 稀释浓硫酸时 , 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 并不断搅拌 【 解析 】 选 C 。 A 项 , 实验室中不准品尝药品的味道 , 故 A 错误 ;B 项 ,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 防止污染原试剂 , 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 故 B 错误 ;C 项 ,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 试管口不能朝向自己或他人 , 防止液体飞溅烫伤自己或他人 , 故 C 正确 ;D 项 ,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水中 , 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 故 D 错误 ; 故选 C 。 2.(2014· 安徽中考 ) 下列实验操作中 ,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解析 】 选 B 。 A 选项中应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 内壁 , 故错 ;C 选项中应为长进短出 , 故错 ;D 选项中应平视且应 选 10 mL 的量筒 , 故错。 3.(2013· 眉山中考 ) 下列对数据的几种描述中 , 合理的是 (    ) A. 用 pH 试纸测得盐酸 pH=3.20 B. 用托盘天平称取 NaCl 固体 5.85 g C. 用 10 mL 量筒量取 98% 浓硫酸 3.68 mL D. 用“ pH 计”测得某血浆 pH=7.40 【 解析 】 选 D 。本题考查测定实验数据的准确度的有关问题。 pH 试纸测得溶液的 pH 应为整数 ,A 错误 ;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 0.1 g,B 错误 ; 量筒的精确度为 0.1 mL,C 错误 ; 用 “ pH 计 ” 测得溶液的 pH 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D 正确。 【 中考链接 】 1. 中考地位及考查角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中考热点 , 中考时主要从仪器的名称、注意事项、操作要点及仪器的选用、误差分析等方面去考查。 2. 失分点及应对策略:对于药品的取用及加热、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实验安全等 , 由于学生观察、分析不够全面 , 易造成判断失误。 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1)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 , 应按照 “ 左物右码 ” 的原则 , 若物、码位置放反了 , 且使用了游码 , 则药品的质量 = 砝码的质量 - 游码显示的质量。 (2)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 , 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否则读数会有误差。 (3) 使用酒精灯时 , 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 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 ;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 不可用嘴吹灭 ;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 , 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 (4) 稀释浓硫酸时 , 应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 , 还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2013· 宜昌中考 ) 正确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图是小丽探究物质性质的连续操作步骤示意图 , 据此回答: (1) 操作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有 ( 填步骤字母代号 )__________; (2) 写出步骤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3) 步骤 C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化学现象的判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为了防止腐蚀桌面 , 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 , 滴加液体时 , 为了防止药品被污染 ,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 , 所以 A 、 B 错误 ;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 加热氢氧化铜会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答案 : (1)A 、 B (2)2NaOH+CuSO 4 ====Na 2 SO 4 +Cu(OH) 2 ↓ (3) 蓝色沉淀变为黑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