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 ‎1.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面包发霉 B.     铁钉生锈 C.  酒精挥发 D.          木炭燃烧 ‎ ‎ ‎2. “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 A.露天焚烧小麦秸秆,还肥于田 B.推广使用优质燃煤,减少空气污染 C.回收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增强室内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 ‎ ‎3. 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加油站、加气站附近严禁烟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倒水浇灭 C.冬季燃煤取暖时,保持有效的通风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 ‎ ‎ ‎4.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    稀释浓硫酸 B.二氧化碳验满 C.     加入粉末状固体 D.     蒸发食盐水 ‎ ‎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用霉变的花生做食品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鱼虾防腐 C.食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 D.食品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 ‎ ‎ ‎6.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具有酸性--都含有 ‎H‎+‎ ‎ ‎ ‎7. 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 ‎ A.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 价 C.镁元素的原子容易形成阳离子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克 ‎ ‎ ‎8. 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B.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常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 ‎ ‎9. 生产加碘盐通常是在氯化钠中加入碘酸钾‎(KIO‎3‎)‎。为检验某食用盐样品中是否含有碘元素,某同学采用以下反应进行实验:KIO‎3‎+5KI+3H‎2‎SO‎4‎=3K‎2‎SO‎4‎+3H‎2‎O+3X,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下列的( ) ‎ A.O‎2‎ B.H‎2‎ C.I‎2‎ D.‎I‎2‎O‎5‎ ‎ ‎ ‎10.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葡萄汁‎3.5∼4.5‎;苹果汁‎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 B.苹果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C.鸡蛋清为碱性食品 D.牛奶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 ‎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16‎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 ‎ ‎ 有一固体粉末 X,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 H‎2‎SO‎4‎溶液、Ba(NO‎3‎‎)‎‎2‎溶液、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该固体粉末 X 是下列各项中的( ) ‎ 加入物质 H‎2‎SO‎4‎溶液 Ba(OH‎)‎‎2‎溶液 NaOH溶液 现象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固体溶解 A.铁粉 B.氧化铜粉末 C.碳酸钙粉末 D.碳酸钠粉末 ‎ ‎ ‎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 ‎ A.铁粉(铜粉)--加入适量硫酸铜溶液,过滤 B.C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C.CaCO‎3‎固体(CaCl‎2‎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晾干 D.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 ‎ ‎ 向一定质量的 Zn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 M 和滤渣 N.向滤渣 N 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滤液 M 的颜色呈无色 B.滤液 M 中一定存在 Zn‎2+‎、‎Fe‎2+‎ C.滤渣 N 中一定含有 Fe 和 ‎Cu D.滤渣 N 的质量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 ‎ ‎ ‎ 现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7.7g,与‎100g 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两种溶质的总质量为( ) ‎ A.‎11.1g B.‎11.4g C.‎11.7g D.‎‎17.25g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 ‎ ‎ 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研究方法。按要求从氢气、碳酸钠、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盐酸、硫酸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 ‎(1)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________‎ ‎ ‎ ‎(2)一种气体肥料________‎ ‎ ‎ ‎(3)一种微溶于水的碱________‎ ‎ ‎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4)水溶液显碱性的盐________‎ ‎ ‎ ‎(5)一种强挥发性酸________‎ ‎ ‎ ‎ 一般情况下,塑料具有质轻、易加工成型、不导电、不传热、抗腐蚀等优点,在包装领域广泛取代了金属、木材、纸张、玻璃、皮革等。但是由于塑料不易自然降解,导致了“白色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 ‎(1)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品袋、包装袋等大部分是用聚乙烯塑料制成的。聚乙烯是由许多乙烯分子连在一起,聚合成大分子后得到的。乙烯‎(C‎2‎H‎4‎)‎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无机物”之一),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元素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写元素符号)。‎ ‎ ‎ ‎(2)‎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旨在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露天焚烧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B.外出就餐,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C.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和开发利用 D.推广可重复使用、易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 ‎ ‎ ‎(3)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材料有很多,如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D.复合材料等。聚乙烯塑料属于上述材料中的 C (填序号)。‎ ‎ ‎ ‎ 山东是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 ‎(1)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主要用“盐田法”,主要流程如图‎1‎: ①海水“晒盐”这样,经日晒、风吹等,溶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________(填“增大”“减小”之一),直至饱和析出晶体,这便是________结晶。(填“蒸发”“降温”之一) ②液也称“苦卤”,可提取多种原料,它是NaCl的___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 ‎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2‎所示: ②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③上述转化过程中,经历了前两个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 ‎ ‎ ‎(3)海水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钠元素和镁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NaCl和 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 t‎2‎‎​‎‎∘‎C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NaCl的溶解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②在 t‎1‎‎​‎‎∘‎C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________gKNO‎3‎。 ③将 t‎2‎‎​‎‎∘‎C时 KNO‎3‎饱和溶液的降温到 t‎1‎‎​‎‎∘‎C,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之一)。 ④在 t‎2‎‎​‎‎∘‎C时,KNO‎3‎的饱和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NaCl。 ⑤室温时,一小试管内盛有 KN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 KN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现将多量的NaOH固体加入烧杯内的水中,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溶解,原因是________。‎ ‎ ‎ ‎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 ‎ ‎(1)连接好实验仪器之后,加入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 ‎ ‎(2)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从左至右填写装置序号字母)。‎ ‎ ‎ ‎(3)制取氧气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Ⅱ.欲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然后利用氢气测定某 CuO 样品中含 CuO 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挥发,也不发生反应),仪器的连接顺序为:B→A‎1‎→C→A‎2‎→‎A‎3‎.(已知:CuO+H‎2‎‎△‎‎¯‎‎​‎Cu+H‎2‎O;其中 A‎1‎、A‎2‎、A‎3‎为 ‎3‎ 个浓硫酸洗气瓶)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 A‎2‎ 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来测算某 CuO 样品中含 CuO 的质量分数。‎ ‎ ‎ ‎(4)C 处大玻璃管内看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________。‎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 ‎ ‎(5)若测得洗气瓶A‎2‎的质量增加 ‎1.8g,则 C 处大玻璃管内的物质总质量应该减少________g。‎ ‎ ‎ ‎ 现欲探究一固体混合物 A 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 Na‎2‎SO‎4‎、Na‎2‎CO‎3‎、CuO、NH‎4‎Cl 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 ‎(1)气体 B 的水溶液显________。(选填“酸性”、“碱性”、“中性”之一)‎ ‎ ‎ ‎(2)写出步骤③中生成白色沉淀 F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3)滤液 E 中一定存在酸根离子符号为________。‎ ‎ ‎ ‎(4)混合物 A 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 ‎ ‎ 甲、乙两个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金属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Ι.甲组同学收集了一些废铜屑。他们欲用这些废铜屑制取硫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1:Cu‎→‎‎△‎O‎2‎CuO‎→‎‎△‎稀硫酸CuSO‎4‎ 方案‎2:Cu‎→‎‎△‎浓硫酸CuSO‎4‎[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从绿色化学的观点出发,上述两个方案中,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方案(填“‎1‎”或“‎2‎”)。 Ⅱ.乙组同学还利用单质铜制取氢氧化铜。设计方案如图‎1‎: ‎ ‎(1)铜加热转化为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类型(填“化合”、“分解”、“置换”之一)。‎ ‎ ‎ ‎(2)取一定量的氧化铜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向烧杯中逐滴加入 ‎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②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 B 点时,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 ②当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 A 点时,试通过计算,所得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面包发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答案】‎ A ‎【考点】‎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解析】‎ A‎.根据秸秆焚烧会产生污染物来分析; B.根据煤炭的燃烧产物来分析; C.根据废旧电池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来分析; D.根据节能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 A‎.露天焚烧小麦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故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优质燃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故不合题意; C.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回收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故不合题意; D.增强室内采光,减少照明用电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故不合题意。‎ ‎3.‎ ‎【答案】‎ B ‎【考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 A‎、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煤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 D、根据易燃易爆品容易爆炸分析;‎ ‎【解答】‎ A‎、加油站、加气站周围存在大量的汽油蒸气,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极容易发生爆炸,要严禁烟火,正确;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用水浇灭,油附在水的上面,燃烧更旺,故错误; C、煤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冬季燃煤取暖时,要保持有效的通风,正确; D、易燃易爆品容易爆炸,所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正确;‎ ‎4.‎ ‎【答案】‎ B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蒸发与蒸馏操作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5.‎ ‎【答案】‎ C ‎【考点】‎ 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解析】‎ A‎.霉变食品有致癌物; 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海产品; C.根据碘盐的作用考虑; 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考虑.‎ ‎【解答】‎ A‎.霉变食品有致癌物,不能用霉变的花生做食品,故A错误; 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食品,故B错误; C.食用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故C正确; D.亚硝酸钠有毒,食品中不能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故D错误; ‎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故选C。‎ ‎6.‎ ‎【答案】‎ B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具有酸性,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7.‎ ‎【答案】‎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一般情况下,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解答】‎ A‎、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2‎,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 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C、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2‎,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8.‎ ‎【答案】‎ A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构成物质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解答】‎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改变,故错误; B、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等,故正确; C、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故正确;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正确;‎ ‎9.‎ ‎【答案】‎ C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所含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由此可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得,X的化学式中含有K的个数为:‎(1+5−3×2)÷3‎=‎0‎,含有I的个数为:‎(1+5)÷3‎=‎2‎,含有O的个数为:‎(3+3×4−3×4−3)÷3‎=‎0‎,含有H的个数为:‎(3×2−3×2)÷3‎=‎0‎,含有S的个数为:‎(3−3)÷3‎=‎0‎;则X的化学式为:I‎2‎。‎ ‎10.‎ ‎【答案】‎ D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解析】‎ 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解答】‎ B‎、苹果汁的酸碱度小于‎7‎,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1)D、鸡蛋清的酸碱度大于‎7‎,显碱性,为碱性食品。故选项错误(2)故选:D。‎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 B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氧化反应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乙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C‎2‎H‎2‎+‎50‎‎2‎‎​‎‎​‎‎​‎4CO‎2‎+2H‎2‎O,由方程式可知: A、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A说法合理; ‎B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2×2+1×2)×2]‎:‎(16×2×5)‎=‎13‎:(40)故B说法不合理;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故C说法合理; D、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说法合理。‎ ‎【答案】‎ D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题意,有一固体粉末 X,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H‎2‎SO‎4‎溶液、Ba(OH‎)‎‎2‎溶液、NaOH溶液溶液,根据产生的现象表,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Ba(OH‎)‎‎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NaOH溶液混合固体溶解;据此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与氢氧化钡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氧化铜粉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无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钙粉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与氢氧化钡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D、Na‎2‎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与Ba(OH‎)‎‎2‎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与NaOH溶液不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溶解碳酸钠,会观察到固体溶解,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答案】‎ C ‎【考点】‎ 物质净化与除杂的综合应用 ‎【解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铁粉能与适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不与适量硫酸铜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固体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晾干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2‎CO‎3‎能与适量的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答案】‎ A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 锌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向一定质量的 Zn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时,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解答】‎ 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因此滤液M不是无色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滤液M中一定存在没有反应的Zn‎2+‎、反应生成的Fe‎2+‎,该选项说法正确; C、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析出铜的质量大于反应的铁的质量,因此滤渣N的质量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 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解析】‎ 根据氯化氢正氢元素的质量计算出固体混合物正氢氧根的质量,从而计算出固体中两种金属元素的质量,金属元素的质量加上氯化氢中氯元素的质量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答】‎ ‎100g 7.3%‎的稀盐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0g×7.3%×‎1‎‎36.5‎=0.2g,氯元素的质量为‎100g×7.3%−0.2g=‎7.1g,与氢离子反应的氢氧根离子的质量为‎0.2g×17‎=‎3.4g,所以混合物中钠元素与钙元素的质量为‎7.7g−3.4g=‎4.3g,所以所得溶液中两种溶质的总质量为‎4.3g+7.1g=‎11.4g。‎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答案】‎ H‎2‎ CO‎2‎ Ca(OH‎)‎‎2‎ Na‎2‎CO‎3‎ HCl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选择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提供的物质中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故填:H‎2‎;‎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可用作气体肥料;故填:CO‎2‎;‎ 提供的物质中,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的碱;故填:Ca(OH‎)‎‎2‎;‎ 提供的物质中,碳酸钠是一种盐,其水溶液显碱性;故填:Na‎2‎CO‎3‎;‎ 提供的物质中,盐酸具有挥发性;故填:HCl。‎ ‎【答案】‎ 有机物,‎1:2‎,‎C A C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考点】‎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白色污染与防治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解析】‎ ‎(1)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子结构以及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2)根据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 乙烯‎(C‎2‎H‎4‎)‎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由化学式可知,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6:1‎,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填:有机物;‎1:2‎;C;‎ A‎.露天焚烧塑料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 B.外出就餐,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可以防治白色污染,故正确; C.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和开发利用可以防治白色污染,故正确; D.推广可重复使用、易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可以防治白色污染,故正确; 故填:A;‎ 聚乙烯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填:C。‎ ‎【答案】‎ 增大,蒸发,饱和 ‎②,除去杂质,富集氯化镁 等于,‎20‎,变小,能,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盐的化学性质 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1)①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②根据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的特征进行分析。 (2)①根据中和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即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从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提纯的思路分析;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 ‎【解答】‎ ‎①海水晒盐过程中水分蒸发,溶剂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将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直至析出晶体,这一过程叫做蒸发结晶;②母液是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后形成的混合物,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①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镁的步骤②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②上述转化过程中的两个步骤是为了除去海水中含有的较多杂质,提高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 ‎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C时,NaCl的溶解度等于KNO‎3‎的溶解度;②在t‎1‎‎​‎‎∘‎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即该温度下在‎125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最多含有‎25g硝酸钾,那么在t‎1‎‎​‎‎∘‎C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最多只能溶解‎20g硝酸钾;③将 t‎2‎‎​‎‎∘‎C时 KNO‎3‎饱和溶液的降温到 t‎1‎‎​‎‎∘‎C,会析出硝酸钾晶体,因此溶液中 KNO‎3‎的质量会下降,质量分数会变小;④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于另一种物质不一定饱和,因此 t‎2‎‎​‎‎∘‎C时,KNO‎3‎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NaCl;⑤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从而提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可使小试管内的未溶解的硝酸钾逐渐溶解。‎ ‎【答案】‎ 检查装置气密性 BAE ‎2H‎2‎O‎2‎MnO‎2‎‎¯‎‎​‎2H‎2‎O+O‎2‎↑‎ 黑色固体变红色 ‎1.6‎ ‎【考点】‎ 常见制取气体的选取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氢气的性质 ‎【解析】‎ Ⅰ.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连接好实验仪器之后,加入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Ⅱ.(1)C处大玻璃管内看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2)若测得洗气瓶A‎2‎的质量增加 ‎1.8g,则C处大玻璃管内的物质总质量应该减少:‎1.8g×‎16‎‎18‎=1.6g。‎ ‎【解答】‎ 连接好实验仪器之后,加入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AE;故答案为:BAE;‎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 Ⅱ.‎ C处大玻璃管内看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故答案为:黑色固体变红色;‎ 若测得洗气瓶A‎2‎的质量增加 ‎1.8g,则C处大玻璃管内的物质总质量应该减少:‎1.8g×‎16‎‎18‎=1.6g;故答案为:‎1.6‎;‎ ‎【答案】‎ 碱性 Na‎2‎SO‎4‎+Ba(NO‎3‎‎)‎‎2‎=BaSO‎4‎↓+2NaNO‎3‎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NO‎3‎‎−‎‎、‎Cl‎−‎ Na‎2‎CO‎3‎‎,若存在碳酸钠,步骤③中会产生气体,与所给现象不符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气体 B 的水溶液显碱性;‎ 步骤③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反应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NO‎3‎‎)‎‎2‎=BaSO‎4‎↓+2NaNO‎3‎;‎ 滤液E中一定存在酸根离子符号为NO‎3‎‎−‎、Cl‎−‎;‎ 混合物 A 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Na‎2‎CO‎3‎,理由是:若存在碳酸钠,步骤③中会产生气体,与所给现象不符。‎ ‎【答案】‎ 化合 Na‎2‎SO‎4‎NaOH ‎【考点】‎ 实验方案的评价 反应类型的判定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Ι、从绿色化学的观点出发,也就是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大小; Ⅱ.根据给出的流程图以及对应的图象回答和分析;‎ ‎【解答】‎ 铜加热转化为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是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 化合反应类型。‎ 取一定量的氧化铜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向烧杯中逐滴加入 ‎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②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 B 点时,而A点沉淀达到最大量,所以B点是氢氧化钠有剩余,此时的溶液中溶质是 生成的Na‎2‎SO‎4‎和剩余的NaOH。 ②设Cu(OH‎)‎‎2‎沉淀的质量为x ‎80g×10%=8g CuSO‎4‎+2NaOH=Na‎2‎SO‎4‎+Cu(OH‎)‎‎2‎↓‎ ‎80‎                   ‎98‎                   ‎8g                   x ‎80‎‎98‎‎=‎‎8gx x=9.8g 答:所得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9.8g。 故答案为: Ⅰ‎.1‎; Ⅱ.(1)化合;(1)①Na‎2‎SO‎4‎NaOH; ②‎9.8g。‎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