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二)

‎2018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二)‎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分别属于(  )‎ A.儒家、法家、道家 B.道家、法家、儒家 ‎ C.墨家、道家、法家 D.儒家、道家、法家 ‎2.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已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回答3~4题。‎ ‎201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十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②所有制形式发生本质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回答3~4题。‎ 第19页(共19页)‎ 如表为1976至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以下根据该表所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 ‎﹣3‎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 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 C.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 D.苏联的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5.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如图为此次会晤的会标。该会标(  )‎ ‎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②象征五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乘风破浪 ‎③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④中国等新兴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译文: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如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第19页(共19页)‎ A.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 B.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 C.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 D.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布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第19页(共19页)‎ ‎(1)材料一中“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是在   时期,图中A、B字母处应填的相应内容是。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拔标准逐步趋向   ‎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主要分布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目前该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铁路里程(公里)‎ ‎1894年 ‎483‎ ‎1911年 ‎9800‎ ‎1927年 ‎11900‎ ‎1937年 ‎15500‎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并分析1894年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19页(共19页)‎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下面是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2017年12月17日,第九次中英财经对话在北京举行,这次对话为推动中英铁路合作取得成实效,双方将重点推动中方参与英国高铁二号线(HS2)二期项目进展,推动铁路发展规划信息、法律法规、铁路建设、设计、装备供应、技术服务合作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发挥工作组平台作用,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中英务实合作取得进展,并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开展国际项目合作。‎ ‎(3)材料三表明在铁路建设方面中英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4)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大动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的看法。‎ ‎9.今天,经贸关系是中美两国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与推进器。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美贸易”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扬帆起航】‎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 第19页(共19页)‎ ‎(1)根据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贸易的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首次通商的历史背景。‎ ‎【戛然而止】‎ 材料二:历年中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贸易总额 ‎1947‎ ‎470‎ ‎1950‎ ‎238‎ ‎1953‎ ‎0.002‎ ‎﹣﹣摘编自张仲礼、李荣昌《从历史角度看中美贸易的前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贸易总额”变化反映的中美之间的外交状况,并指出其原因。‎ ‎【别开生面】‎ 材料三: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7年的3.77亿美元到1978年的488亿美元,正如美国国务卿万斯在1979年所言……我们会成为一个向中国提供农产品的正常供应者,美国的出口者将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其他供应者进行竞争以及与中国恢复海运、航运、银行和其他正常的经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及中美贸易的特点。‎ ‎【展望未来】‎ 材料四:2017年11月8日,中美两国企业家就已经签署19项商业合作协议,总计约90亿美元,涉及到生命科学、航空、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而这些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尽管迄今为止美国仍然限制高科技领域对华输出,但现在却让人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不难看出,无论是对像能源、飞机、农产品等“大头”‎ 第19页(共19页)‎ 来说,还是对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的“开头”而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平台正在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白明《从2535亿美元大单看﹣﹣中美经贸关系的“恒”与“衡”》‎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中美贸易呈现的发展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贸易发展的认识。‎ 第19页(共19页)‎ ‎2018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分别属于(  )‎ A.儒家、法家、道家 B.道家、法家、儒家 ‎ C.墨家、道家、法家 D.儒家、道家、法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史实。把握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这强调仁的作用,是儒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强调无为而治,是道家;“明法者强,慢法者弱”,这强调法制,是法家。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准确识记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想。‎ ‎2.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已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解答】据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第19页(共19页)‎ 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3.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回答3~4题。‎ ‎201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十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②所有制形式发生本质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由改革开放之前公有制为主体,现在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格局,②错误;从1979年经济特区设立到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③正确;.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并首次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④正确。综上所述C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第19页(共19页)‎ ‎4.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回答3~4题。‎ 如表为1976至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以下根据该表所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 ‎﹣3‎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 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 C.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 D.苏联的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政治改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苏联的政治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1976至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到90年代的经济出现了负增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选项B认识错误,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反映的信息是1976~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缓慢,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经济的崩溃,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的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A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的政治改革的相关史实。‎ ‎5.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如图为此次会晤的会标。该会标(  )‎ ‎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②象征五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乘风破浪 ‎③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9页(共19页)‎ ‎④中国等新兴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的表现和影响。金砖组织的成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会标中西合璧,设计新颖,体现了平等、互通、合作、共赢的理念,象征着金砖国家金诚合作。它告诉我们要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象征五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乘风破浪,因此该会标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而③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世贸组织的建立,排除;④中国等新兴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会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和影响。‎ ‎6.如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译文: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如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 B.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 C.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 D.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分析】‎ 第19页(共19页)‎ 本题考查冷战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解答】依据题干有关“冷战”的讽刺漫画,“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军事力量的均衡,因此双方不敢发动战争。D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冷战,不能反映政治经济的发展,A排除;两极格局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处于对峙状态,不是共处与合作。B排除;漫画无法体现新兴力量,不能说明多极化趋势,C排除。‎ 故选:D。‎ ‎【点评】掌握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布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第19页(共19页)‎ ‎(1)材料一中“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是在 战国时期或商鞅变法 时期,图中A、B字母处应填的相应内容是。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拔标准逐步趋向 公平、客观 ‎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主要分布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目前该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实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措施。‎ ‎【解答】(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表格可知,在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根据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中,依靠门第;在科举制中,依靠才学。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如选①,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如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学、地学、农学等领域。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如选②,它体现的特点是,公元1世纪到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根据所学可知,只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公元1世纪到明朝前期,中国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文化渊源流长;中外交往密切;而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将中国落在了后面。‎ 第19页(共19页)‎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三表格可知,我们应这样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政府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创新。‎ 故答案为:‎ ‎(1)战国时期或商鞅变法;门第;科举制;公平、客观。‎ ‎(2)①领域: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②特点:公元1世纪到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原因:公元1世纪到明朝前期,中国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文化渊源流长;中外交往密切;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政府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创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铁路里程(公里)‎ 第19页(共19页)‎ ‎1894年 ‎483‎ ‎1911年 ‎9800‎ ‎1927年 ‎11900‎ ‎1937年 ‎15500‎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并分析1894年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下面是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2017年12月17日,第九次中英财经对话在北京举行,这次对话为推动中英铁路合作取得成实效,双方将重点推动中方参与英国高铁二号线(HS2)二期项目进展,推动铁路发展规划信息、法律法规、铁路建设、设计、装备供应、技术服务合作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发挥工作组平台作用,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中英务实合作取得进展,并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开展国际项目合作。‎ ‎(3)材料三表明在铁路建设方面中英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4)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大动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的看法。‎ ‎【分析】本题以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西方国家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的看法等知识。‎ 第19页(共19页)‎ ‎【解答】(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表格可知,第二次工业革的进行推动了铁路的大发展。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铁路建设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手段;西方工业文明的大量传入,使清政府官员和人民思想观念逐渐转变;这些因素促进了铁路建设的进行。‎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可知,这体现出的特点是,外国修建为主,发展缓慢。根据所学可知,铁路建设的时行,推动国人路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中方参与英国高铁二号线(HS2)二期项目进展”可知,这体现出的变化是,英国由铁路先进大国变为一般国家,并在高铁上落后于中国;中国由历史上的落后国家变为先进国家。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变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资本国际化,进一步促进中国铁路建设水平的提高,拉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改善了我国城市的交通状况;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赢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与交流;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推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铁路建设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手段;西方工业文明的大量传入,使清政府官员和人民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2)特点:外国修建为主;发展缓慢;影响:推动国人路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变化:英国由铁路先进大国变为一般国家,并在高铁上落后于中国;中国由历史上的落后国家变为先进国家;意义: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资本国际化;进一步促进中国铁路建设水平的提高;拉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4)认识:改善了我国城市间的交通状况;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赢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与交流;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西方国家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的看法等知识。‎ 第19页(共19页)‎ ‎9.今天,经贸关系是中美两国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与推进器。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美贸易”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扬帆起航】‎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 ‎(1)根据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贸易的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首次通商的历史背景。‎ ‎【戛然而止】‎ 材料二:历年中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贸易总额 ‎1947‎ ‎470‎ ‎1950‎ ‎238‎ ‎1953‎ ‎0.002‎ ‎﹣﹣摘编自张仲礼、李荣昌《从历史角度看中美贸易的前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贸易总额”变化反映的中美之间的外交状况,并指出其原因。‎ ‎【别开生面】‎ 材料三: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7年的3.77亿美元到1978年的488亿美元,正如美国国务卿万斯在1979年所言……我们会成为一个向中国提供农产品的正常供应者,美国的出口者将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其他供应者进行竞争以及与中国恢复海运、航运、银行和其他正常的经济关系。‎ 第19页(共19页)‎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及中美贸易的特点。‎ ‎【展望未来】‎ 材料四:2017年11月8日,中美两国企业家就已经签署19项商业合作协议,总计约90亿美元,涉及到生命科学、航空、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而这些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尽管迄今为止美国仍然限制高科技领域对华输出,但现在却让人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不难看出,无论是对像能源、飞机、农产品等“大头”来说,还是对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的“开头”而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平台正在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白明《从2535亿美元大单看﹣﹣中美经贸关系的“恒”与“衡”》‎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中美贸易呈现的发展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贸易发展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理解掌握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等相关史实。‎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可知,美国对中国贸易的特点有时间早;积极主动;尊重中国皇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首次通商的历史背景有美国: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在争取经济独立;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清朝统治)时期,小农经济盛行。‎ ‎(2)依据材料二表格“历年中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美元”“1947年、470”“1950年、238”“1953年、0.002”并结合所学可知,“贸易总额”变化反映的中美之间的外交状况是敌对;其原因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新中国发展;美国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三“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7年的3.77亿美元到1978年的488亿美元……”可知,中美贸易的特点是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些都促进了中美双边贸易发展。‎ ‎(4)依据材料四“2017年11月8日,中美两国企业家就已经签署19项商业合作协议,总计约90亿美元,涉及到生命科学、航空、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而这些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尽管迄今为止美国仍然限制高科技领域对华输出,但现在却让人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 第19页(共19页)‎ 可知,新时期中美贸易呈现的发展态势有贸易额数量及贸易领域不断扩大;美国人在科技等领域对华限制;中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两国贸易增长迅速;中美两国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对中美贸易发展的认识是中美贸易健康发展符合双方利益,是互利共赢;深化中美经贸合作,能够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妥善处理经贸领域的矛盾和分歧,有助于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时间早;积极主动;尊重中国皇室;历史背景:美国: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在争取经济独立;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清朝统治)时期,小农经济盛行。‎ ‎(2)外交状况:敌对;原因: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新中国发展;美国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 ‎(3)背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特点:双边贸易快速发展。‎ ‎(4)发展态势:贸易额数量及贸易领域不断扩大;美国人在科技等领域对华限制;中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两国贸易增长迅速;中美两国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认识:中美贸易健康发展符合双方利益,是互利共赢;深化中美经贸合作,能够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妥善处理经贸领域的矛盾和分歧,有助于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30 7:00:07;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19页(共19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