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虚词梳理16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虚词梳理16例

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虚词梳理16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重点为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 复习“之” ‎ ‎(1)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代词 ‎(2)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代词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的 ‎(4)何陋之有?(《陋室铭》)不翻译 二、复习“其”‎ ‎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恐怕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如果 三、复习“而”‎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又 表并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 然后就 ‎(3)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表承接 然后就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但是 转折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但是 转折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但是 转折 ‎(7)敏而好学。递进 并且而且/不翻译 ‎ ‎(8)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递进 并且而且/不翻译 ‎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0)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 (11)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四、复习“然”‎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的样子 语气组词 五、复习“则”‎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表承接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假设如果 ‎ (3)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表转折却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六、复习“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副词 才 ‎(2)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竟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表判断 是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连词于是 ‎(5)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 你的 七、复习“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由于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出师表》)‎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凭借 依靠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凭借 依靠 ‎(5)屠惧,投以骨(《狼》)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7)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连词表目的 用来 来 ‎(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连词表目的 用来 来 ‎(9)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动词认为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 八、复习“于”‎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 ‎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九、复习“焉”‎ ‎(1)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语气) (《愚公移山》)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4)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在那里”。‎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在那里”。‎ 十、复习“何”‎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语气助词为什么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怎么 ‎(3)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 十一、复习“为”‎ ‎(1)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被动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判断动词是 ‎ ‎(4)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名词(指心理活动)‎ 十二、复习“若”‎ ‎(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假设 如果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动词 像 ‎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比得上 十三、复习“且”‎ ‎(1)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且”‎ ‎(2)河汉清且浅(《古诗十九首》);2.表并列关系,‎ ‎(3)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副词将要 十四、复习“虽”‎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5)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十五、复习“乎”‎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则》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十六、者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