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各一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各一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6秋•连云港期中)如图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温度计及其使用.‎ ‎【难度】易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不能取出读数,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解答】解:由图知:‎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此方法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此方法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此方法正确.‎ 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的上表面齐平.此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 ‎ ‎2.(2014秋•泸县校级期末)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5℃ D.38℃和38℃‎ ‎【考点】温度计及其使用.‎ ‎【难度】易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体温计的特殊的构造,以及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 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解答】解: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 故本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38℃和38.5℃.‎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 ‎ ‎3.(2012•烟台)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象.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 A.水的凝固过程 B.海波的凝固过程 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难度】中 ‎【专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原图的曲线走向,可以首先判断出此图是某物体的凝固过程,而只有晶体才有凝固点,可根据上述分析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由图知: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是凝固过程;‎ 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的线段,说明在此段时间内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此时间的温度值即为该物体的凝固点,而只有晶体才有凝固点,‎ 由图可知,此晶体的凝固点大约为48℃.由此可知,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海波的凝固过程.‎ 故选B.‎ ‎【点评】(1)此题不但要根据图象判断出是熔化还是凝固现象,还要了解海波是晶体有凝固点而蜡是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在凝固过程中,要注意,当物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时,虽然此过程仍然是放热过程,但是温度不会发生变化.‎ ‎ ‎ ‎4.(2013•西藏)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熔化的是(  )‎ A.‎ 春天里冰雪消融 B.‎ 夏天早晨花草上的露水 C.‎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D.‎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考点】熔化;熔化吸热.‎ ‎【难度】中 ‎【专题】应用题.‎ ‎【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知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B、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 ‎ ‎5.(2013•天津)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网版权所有 ‎【难度】中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进行解答.‎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解:‎ A、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冰变成水叫熔化;故A错;‎ B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故B错、C正确;‎ D、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6.(2016•自贡)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考点】凝华.‎ ‎【难度】中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B、夏天,积水干涸,属于汽化过程中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C、秋天,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7.(2014•湖北)生活中很多热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固产生的 B.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冰箱中取出的冰茶,过一会,容器的外壁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液化形成的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难度】中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解答】解: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湿衣服中的水分在阴凉处照样可以发生蒸发现象,使得衣服里的水汽化,从而衣服变干,该选项说法正确;‎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取出冰箱的冰茶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及吸放热情况,是中考物态变化部分基本的考查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 ‎ ‎8.(2013•泰安)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难度】中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解答】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 ‎ ‎ ‎9.(2010•枣庄)根据图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考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熔化吸热.‎ ‎【难度】中 ‎【专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以及熔化吸热的特点.‎ ‎【解答】解:A、80℃的酒精应该是气态,因为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8℃.故A不正确.‎ B、气温接近﹣50℃‎ 时.不能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因为在这时,水银已经凝固.故B不正确.‎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水银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温度就是﹣39℃.故C正确.‎ D、铅的凝固点是328℃.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点和凝固点以及熔化吸热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 ‎ ‎10.(2014•房山区校级模拟)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大试管,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内的水将(  )‎ A.升到100℃而沸腾 B.升到100℃不能沸腾 C.试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考点】汽化,沸腾及沸腾条件.‎ ‎【难度】中 ‎【专题】实验题.‎ ‎【分析】沸腾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根据水沸腾时的特点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解:用酒精灯对大烧杯加热时,烧杯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吸收大烧杯中水的热,温度也会升高,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不断的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沸点和沸腾的条件,掌握好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并且会用这一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2012秋•郸城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铜柱内的温度为   ℃.‎ ‎【考点】熔化;熔化吸热.‎ ‎【难度】中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吸热的原理;当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吸;0.‎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现象以及熔化的特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 ‎ ‎12.(2013•临沂)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   侧,使玻璃变模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   热量.‎ ‎【考点】液化.‎ ‎【难度】中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时而变成小水珠的现象.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汽车内人很多,会呼出很多水蒸气,而玻璃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使玻璃变模糊,所以小水珠在玻璃的内侧,此过程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内;放出.‎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化的形成及其特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哪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 ‎3.(2013•广东)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考点】熔点,凝固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难度】中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不能高于液体的沸点,也不能低于液体的凝固点,然后根据表格数据做出解答.‎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甲苯的沸点111℃,水银的为357℃、而萘的沸点为218℃,高于甲苯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萘的熔点是80.5℃,高于水银、甲苯的熔点,因此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水银或甲苯做测温物质;‎ ‎(2)因为固态甲苯的熔点为﹣95℃;而水银、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117℃,固体甲苯的熔点低于水银的熔点,高于酒精的熔点.所以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的沸点是78℃,因此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故答案为:水银或甲苯;酒精;酒精.‎ ‎【点评】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温度计的原理及不同物质之间熔点和沸点高低的比较,比较简单.‎ ‎ ‎ ‎14.(2013•‎ 内江)如图甲所示,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   ;如图乙所示,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   .(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考点】汽化.‎ ‎【难度】中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发生在液化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我们称之为蒸发,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之为沸腾,它们的实质都是分子脱离束缚从液体中脱离.‎ ‎【解答】解:图甲中,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属缓慢的汽化现象,这就是蒸发;‎ 图乙中,在液体内部,一些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整个过程较为剧烈,这就是沸腾.‎ 故答案为:蒸发;沸腾.‎ ‎【点评】本题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具体分子运动情况,值得我们关注.‎ ‎ ‎ ‎ ‎ ‎15.(2015•枣庄)‎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难度】中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变为气体,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由于升华要吸收热量,所以致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此过程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而小冰粒遇到暖空气时,遇热变为雨点,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因此属于熔化现象,可根据上面的分析准确进行填空.‎ ‎【解答】解: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进入云层,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渐大后下落,遇到暖气流吸收热量,熔化为液态,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对干冰这种特殊物质所形成的物态变化要记住.‎ ‎ ‎ ‎16.(2008•大庆)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   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地球拥有大量的水,但人类还会面临“水荒”,从水资源的现状和使用来分析,这是由于   (写出一条).‎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水资源危机.‎ ‎【难度】中 ‎【分析】(1)云是由气态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变为液态水或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可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进行判断;‎ ‎(2)此题问的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原因,任写一条即可.‎ ‎【解答】解:(1)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2)造成水缺乏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水污染;‎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水的污染.‎ ‎【点评】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水的三态变化,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看变化前后物质的物态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的几种物态变化,对号入座.‎ 三、实验探究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2015秋•兰山区校级月考)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是为了   .‎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选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min.‎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难度】中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 ‎(3)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根据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解答】解:(1‎ ‎)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萘受热均匀,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选B.‎ ‎(4)由图象知,萘在第10min到第25min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时间是萘的熔化过程,所以萘熔化经过了25min﹣10min=15min.‎ 故答案为:(1)使萘受热均匀;(2)秒表;(3)B;(4)15.‎ ‎【点评】(1)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特点在做题中经常用到.‎ ‎(2)通过实验中要记录的数据和要得到这些数据,直接或间接的记忆实验器材,而不是死记硬背.‎ ‎ ‎ ‎18.(2013•荆州)如图甲所示的是小敏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 ‎(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   ‎ ‎(2)如图乙所示的是1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3)小敏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敏  min时的记录数据明显有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85‎ ‎91‎ ‎97‎ ‎99‎ ‎99‎ ‎99‎ ‎(4)水沸腾后,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考点】汽化,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难度】难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吸热公式,在吸热相同的情况下,水温上升的速度与水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变化越慢;‎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3)根据水温变化的情况进行判断;‎ ‎(4)掌握白气的组成,掌握水蒸气的特征.‎ ‎【解答】解:(1)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可能是水量过多,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可以适当减少水量;‎ ‎(2)由图1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89℃;‎ ‎(3)由表格中数据知,第一分钟,温度上升了4℃,而第二分钟温度上升了2℃,第三分钟温度上升了6℃,所以可能是第二分钟的数据有误;‎ ‎(4)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1)适当减少水量;(2)89;(3)2;(4)小水珠.‎ ‎【点评】此题是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影响水加热时间的因素、温度计的读数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同时考查了“白气”的成分,虽然最后一问显得很简单,但是很容易出错误.‎ ‎ ‎ ‎ ‎ 四、分析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2013•杭州)小张将一瓶矿泉水在冰箱中放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于是他与小吴一起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观点不一致.小张认为这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吴则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俩的结论是否正确.‎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难度】中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向塑料瓶中灌入一定质量量的水,用天平称出质量m1.然后冷藏一段时间,拿出来后发现容器外壁有小水珠,待恢复到室温后,擦干外壁,再称其质量,比较即可.‎ ‎【解答】解:1.室温下,取一瓶与研究对象相同的矿泉水,称量质量m1;‎ ‎2.将矿泉水拧紧瓶盖,放入冰箱较长时间,取出放在室内一段时间,待矿泉水完全恢复至室温后,将矿泉水外壁完全擦干,称量质量m2;‎ ‎3.比较m1、m2的大小,如果m1>m2,则小张是正确的;如果m1=m2,则小吴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也可用空瓶子装满干沙子,放在冰箱里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壁外面出现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证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来的,而不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得来的.从而证明小吴的结论是正确的.‎ ‎ ‎ ‎20.(2012•大连)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难度】中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要不断放热.‎ ‎【解答】答:从冰箱冷冻室的冻鱼温度(远)低于0℃,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鱼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水温度达到0℃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水放热凝固成冰;鱼继续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冰放热降温,与冰接触的水放热凝固,如此往复,直至鱼完全解冻,冰达到最厚.‎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了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只有两个条件同时都具备时,晶体才能熔化或凝固.‎ ‎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现象是(  )‎ A.‎ 激光引导倒进方向 B.‎ 水中倒影 C.‎ 钢笔错位 D.‎ 看到不发光物体 ‎【考点】A6:光的反射.‎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激光引导倒进方向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与题意不符;‎ 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钢笔错位是因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路的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看到不发光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 ‎ ‎2.(3分)(2014•新洲区模拟)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出一种人眼睛看不到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的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色散现象 ‎【考点】A6:光的反射;AT:红外线.‎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遥控器发射的红外线遇到墙壁会反射这一知识点.‎ ‎【解答】解: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它会以光波的性质直线传播,并且可以发生反射,照在墙上被墙反射到了电视机的接受装置上,是利用光的反射.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此类题目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 ‎3.(3分)(2008•云南)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磨砂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漫反射 B.看到池子里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折射所致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彩色光是由白光组成的 ‎【考点】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AA:漫反射;AP:光的色散;AS:太阳光谱.‎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1)光照在凸凹不平的物体上会发生漫反射;‎ ‎(2)水中物体的光经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逆着折射光线会看见比水中物体较浅的物体虚像;‎ ‎(3)雨后天空的彩虹是空气中的小水珠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形成的现象;‎ ‎(4)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由七种单色光组成.‎ ‎【解答】解:A、错误,磨砂玻璃凸凹不平,可以使光线发生漫反射,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黑板上的字;‎ B、正确,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池子里的水深要比实际的浅些;‎ C、错误,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错误,光的色散现象证明了白光是复色光,由七种单色光组成;‎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漫反射现象、光的折射以及光的色散等,都是基础知识.‎ ‎ ‎ ‎4.(3分)(2012•巴中)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考点】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43 :推理法.‎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 ‎ ‎5.(3分)(2013•德州)下列成语涉及的光现象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反射 B.一叶障目﹣﹣光的折射 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考点】A6:光的反射;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对三种光现象的理解如下:‎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解答】解:A、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水中捞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错误;‎ 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成语、诗词、歌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要从字面去理解其含义,是一种创新的题型.‎ ‎ ‎ ‎6.(3分)下列应用不属于应用红外遥感技术的是(  )‎ A.在卫星上利用红外线勘探地热,寻找水源 B.在气象服务领域中应用红外线预测台风、寒潮 C.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烘干物品 D.利用红外线进行远距离摄影 ‎【考点】AT:红外线.‎ ‎【专题】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谱上红光以外的光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解:A、在卫星上利用红外线勘探地热,寻找水源,属于应用红外遥感技术;‎ B、在气象服务领域中应用红外线预测台风、寒潮,属于应用红外遥感技术;‎ C、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烘干物品,属于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 D、利用红外线进行远距离摄影,属于应用红外遥感技术.‎ 故选C.‎ ‎【点评】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应用,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记忆起来的效果比较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 ‎ ‎7.(3分)(2012•天津)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4B :图析法;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从光的传播方向和传播路径去分析4个图即可.‎ ‎【解答】解:图中O点是青蛙的位置,将O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将O点与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 A图中光的传播方向标错了,C图中光线发生了偏折,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C图也不正确;D图中不仅光线发生了偏折,而且光的传播方向也标错了,所以D图也不正确,只有B图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作图的形式考查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结合了成语,是一道好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看光线的方向是否正确,光线是从外界射进井里;二是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是直的.‎ ‎ ‎ ‎8.(3分)我们把筷子放入水中时,你看到的筷子的“像”应该是(  )‎ A. B. C. D.‎ ‎【考点】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水的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解答】解: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折射,B图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位置错误,C图向下弯折,只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 ‎ ‎9.(3分)(2011•玉溪)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漫反射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B.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D.用玻璃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考点】AA:漫反射;AG:实像与虚像的区别;AP:光的色散;AQ: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专题】34 :比较思想.‎ ‎【分析】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清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透明材料制成的三棱镜都可以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解答】解:A、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题意.‎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呈接,是虚像.不符合题意.‎ D、玻璃是透明材料,用玻璃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实像和虚像、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的联系和区别.‎ ‎ ‎ ‎10.(3分)如图所示为从平面镜里看到墙上电子钟示数,这时的时间应是(  )‎ A.21:05 B.21:15 C.20:15 D.20:05‎ ‎【考点】AD: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20:15”与“21:05”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21:05.‎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 ‎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1.(3分)(2014春•灌南县校级月考)光在 同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 真空 中传播的速度最大,这个速度是 3×105 千米/秒.‎ ‎【考点】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A4: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3×108m/s.‎ ‎【解答】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3×108m/s=3×105千米/秒,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故答案为:同种均匀介质;真空;3×105.‎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速度,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 ‎ ‎12.(3分)(2016秋•西乡塘区校级月考)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 60 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90°时,入射角为 45 度;当光线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是 0 度.‎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12 :应用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并且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时,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60°;‎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90°时,即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和为9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45°;‎ 因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也为0°.‎ 故答案为:60;45;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 ‎ ‎13.(3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色散 ;适当的 紫外 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白布做成的,因为白布能反射 各种 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考点】AP:光的色散;AU:紫外线.‎ ‎【专题】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 蓝、靛、紫.‎ ‎(2)紫外线的作用有:①化学作用:消毒杀菌;②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③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例如验钞机.‎ ‎(3)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 ‎【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3)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白布做成的,因为白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故答案为:色散;紫外;各种.‎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色散、紫外线的作用以及物体颜色的规律等,在生活中要避免过度的紫外线照射.‎ ‎ ‎ ‎14.(3分)(2016秋•鄂尔多斯期中)你在湖边漫步,你同时能看到水中的白云和水中鱼,前者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后者是由于光的 折射 而形成的,它们都是 虚 像.‎ ‎【考点】A6:光的反射;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①蓝天、白云与观察者在同种介质中,且在水面的一侧;鱼、观察者在两种介质中,且在水面的两边.‎ ‎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①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②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 ‎ ‎15.(3分)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发生了 漫 反射;而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其作用是利用光发生了 镜面 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照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因此灯罩内表面应尽量做得 光滑 些.‎ ‎【考点】AA:漫反射;A9:镜面反射.‎ ‎【专题】31 :定性思想;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光滑镜面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 ‎(2)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同一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发生的是漫反射.‎ ‎【解答】解: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字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台灯上有一个灯罩,灯罩内部表面应尽量做得比较光滑些,其作用是利用光的镜面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 故答案为:漫;镜面;光滑.‎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应用,知道镜面反射的表面是光滑的,反射光线向同一个方向,漫反射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 ‎ ‎ ‎16.(3分)身高1.70m的人站在竖直的大平面镜前3m处,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6 m,镜中的像高 1.70 m.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变大”、“变小”“不变”).‎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12 :应用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他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3m,则人与像之间的距离为3m×2=6m;‎ 由他身高1.70m可得镜中的像高也是1.70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6;1.70;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 ‎ ‎17.(3分)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假如终点记时员听见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记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是11s,这种记录对运动员的成绩会造成 偏高 (填“偏高”、“偏低”),以看到发令枪烟雾计时成绩应该 11.29 .‎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当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比计时员先听到枪声,运动员起跑以后,稍后一会,计时员才会听到枪声,所以计时员晚记了一些时间;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传播100m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声在百米中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 ‎【解答】解: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的枪声后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不准确,忽略了声传来的时间,故结果偏高,所以这种计时方法是错误的;‎ 由v=得,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t==≈0.29s,‎ 故真实成绩是:11s+0.29s=11.29s.‎ 故答案为:错误;偏高;11.29s.‎ ‎【点评】本题要注意比赛的实际场景,运动员是在起点,而计时员在终点,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 ‎ ‎18.(3分)太阳灶是用 凹面 镜制成的,它对太阳光有 会聚 作用,从而用来烧水、煮饭.汽车的后视镜是 凸面 镜.‎ ‎【考点】AJ:凸面镜和凹面镜.‎ ‎【专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凹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做反射面,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太阳灶是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获取热量,进行炊事烹饪食物的一种装置,太阳灶的关键部位是聚光镜,就是利用了凹面镜会聚光线的原理;‎ 汽车的后视镜,采用的是凸面镜,这样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便于观察车后的情况,有利于行车安全.‎ 故答案为:凹面;会聚;凸面.‎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种面镜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两种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及光学性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9.(3分)(2016秋•抚顺县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斜射到平面镜上,要求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5A1:图像综合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首先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也为60°.‎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 ‎ ‎20.(3分)(2014•安定区模拟)如图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画出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 ‎ ‎21.(3分)(2013秋•新乡期末)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考点】AH: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专题】14 :作图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 ‎ 四、实验题(22题每空2分,23题每空1分,共27分)‎ ‎22.(20分)图甲,是小芳和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该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 平面镜距离 的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填“虚”或“实”); 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M 侧(选填“M”或“N”)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5)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小芳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点A′、B′、C′与物点A、B、C对应的位置,如下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7)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若小明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调整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镜面与桌面不垂直 .‎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据平面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关系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分析判断即可;‎ ‎(3)实验中,需探究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从而可确定刻度尺的作用;‎ ‎(4)平面镜是由于光的反射形 成的,为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看到像是因为看到了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观察像时,人眼应在物体一侧透过玻璃板进行观察;‎ ‎(5)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7)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解:‎ ‎(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由于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的大小是相等的,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3)由于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刻度尺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研究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要观察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应在M侧透过玻璃板观察.‎ ‎(5)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物体不变,物体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6)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7)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使蜡烛与它所成的像重合,可能是由于平面镜放歪了或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 故答案为:(1)较黑暗;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平面镜距离;(4)不能;虚;M;(5)不变;(6)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7)镜面与桌面不垂直.‎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实验.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 ‎ ‎23.(7分)图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光路图.‎ ‎(1)从图中可知: MN  是界面,若这两种介质是玻璃和空气,则空气在介面的 上方 .‎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2)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上表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将同时发生 反射 和 折射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小于 (填: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 入射角 .‎ ‎【考点】AO: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空气在介面的哪一侧;‎ ‎(2)光在水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由图可知,∠α=∠β,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MN为界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因此界面上方为空气,下方为玻璃.‎ ‎(2)光在水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MN;上方;(2)①反射;折射;②小于;增大;③入射角.‎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注意为了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应利用多种介质进行实验.‎ ‎ ‎ 五、计算题(4分)‎ ‎24.(4分)(2016秋•宁江区期中)用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56s在地面接收到返回信号,根据此数据,计算出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已知激光的速度3×108 m/s、激光的运动时间t,由s=vt可求出激光的路程,然后求出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 ‎【解答】解:激光的路程s=vt=3×108 m/s×2.56s=7.68×108 m,‎ 则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d===3.84×108 m.‎ 答: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84×108 m.‎ ‎【点评】本题是一道计算题,要正确解题除了熟练掌握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外,‎ 还要注意:①题目的隐含条件:激光的速度是3×108 m/s;②‎ 激光的路程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两倍.‎ ‎ ‎ 六、综合能力题:(6分)‎ ‎25.(6分)(2016秋•鄂尔多斯期中)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行车尾灯有灯泡吗?‎ ‎ 自行车的尾灯在夜间发出的红光,能有效地提示后面的车辆,避免了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但是,自行车尾灯是靠什么发出红光的呢?尾灯内究竟有没有灯泡呢?下面是相关的解释:‎ ‎ 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出红光的.在夜间,路灯、探照灯、霓虹灯…以及各种车辆的灯光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就发生反射现象,从而我们就看到了光,并以为光好像是从尾灯内发出的.又因为尾灯自身的颜色是红的,有颜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所以,无论外界有多少种颜色的光射到尾灯上,它只反射红光,我们看到的光就是红色的了.‎ ‎(1)尾灯内究竟有没有灯泡呢?答: 尾灯内没有灯泡 .‎ ‎(2)自行车尾灯是靠 反射红光 而发出红光的.‎ ‎(3)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C .‎ ‎【考点】A6:光的反射.‎ ‎【专题】21 :信息给予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自行车的尾灯是由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 ‎(2)反射光线有反射物体的颜色决定的;‎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两个平面镜互相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可作出选择.‎ ‎【解答】解:(1)尾灯内没有灯泡,利用光的反射将射来的光按照原来的方向再次反射回去,进入自行车后面人的眼睛;‎ ‎(2)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相互垂直的红色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因此自行车尾灯是靠反射红光发出红光的;‎ ‎(3)平面镜互相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C正确.‎ 故答案为:(1)尾灯内没有灯泡;‎ ‎(2)反射红光;‎ ‎(3)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尾灯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这是中考时常见的一个题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