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1.4、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判定定理,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 3.能够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并会熟练地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可以说明为什么所作的直线是角平分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与证明,进一步发展推理意识及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证明是严密推理的方法,并培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进行证明。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2. 探索讨论、证明、归纳总结。 【导学流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建立自信 克服畏惧 独立预习 课前完成。 1.回顾角平分线的定义。 2.要平分一个角,可以用什么方法? 3.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它的逆命题是 . 点拨:评价:等级( ) 评价人( ) 二【课堂合作探究】---------小组学习 加强交流 积极发言 勇于展示。 (一)、探究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学生根据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证明要规范严谨,要做到说理有据。) O D A P E B C 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求证:PD=PE 1.以黑板上学生的板演为样本,要求学生严格写出已知和求证,讲解其证明。 2.对学生不规范的书写和表达予以纠正,同时理顺学生的证明。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二)、探究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O D A P E B C 已知:如图,点P在射线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且PD=PE。 求证:OC是∠AOB的角平分线 3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以黑板上学生的板演为样本,学生讲解其证明。对学生不规范的书写和表达予以纠正,同时理顺学生的证明思路。并注重纠错。 2.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它们有什么关系?在这里,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要证明的命题是不是也有这个关系? (类比的方法) (三)、用直尺和圆规作角的平分线。 已知:∠AOB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1.让学生口述、演示和自己的实际操作,自己写出已知和求作,说出作法。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选取学生有代表性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予以修正,然后让学生仔细看书上写的作法,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炼和严谨。 3.让学生思考:这样作角平分线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作出的射线就是角的平分线?让学生对这个作法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而不只是机械的模仿。 评价:等级( ) 评价人( )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 积极思考 认真完成 准确评价 1.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所示,∠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作射线OC.由做法得△MOC≌△NOC的依据是( )A.AAS B. SAS C.ASA D.SSS 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CD平分∠ACB,∠A=36°,则∠BDC的度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中考链接:3(2013成都市)如图,,若AB∥CD,CB平分,则__度。 4、(2013•雅安)如图,AB∥CD,AD平分∠BAC,且∠C=80°,则∠D的度数为( ) A. 50° B. 60° C. 70° D. 100° 3 5、(2013•曲靖)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BOD=40°,OA平分∠COE,则∠AOE= . 第 4题 第5题 第6题 6.已知:如图2,△ABC中,AB = AC,BD为∠ABC的平分线,∠BDC = 60°,则∠A =( ) A. 10° B. 20° C. 30° D. 40° 评价:等级( ) 评价人( )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 拓展视野 阅读完成 提高能力 1.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B=90°,DF⊥AC,垂足为F,DE=DC, 求证:BE=CF [分析]要证BE=CF,只需证△BDE≌△FDC (第1题 ) ( 第2题) 2.如图,梯形ABCD,ABCD,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 CE⊥AG于E,CF⊥AB于F, (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已知的相等线段除外) (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的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 五【教师课后反思】和【学生课后反馈】 (老师写下课后的反思,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和疑惑)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