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 ‎1. ‎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  B.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  C. 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  D. 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 ‎ ‎2. 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 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 ‎ B. ‎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  C. ‎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 D. ‎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 ‎3. 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 ‎ ‎ ‎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色和响度 ‎ ‎4. 一学期来,我们熟悉了长度、温度、速度等物理量,下列有关数据合理的是( ) ‎ ‎  A. 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  B. 人的心脏跳动每十分钟约80次 ‎  C. 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温度大约是40℃‎ ‎  D. 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 ‎ ‎5. 一件俄制宇航服曾被丢弃在太空,空间站内的宇航员透过舷窗盯着窗外的宇航服看,感觉自己在向后运动,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 ‎  ‎ A.宇航服 B.自己 C.舷窗 D. 舱内把手 ‎ ‎6.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 ‎  A. ‎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 B. ‎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 D. ‎ 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 ‎ ‎7. 如图所示,是四个通电小球,相互作用的情况示意图,其中小球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那么,关于D球的带电情况是( ) ‎ ‎ ‎ ‎  A.带正电 B. 带正电或不带电 ‎  C.带负电 D. 带负电或不带电 ‎ ‎8.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 ‎ ‎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 ‎9.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  B. 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 ‎  C.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D.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负电荷 ‎ ‎10. 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A. 甲同学一直走在乙同学的前面 ‎  B. 甲乙两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  C. 甲乙两同学在0﹣5m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  D. 在0﹣12s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 ‎11. 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 ‎  A.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反射,白条纹将光吸收 ‎  B.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设备能接收条形码反射的光 ‎  C.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 ‎  D. 扫描器能识别条形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 ‎ ‎12. 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以下四幅光路,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 ‎ ‎ ‎  A. B. C. D. ‎ ‎ ‎ ‎13. 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 ‎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 ‎14. 常州河海大学宋迪颖设计的“醒目药瓶”获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该药瓶的瓶盖为凸透镜.小明手持瓶盖儿观察药瓶子侧面的说明书,调整瓶盖与说明书的距离,看到的情形如图甲、乙、丙所示. ‎ ‎ ‎ 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图丙最小,图甲最大 B. 图甲最小,图丙最大 ‎  C.图丙最小,图乙最大 D. 图乙最小,图丙最大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 ‎15. “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 ‎16.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础,完成下列有关测量的问题.‎ ‎ ‎ ‎(1)图甲中秒表的读数为 s. ‎ ‎(2)如图乙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A尺的分度值是 ,由图可知 (填字母)尺使用不正确,根据正确使用的尺读出木块的长度为 cm. ‎ ‎(3)如图丙所示的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填字母) ‎ ‎17. A图,响尾蛇导弹是靠跟踪敌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 ,对其进行有效功击. ‎ B图,验钞机是利用了紫外线能使 物质发光的原理工作的. ‎ C图,电视遥控器不对准电视机的接收窗口,而对着墙壁也能实现对电视的遥控,这是 现象. ‎ ‎ ‎ ‎18.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①/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5m/s= km/h. ‎ ‎19.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 ,而具有了 的性质. ‎ ‎20. 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 ,当水滴滴到图中 (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 ‎ ‎ ‎21. 如图,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 的像,这是 现象.这是由于 产生的.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变 . ‎ ‎22. 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 ,使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 ‎ ‎ ‎ ‎23.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静止”),丙车 (选填“静止”或“运动”).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 ‎ ‎ ‎ ‎24. 如图所示是张欢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 ‎ ‎25 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 ‎ ‎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 s; ‎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 毫米每秒; ‎ ‎(3)乙的心率为 次每分钟? ‎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 ‎26. 完成甲、乙两图中的光路图. ‎ ‎ ‎ ‎27. 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OA如图所示,试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作出反射光线. ‎ ‎ ‎ 四、实验探究及解答题(第27题7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31题7分,共34分) ‎ ‎28. 小宇同学参加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了“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的关系”的课题.他做的实验如下:如图所示. ‎ ‎ ‎ ‎(1)图a是该实验的装置图,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 的位置,再调整固定 的位置.(选填“A”或“B”)(2)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b、c,则图中 是沸腾前的情况, 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 ‎(3)当水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就停止沸腾,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小宇在操作中,发现移去酒精灯,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请指出可能的原因 . ‎ ‎(4)如图d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图. ‎ ‎29.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 ‎ ‎ ‎30. 如上图1所示: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 ‎ ‎ ‎ ‎(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对吗?答: . ‎ ‎(2)小华为了检验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手上的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移近了一些,若观察纸上呈现的光斑 (选填“变大”“先变小后变大”“变小”)则自己的推断是正确.小明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时所成的像与 所成的像性质相同(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一个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 ‎ ‎(5)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蜡烛渐渐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填“上”或“下”) ‎ ‎(6)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 ‎(7)蜡烛成完整像时,如果用白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则光屛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 ‎ ‎31. 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l 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同学的方案. ‎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请你为他填上. ‎ ‎ ‎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20‎ ‎(3)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 ‎(4)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 m/s. ‎ ‎(5)从图象可以看出,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反)比.‎ ‎3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 测量时间,以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变小”) ‎ ‎(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 ‎ ‎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 ‎1.(2分)(2014•苏州)‎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  B.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  C. 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  D. 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 ‎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版权所有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 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A正确;‎ 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基本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 ‎ ‎2.(2分)(2015•重庆校级模拟)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 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 ‎ B. ‎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  C. ‎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 D. ‎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 ‎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版权所有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分析物态变化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解:A、雪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所以A是错误的.‎ B、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所以B是正确的;‎ C、露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所以C是错误的;‎ D、雾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所以D错误的;‎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 ‎ ‎3.(2分)(2012•揭阳)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 ‎ ‎ ‎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色和响度 ‎ ‎ 考点:[]音调.版权所有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 解:A、用木棒敲过从B到A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铁护栏的长度不同,体积和质量都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一定不同.符合题意.‎ B、都是木棒敲打铁护栏,物体的材料和结构都相同,音色不会有明显改变.不符合题意.‎ C、用力大小可能不同,铁护栏的振动幅度可能不同,响度可能不同.不符合题意.‎ D、由B分析知,音色不会改变;由C分析知,响度可能改变,可能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响度跟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 ‎ ‎4.(2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一学期来,我们熟悉了长度、温度、速度等物理量,下列有关数据合理的是( ) ‎ ‎  A. 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  B. 人的心脏跳动每十分钟约80次 ‎  C. 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温度大约是40℃‎ ‎  D. 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 ‎ ‎ 考点: 时间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版权所有 专题: 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解:‎ A、10张纸的厚度大约为1mm,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0.1mm=105n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80次.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 ‎ ‎5.(2分)(2014•常州)一件俄制宇航服曾被丢弃在太空,空间站内的宇航员透过舷窗盯着窗外的宇航服看,感觉自己在向后运动,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 ‎ ‎ ‎  A. 宇航服 B. 自己 C. 舷窗 D. 舱内把手 ‎ ‎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版权所有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解:以宇航服为参照物,宇航员和宇航服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感觉自己在向后运动;‎ 以自己或舷窗或舱内把手为参照物,自己和自己或舷窗或舱内把手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感觉自己是静止的.‎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 ‎ ‎6.(2分)(2015•犍为县模拟)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 ‎  A. ‎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 B. ‎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  C. ‎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 D. ‎ 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 ‎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3)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解答: 解:A、筷子好像在水面断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来自水中筷子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要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水中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鸽子在沙滩上的影子是因为不透明的鸽子身体挡住了太阳的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7.(2分)(2013•金牛区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是四个通电小球,相互作用的情况示意图,其中小球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那么,关于D球的带电情况是( ) ‎ ‎ ‎ ‎  A. 带正电 B. 带正电或不带电 ‎  C. 带负电 D. 带负电或不带电 ‎ ‎ 考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版权所有 分析: 利用图中所示的A和B、B和C、C和D的相互作用情况,结合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分析解决.突破口是球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两物体相互吸引时,要注意有两种情况:①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解答: 解:因为小球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所以A带的电荷与橡胶棒的相同为负电荷.‎ 同理B与A相斥,两者带同种电荷,B也带负电荷.C与B相斥,两者带同种电荷,C也带负电荷.‎ 而D与C相吸引,C带负电D有两种可能:‎ ‎①D有可能带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②D不带电,C这个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造成的两者相吸.‎ 因为D的带电情况是带正电或不带电.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 此题很容易漏掉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这种情况.‎ ‎8.(2分)(2012•安徽)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 ‎ ‎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版权所有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冰与盐混合后,冰的熔点降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 解答: 解:往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华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 ‎ ‎ ‎9.(2分)(2013•滨湖区一模)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  B. 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 ‎  C.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D.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负电荷 ‎ ‎ 考点: 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版权所有 专题: 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 (1)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宇宙是由很多星系组成的,银河系是其中一个星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 ‎(2)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4)当两种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因电子比质子数量多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因电子比质子数量少而带正电,一种物质失去多少电子,另一种物质就得到多少电子.‎ 解答: 解:A、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颗恒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也是运动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因此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 ‎10.(2分)(2013秋•建邺区期末)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A. 甲同学一直走在乙同学的前面 ‎  B. 甲乙两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  C. 甲乙两同学在0﹣5m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  D. 在0﹣12s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AB、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同时出发,甲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为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是变速直线运动;‎ CD、分别找到0﹣5m各自用的时间、0﹣12s各自走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 A、由图知,甲乙二人在7.5s之前,乙走在前面;在7.5s时甲追上乙,在7.5s后甲在前面,故A错;‎ B、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同时出发,甲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为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 C、由图知,甲乙两同学在0﹣5m时相遇,用的时间相同,由v=可知0﹣5m内平均速度相同,故C正确;‎ D、由图知,在0﹣12s内甲走了8m,乙走了6m,由v=可知0﹣12s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错.‎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路程﹣时间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11.(2分)(2014•永州一模)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 ‎  A.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反射,白条纹将光吸收 ‎  B.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设备能接收条形码反射的光 ‎  C. 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 ‎  D. 扫描器能识别条形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考点: 光的反射.版权所有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根据物体的颜色决定反射的光线进行分析,即白色反射白色光,黑色不反射光线.‎ 解答: 解: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以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以及物体颜色决定反射的光线,是一道基础题.[来 ‎12.(2分)(2013秋•建邺区期末)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以下四幅光路,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 ‎ A. B. C. D. ‎ ‎ ‎ 考点: 光的折射规律.版权所有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 解: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则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2分)(2011•丹阳市模拟)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 ‎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版权所有 分析: 小球做匀速运动,必须是受力平衡,即浮力等于重力.从图象可知:水面到B点,AB段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BD做匀速运动.‎ 解答: 解:①AB段做加速运动,BC段做匀速运动,AC段先加速后匀速,故错;‎ ‎②BD段重力等于阻力,图象每△t小球下落高度为a,是匀速运动,故对;‎ ‎③AC段SAC=3a,tAC=2△t,AC段的平均速度VAC==,故对;‎ ‎④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过D点的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VD=VBD===,故对;‎ 故选D.‎ 点评: 本题有难度,必须从题意和图象、或受力的角度判断出AB、BD两段不同的运动状态,本题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4.(2分)(2014•常州)常州河海大学宋迪颖设计的“醒目药瓶”获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该药瓶的瓶盖为凸透镜.小明手持瓶盖儿观察药瓶子侧面的说明书,调整瓶盖与说明书的距离,看到的情形如图甲、乙、丙所示. ‎ ‎ ‎ 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  A.图丙最小,图甲最大 B. 图甲最小,图丙最大 ‎  C.图丙最小,图乙最大 D. 图乙最小,图丙最大 ‎ ‎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甲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u<f,图丙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u>2f,因此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图甲最小,图丙最大,只有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 ‎15.(3分)(2014•天水)“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版权所有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点评: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16.(5分)(2014秋•南京期末)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础,完成下列有关测量的问题.‎ ‎ ‎ ‎(1)图甲中秒表的读数为 543.19 s. ‎ ‎(2)如图乙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A尺的分度值是 1mm ,由图可知 B (填字母)尺使用不正确,根据正确使用的尺读出木块的长度为 2.20 cm. ‎ ‎(3)如图丙所示的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b .(填字母) ‎ ‎ ‎ 考点: 时间的测量;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长度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 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 (1)根据电子秒表的数字特点读数;显示屏上的数字依次是分、秒和毫秒;‎ ‎(2)刻度尺使用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根据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确定测量对象.‎ 解答: 解:由图知:‎ ‎(1)在秒表的显示屏上的示数为:9min3.19s=543.19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3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s,即秒表的读数为3s;‎ ‎(2)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2cm对齐,估读为2.2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2.20cm;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所以是错误的;‎ ‎(3)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a)是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35℃~42℃,(b)是实验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20℃~103℃,所以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实验室温度计.‎ 故答案为:(1)543.19;(2)1mm;B;2.20;(3)热胀冷缩;b.‎ 点评: ①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②温度计选择不合适,不仅得不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17.(3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A图,响尾蛇导弹是靠跟踪敌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 红外线 ,对其进行有效功击. ‎ B图,验钞机是利用了紫外线能使 荧光 物质发光的原理工作的. ‎ C图,电视遥控器不对准电视机的接收窗口,而对着墙壁也能实现对电视的遥控,这是 红外遥控 现象. ‎ ‎ ‎ 考点: 红外线;紫外线.版权所有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某些动物(如响尾蛇)靠红外线来捕食,它们是根据猎物身上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紫外线应用:合成维生素D、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 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解答: 解:A、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具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知周围动物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捕捉猎物.‎ B、验钞机能发出紫外线,钞票上涂有荧光物质,荧光物质只有在紫外线照射时,才发光.‎ C、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可以遥控电视机.‎ 故答案为:A、红外线、B、荧光、C、红外遥控.[来源:学.科.网Z.X.X.K]‎ 点评: 此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会分析.‎ ‎18.(3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相同时间比路程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② (①/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5m/s= 18 km/h. ‎ 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1m/s=3.6km/h.‎ 解答: 解:(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 ‎(2)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v=,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 ‎(3)1m/s=3.6km/h,5m/s=5×3.6km/h=18km/h.‎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路程;②;18.‎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快慢比较的掌握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9.(2分)(2015•南平校级模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 静电 ,而具有了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 考点: 静电现象.版权所有 专题: 电流和电路.‎ 分析: 根据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回答.‎ 解答: 解:电视机工作时,由于电子运动到了屏幕上,而使屏幕带静电,而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把灰尘吸引到了屏幕上.‎ 故本题答案为:静电;吸引轻小物体.‎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20.(2分)(2015•历下区二模)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 ‎ 凸透镜 ,当水滴滴到图中 白色 (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 ‎ ‎ 考点: 物体的颜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版权所有 分析: 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水滴是水凸透镜,屏幕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解答: 解: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是水凸透镜,屏幕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故答案为:凸透镜;白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以及凸透镜的特点,是一道基础题.‎ ‎21.(4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如图,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 灯丝 的像,这是 小孔成像 现象.这是由于 光的直线传播 产生的.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变 大 . ‎ ‎ ‎ ‎ ‎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版权所有 专题: 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 在孔后的光屏上形成了像,这是小孔成像,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和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来回答.‎ 解答: 解:白炽灯泡发出的光沿直线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白纸上得到一个白炽灯泡灯丝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向上移动小孔时,小孔到灯泡之间的距离减小,小孔到白纸之间的距离变大,则像的大小变大.‎ 故答案为:灯丝;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大.‎ 点评: 此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知道小孔所成的像的性质,大小取决于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该知识点在平时的复习中比较容易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22.(3分)(2014•泰州)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汽化 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 较低 ,使水蒸气发生 液化 而形成的. ‎ ‎ ‎ ‎ ‎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版权所有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 解: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在高温下发生了汽化现象变成了水蒸气;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盘底部.‎ 故答案为:汽化;较低;液化.‎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属于热学基础题目的考查,比较简单.‎ ‎23.(5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4 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甲丙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向后运动 ‎ ‎,(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静止”),丙车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12:5 .‎ 考点: 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已知乙与丙通过的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得到时间之比.‎ 解答: 解:‎ ‎①甲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甲===4m/s;‎ 乙的图象也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1m/s;‎ 丙的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丙=4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丙,甲和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后运动;‎ ‎②因为v=,‎ 所以乙丙所用时间之比为==×=×=.‎ 故答案为:4;甲丙;向后运动;静止;12:5.‎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24.(2分)(2014•南宁模拟)如图所示是张欢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当物距为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放大镜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 ‎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v=2f,在图象上找到u=v对应点,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若u<f,则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解答: 解:①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②当物距为5cm时,即u<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0;放大镜.‎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25.(2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 ‎ ‎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 1 s; ‎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 25 毫米每秒; ‎ ‎(3)乙的心率为 75 次每分钟? ‎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甲的心率为60次/min,即甲的心脏每分钟跳60次,然后可求出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 ‎(2)由图甲所示求出坐标纸在1s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坐标纸的速度;‎ ‎(3)由图乙求出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求出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然后求出乙的心率.‎ 解答: 解:‎ ‎(1)心跳1min跳60次,则跳一次的时间为1s.即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为1s. ‎ ‎(2)由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5mm.‎ 坐标纸的速度:‎ v===25mm/s ‎ ‎(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 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0mm,‎ ‎∵v=,‎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 t′===0.8s,‎ 故乙的心率即1min内心跳的次数为:‎ ‎=75次/min. ‎ 故答案为:(1)1;(2)25;(3)75.‎ 点评: 本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是一道好题;对于这类速度公式应用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结合速度公式进行求解.‎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 ‎26.(2分)(2012•白银)完成甲、乙两图中的光路图. ‎ ‎ ‎ ‎ ‎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版权所有 专题: 作图题;压轴题.‎ 分析: (1)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2)对于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解答: 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点评: 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凹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来源:Z*xx*k.Com]‎ ‎27.(2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OA如图所示,试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作出反射光线. ‎ ‎ ‎ ‎ ‎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版权所有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 反射和折射是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的现象,反射遵从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遵从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能根据图解识别三条光线.‎ 解答: 解:因为折射光线在水中,所以入射光线在空气中,反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并且反射角跟入射角相等,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 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时要注意:不管光从哪种介质斜射向哪种介质,在光疏质(密度比较小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在光密质(密度比较大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小,即“疏大密小”.角度越小,光线越靠近法线.‎ 四、实验探究及解答题(第27题7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31题7分,共34分) ‎ ‎28.(7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小宇同学参加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了“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的关系”的课题.他做的实验如下:如图所示. ‎ ‎(1)图a是该实验的装置图,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 B 的位置,再调整固定 A 的位置.(选填“A”或“B”) ‎ ‎(2)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b、c,则图中 c 是沸腾前的情况, b 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 ‎(3)当水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就停止沸腾,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水的沸腾需要吸热 ,小宇在操作中,发现移去酒精灯,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请指出可能的原因 石棉网温度高于烧杯 . ‎ ‎(4)如图d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丙 图. ‎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版权所有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先安装下面的,因为如果先安装上面的,下面不一定合适.‎ ‎(2)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3)沸腾过程温度不变,但需不断吸热;‎ 移去酒精灯,石棉网当时的温度会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可以继续吸热;‎ ‎(4)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 解:(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先安装下面的,因为如果先安装上面的,下面不一定合适.所以先固定B装置,再调整固定A的位置.‎ ‎(2)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c图符合此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b图符合此现象.‎ ‎(3)移去酒精灯,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水的沸腾需要吸热;‎ 移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会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可以继续吸热,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4)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丙图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A;(2)c;b;(3)水的沸腾需要吸热;石棉网温度高于烧杯;(4)丙.‎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沸腾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的调整方法、温度计的正确读数,以及水沸腾图象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29.(6分)(2013秋•海陵区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 .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 ‎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平面镜与桌面不垂直 .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 . ‎ ‎ ‎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版权所有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平面镜则因为光太亮而几乎无法观察蜡烛火焰像的位置.根据物像重合可得出结论.‎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5)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时,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否则具有偶然性.‎ 解答: 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 ‎(2)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平面镜则因为光太亮而几乎无法观察蜡烛火焰像的位置,因此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由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5)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因此小明的这种做法的不合理.‎ 故答案为:(1)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平面镜与桌面不垂直;(4)不能;(5)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30.(8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如上图1所示: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 ‎ ‎ ‎ ‎(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对吗?答: 不对 . ‎ ‎(2)小华为了检验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手上的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移近了一些,若观察纸上呈现的光斑 变大 (选填“变大”“先变小后变大”“变小”)则自己的推断是正确.小明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时所成的像与 照相机 所成的像性质相同(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一个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没有在像最清晰的时候读数 . ‎ ‎(5)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蜡烛渐渐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上 移动.(填“上”或“下”) ‎ ‎(6)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 ‎(7)蜡烛成完整像时,如果用白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则光屛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 ‎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版权所有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从这两种可能进行分析.‎ ‎(2)一定要明确焦点之前的光线是会聚的,焦点之后的光线是发散的.‎ ‎(3)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中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5)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特点,物体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6)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 ‎(7)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解答: 解:(1)(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光线到达焦点并且继续向前射出,这个非最小的光斑可能在焦点之前,也可能在焦点之后.小华猜测焦距大于L,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 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大,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焦距大于L,说明小华推断正确.‎ 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小,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后,焦距小于L,说明小华推断错误.‎ ‎(3)由图可知,蜡烛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现象应用于照相机;‎ ‎(4)像的位置应该是像最清晰的位置.各小组的像距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小组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5)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其像向上移动,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的向上移动;‎ ‎(6)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由于晶状体变厚,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 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 若取下近视眼镜,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7)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故答案为:(1)不对;(2)变大;(3)缩小;照相机;(4)没有在像最清晰的时候读数;(5)上; (6)靠近;(7)能.‎ 点评: (1)凸透镜成像是三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这两个知识点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要熟练掌握.‎ ‎(2)凸透镜成实像时,无论遮住凸透镜的上部、下部、中间,都不能改变像的大小,但是像变暗,凸透镜遮住的越多,像越暗.‎ ‎ ‎ ‎31.(6分)(2013秋•六合区期末)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l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乙 同学的方案. ‎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请你为他填上. ‎ ‎ ‎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20‎ ‎(3)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 ‎(4)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 0.02 m/s. ‎ ‎(5)从图象可以看出,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 (正/反)比. ‎ ‎ ‎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版权所有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方案;‎ ‎(2)根据表中时间关系可知漏掉的时间;‎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用直线或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表中数据读出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平均速度;‎ ‎(4)根据s﹣t图象可知,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解答: 解:(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0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根据表中的时间关系可知,漏掉的时间为15s;‎ ‎(3)先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t=20s﹣5s=15s,则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v===2cm/s=0.02m/s;‎ ‎(5)根据s﹣t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为正比例函数,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1)乙;(2)15;(4)0.02;(5)正.‎ 点评: 本题考查到了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描点法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的能力,深入理解数据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32.(7分)(2014秋•惠山区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 增大 测量时间,以 减小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填“大”或“小”) ‎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变大 .(填“变大”“不变”“变小”) ‎ ‎(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版权所有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斜面坡度小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加快.‎ ‎(5)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 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减慢,可以增大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加快;‎ ‎(5)由图中,s2=×120m=60cm=0.6m;t2=3s,则v2===0.2m/s.‎ 故答案为:(1)v=;(2)增大;减小;(3)大;(4)变大;(5)0.2m/s.‎ 点评: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