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有改动) 6.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7.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8.请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9.请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句诗,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0.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你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理解。 1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1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5.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16.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17.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18.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 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0.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2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3.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①礼镇的人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而郑家则把洗澡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②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握搓就出来了。他也不喜欢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③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④“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⑤“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⑥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她听了天云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 ⑦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她出来了。奶奶吁吁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多,那水还干净着呢。” ⑨天灶未搭话,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水出来.就张大了嘴。 ⑩天灶没说什么,他回来往热水里又加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 ⑪一直到父母洗完了,天灶还在饶有兴致地烧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⑫“给我自己用。” ⑬母亲没再说什么,天灶笑了。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 ⑭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n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家里那对红灯笼。他要告诉朋友,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 24.第⑨段中,奶奶“见天灶提着水出来,就张大了嘴”,为什么? 25.请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26.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7.请分析天灶和天云争吵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里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2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29.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30.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31.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 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 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32.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a ⑤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b 33.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34.结合语境,任选一句赏析。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 35.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 36.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线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树里的张望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侯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着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这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得看不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回答:“您学那玩意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外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37.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2)____________ (3)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4)____________ 38.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目的是什么? 39.文章里多次写到奶奶的“张望”,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究竟在张望什么? 40. 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 师 治 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4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4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表达的。 4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46.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47.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48.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9.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阅读《兄弟》,完成下面小题。 兄 弟 黄韫彦 ①傍晚的荒野,横七竖八躺着被鲜血浸染的躯壳,漫天黄沙缓缓侵蚀着他们存在的痕迹。 ②格雷特少校扯开压在他身上的印有法西斯标志的旗帜,试着爬起来。他只记得一个炮弹飞过来时,自己被猛地震起,失去知觉。 ③他知道军营在哪,必须在天黑前回去。格雷特使劲支撑起身子,左腿却袭来钻心腕骨的痛。他扭头瞥见那片血肉模糊的腿,心头一惊:这腿恐怕要落下残疾了。他还那么年轻,他才十九岁。可是望望遍野的横尸,格雷特没有吱声,拖着残肢艰难地爬行。 ④风在荒野上幽泣。每挪动一步,格雷特都疼得眼前发黑,他身后留下一道断断续续的暗红血痕。再这样下去,天黑之前他可能赶不到军营,会在半路昏厥或失血而死。正当格雷特沮丧得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棕色的身影踉踉跄跄地出现,并不断朝他靠近。 ⑤心头的希望重燃,格雷特朝对方使劲挥了挥手。几分钟后,蹲在他面前的是个浑身脏兮兮的小伙子。 ⑥格雷特看到小伙子破烂的衣袖上的一串号码,猛地打了个激灵,这个小伙子是从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犹太人。 ⑦“嘿,你还好吗?”小伙子脸庞瘦削苍白,声音却透着一种轻快。 ⑧格雷特下意识地去掏手枪,才发现它早已不知去向。格雷特用警惕的目光死死盯住对方。 ⑨小伙子皱起眉头:“再这样下去,你会没命的,你要去哪?我扶你去。” ⑩格雷特身不由己地被搀起,冷冰冰地警告对方:“我可是纳粹士兵。”小伙子顿了顿,没有停下脚步:“我知道,并不是每个士兵都是自愿参与战争的,何况你这么年轻。你还挺重的……对了我叫凯德。” ⑪ 格雷特一声不吭,毕竟被一个犹太人搀扶着总觉别扭。不过有了帮助,比他独自爬行要快多了。面对这个善良过头的小伙子,格雷特不禁好奇地问:“你刚从集中营里逃出来?” ⑫“是啊,我早就有这个念头了,那里简直就是地狱。”凯德的眼里藏着不易察觉的忧伤,“我所有亲人都死在那里……” ⑬“对不起。”格雷特小声嘟哝。 ⑭“我是在十四岁时被抓进集中营的,从此失去自由。”凯德突然絮絮叨叨起来,“我父亲五个月前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下,母亲和妹妹也在三天前离开了我。我恨那些法西斯,明明都是人,为什么可以冷酷无情地糟蹋别人的生命?为什么世界上要存在战争,无辜的我们家破人亡,满手鲜血的恶人却欢欣鼓舞?看你应该是被迫当兵的吧,要回家吗?捡回条命不容易,远离战争好好活下去吧。” ⑮格雷特舌头僵硬得发不出一个音。 ⑯“你怎么啦?嗨,这个勋章可真神气。等等……可是?”凯德蓦然顿住了,满脸惊愕地瞪着对方。格雷特知道难以解释,脸上泛起一个虚弱的笑容:“是的,我是德国纳粹少校。”他咬紧嘴唇,等着拳头或者匕首迎面袭来。然而犹太小伙子凝滞了片刻,脸上的表情由震惊到愤怒再到无奈,继而用更强劲的力量搀着他前进。格雷特被搞糊涂了:“哎?可是……你不恨我吗?” ⑰“我恨那些挑起战争的法西斯,但我相信不是每一个德国士兵都残酷无情。而且你这么年轻,应该没上几次战场吧?”凯德单纯地笑了,发际染上天使般的光晕,“见死不救我做不到。” ⑱两人扶持着艰难前进。不远处的黄沙中浮现出一串蠕动的军队,格雷特认出德国国旗,朝那边兴奋地挥舞双手。身旁的凯德却如触电一般,苍白的嘴唇颤抖着。 ⑲格雷特意识到凯德面临的危机,他急中生智,脱下外套给对方披上,掩盖住袖子上的号码,并小声嘱咐:“呆着别动,表现得自然点。” ⑳“那边是?”赶到跟前的德兵头目问道。格雷特将事先摘下的勋章威严地出示:“少校格雷特·沃尔斯。”士兵端正地行了个军礼,又转向瑟缩着脖子的凯德:“这个是?” “ 。”格雷特不容置疑地回答。 50.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 51.文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2.犹太小伙子为什么脸庞瘦削苍白,声音却透着一种轻快? 53.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凯德单纯地笑了,发际染上天使般的光晕,“见死不救我做不到。” 54.结合题目及内容,在文末横线处将格雷特回答的话补写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父母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55.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56.“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组织好语言,写在下面。 57.第②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58.第③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59.“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6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那个冬天,很冷…… 61.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2.“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可知,此处应填第B项,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A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该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6.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7.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8.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9.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③思念爸妈,回味毛蟹。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解析】 6.试题分析:所谓“文章中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写作的内容,一是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所写的童年趣事,再说明作者表达的对童年生活和父母的怀念之情。 7.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解文章题目,要把字面和文章表达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回答时结合文章中的主题进行发挥。题目的常见作用有概括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激发阅读兴趣等。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題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8.阅读文章,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了解语句所描写的对象即“毛蟹”,根据具体的情境,点明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语句表现孩子们心理时的作用,使用评价语“生动形象”来评价这种写法。结合语境,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表达了作者对与父母和毛蟹相伴的少年时光的怀恋。 9.试题分析:“行文思路”即是作者在全文中先后所写的内容,阅读全文,根据文题“一碗入梦”这个线索,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情节点和人物心理活动,解答本题。本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 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③思念爸妈,回味毛蟹 。本文写作上先引入“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再插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后抒情“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脉格分明,思路淸晰,首尾呼应。 10.(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11.①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②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③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1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13.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1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时间+人+ 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阅读文章,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主要叙写了“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三件事。据此概括作答。 11.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是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又从侧面表现出了“我”朦胧欲睡的状态,为写“我”被父亲吟诗的声音唤醒的情节做铺垫。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第④段爸爸高兴的流泪是因为“我”在上学前居然能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的意思,父亲因此而激动。 13.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重点从父亲教“我”学诗的情节内容上概括。从父亲所教读的诗都是“爱国”主题的,表现父亲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父亲从小培养“我”的家国情思,可见父亲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4.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主题分析即可。这句话中“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是指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表达了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15.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 ③点明写作内容 ④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16.“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 (意近即可) 17. 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①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解析】 15.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然后结合本文分析,“倾听草木的呼吸”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草木的呼吸”;点明写作内容“倾听草木的呼吸”;暗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16.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得分。本句中的“小”是院子的空间小;“大”小院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据此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17.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可以从比喻修辞、化静为动和句式的使用等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的角度。“燃”运用了动作描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也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作者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抓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来理解,这些语句可在文题、文首、文尾处寻找,根据作者总结评述性的句子来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理解本文的主旨,要结合文中作者对“草木”的描写,重点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从而理解“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19.C 20.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21. “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 “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22.儿子的举动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23.答案要点:①指塔斯提哨所;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 【解析】 19.C项理解有误,文中妻子的事迹是略写。故选C。 20.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事情的发展过程,找出文中对人物情感描写的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文章在第⑤段,写王克怀刚到哨所,“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接着第⑥段写王克怀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特别是在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后,“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就这样王克怀逐渐适应了这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班长。 21.①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分析。“才”和“终于”两个词,都表现了他们来到哨所的不容易,二者连用更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为后文赞美驻守边防的军人作铺垫。 ②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分析出其语境义。“反复”指的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在句子指王克怀的射击成绩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侧面表现了他射击技术的优秀。 22.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章中写王克怀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表现是表现孩子对军队的喜爱,实则侧面表现父亲对他的影响力大,“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2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表现手法、中心要点、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标题含义一般分为表层意(偏于具体)、深层意(比喻、象征或者双关,偏于抽象)。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概括内容、揭示主旨、作为线索、吸引读者。本文标题主要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小白杨”是文中重要物象,从物象角度可发现其作为情感载体的作用。关于标题含义从表层意、深层意角度思考即可作答。表层含义塔斯提边防连、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深层含义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4.示例:感到惊讶;有点伤心;感到难过,不高兴。 25.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天灶的细心、体贴、懂事等。(答对两点即可) 26.表现了天灶愉悦的心情。 27.示例:①从情节上看,避免了单调,掀起了波澜。②从内容上看,体现了真实、温暖、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如果全是“请”之类的话,反而显得不真实。③从情感表达上看,突出了天灶兄妹的关系很融洽。④从人物塑造上看,表现了天灶的宽容大度、天云的天真活泼。 【解析】 2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要找到问题的出处,并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⑨段段末原句“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前面有一个情节“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说明天灶把奶奶刚洗过澡的水倒掉了。奶奶看到这个情景,会有什么心理活动?奶奶的心里肯定不好受。读懂上下文是作答的关键。 25.试题分析:考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答作用时,要答出天灶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细心、体贴、懂事等。对人物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26.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首先要分析语句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是典型的景物描写。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也就是要答出对人物的心情的作用。 27.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把握。吵架的情节在3、4、5 段,属于文章的中间部分,所以首先这个情节有推动其它情节的作用。其二,文似观山不喜平,文章有了波澜感。其三,明写吵架,实写关系融洽。其四,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结论都要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来完成。 28.C 29.①“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②“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0.①爱护子女;②目标远大,意志坚定;③勇于担当;④自立自强;⑤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31.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行动不便,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解析】 28.此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选项,找出文章相关的段落句子分析,判断正误。C中“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错误,故选C。 29.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叙事文章中,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本句中主要从表达人物情感和烘托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30.此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文中的母亲母亲虽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从中分析作答。 31. 此题考查文本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分析概括,文中母亲的言行、药店店主的言行、母亲的烧烤摊烧烤车被推倒后,路人的言行,都给少年带来了温暖。从三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2.a.花生苗惨遭碾压,―段时间后又缀满小黄花;b.“我”心灰意冷时父亲以花生启示“我”,“我”豁然开朗。 33.因为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 34.我选A:赏析示例: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花被烧后父亲内心的无奈绝望表现花生损失惨重,从侧面衬托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我选B示例:“耷拉”和“擎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将玉米、棉花叶片的无精打采和花生的精神抖擞进行对比,并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突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35.①父亲教子有方:当“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父亲用许地山的《医治花生》来开导“我”…… ②父亲勤劳能干:父亲种着“一无际的花生”,“很多人慕名向化请教……” ③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父亲讲起花生就“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这一种就是几十年”…… 36.示例一:外央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学生的我们掏信游戏机等不良诱惑,安于自己的学业,像文中的花生那样“不匈,不气馁,不喧哗”,默默努力,就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农关。(4分)示例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我们有很多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工作才,排除外界干扰,守住内心净土地,几十年如一日,“本本分分,安安然然”,潜力心钻研,为祖国科研带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32.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指定段落内容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简述即可。从“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可以概括出③④段的主要内容;从“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启示和教育。 3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脸色煞白”是神态描写,“猛地坐在地头”是动作描写,“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是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对花生的心疼,为下文写花生的顽强做铺垫。 3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可以看出父亲教子有方;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花生管理的很好,这也是他勤劳能干的表现。 35.本题考查句子的感悟。解答此题先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内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感受。文章结尾句赞美花生的外表不美,但却作用很大,结合这一理解,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要拒绝诱惑,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37. (2)奶奶呼唤“我”下来帮她洗菜 (4)奶奶看书读报学习被“我”讽刺 38.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衬托和象征,通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使奶奶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和感人,更能表现作者对奶奶的敬仰、思念和深深的痛悔。 39.奶奶的张望,是对自己内心的张望,她的心里有许多向往和追求,但却难与儿孙们沟通。这种张望是一种孤独与无奈,流露出的是遗憾和怅惘之情。 40.对奶奶的思念和由于自己当时对奶奶内心的不解而给奶奶带来的伤害感到痛心和后悔。(或:对自己多次未能给奶奶以帮助,甚至讽刺奶奶的深深懊悔,对自己早年太过聪明以至不能弥补的沉痛反省) 【解析】 37.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奶奶”为陈述的主体。分别概述出“奶奶”呼唤“我”下来帮她洗菜和看书读报学习被“我”讽刺两件事。 3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目的。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从结构上看: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从内容上看:多次描写老海棠树衬托奶奶,使奶奶形象更加饱满,由此表现作者对奶奶的敬仰、思念和痛悔等复杂的情感。 3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奶奶张望的内容。答此题前一定要看懂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中心后再作答。如奶奶的张望,不是远处的风景,也不是作者, 是对自己内心向往和追求的张望。当然这种张望是一种孤独与无奈,是遗憾和怅惘,因为这是孩子们所不懂的、不能理解的。 40.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理解。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指自己未能帮助奶奶,甚至还讽刺奶奶。是对对自己早年过错的反思和自责。 4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或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请学生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意近即可) 42.动作语言 4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44.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 45.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学识渊博、乐观幽默、卓然独立。 【解析】 41.本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把握。首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某一情节埋下伏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文字结构上: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引起下文对林语堂的记述,为下文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两个情节埋下伏笔。 4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属于动作描写;“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属于语言描写。 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立即和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可以从⑧段“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中找出答案。 44. 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手法,遣词造句的角度入手。结合划线句分析。这句话采用了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分析时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和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 4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课外名句的理解。这道题根据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文中林语堂是一个尊重学生、公平公正、诙谐幽默的老师;从“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热爱生活;从“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46.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47.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4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49.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解析】 46.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要概括两个老师的行为,且以老师为陈述对象。 47.试题分析:此题要读懂上下文。情节决定着心情的变化。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所以说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此题要联系具体语境答出人物的心情。 48. 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把“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比喻为“永不凋零的花朵”,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 4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比如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的情节,说明林老师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50. 示例:左腿受伤的纳粹少校格雷特在从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犹太人凯德的帮助下,终于找到队伍。 51. 环境描写。渲染战后荒野上悲凉、凄惨的恐怖气氛,烘托格雷特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 52. 小伙子脸庞瘦削苍白是由于在纳粹集中营受到纳粹士兵的摧残,声音却透着一种轻快是由于终于从纳粹集中营里逃了出来。 53. 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凯德单纯、善良和扶危济困的优秀品质。 54. 示例:他是我兄弟。 【解析】 50.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小说的情节可采用要素串联法,根据小说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将情节串联起来。本文的时间是“傍晚天黑前”,地点是战后的荒野,人物是格雷特和凯德,起因是格雷特腿部受伤,经过是凯德搀扶格雷特回军营,结果是格雷特在凯德的帮助下回到了军营。故本文的主要情节可概括为“天黑前纳粹少校格雷特在犹太人凯德的帮助下回到了军营”。 5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说中常用的描写手法有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本题根据“荒野”可判断为环境描写,开篇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后荒野上阴森、凄凉、恐怖的气氛;风的“幽泣”从侧面烘托了格雷特的沮丧和绝望。 5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和语境,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分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7段,描写的是凯德刚逃离出来时的外貌和语言特点。从凯德的经历可知,其“脸庞瘦削苍白”是因为一直饱受纳粹士兵的摧残;他此时声音轻快,是因为终于摆脱了纳粹士兵的摧残,获得了人身自由。 53.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小说中,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本题根据“单纯地笑了”和“见死不救我做不到”可判断为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从“单纯地笑了”可看出凯德单纯的性格特点,从“见死不救我做不到”可看出其善良、扶危济困的品质。 54.本题考查补充语言描写的能力。要求补写的语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故应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解答。本文标题“兄弟”统率全文内容,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补写的语句扣住“兄弟”这一主题即可。 55. sèDiān zǎn 56. 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卖冰棍 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儿子的颁奖典礼 父亲给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57. 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58. 围绕父爱、母爱的伟大无私谈感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55.试题分析: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56.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父亲”的活动,从父亲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卖冰棍 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儿子的颁奖典礼 父亲给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5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情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境分析人物的情感。表现了我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58.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谈谈感触,言之有理即可。 59.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尊重,保护奶奶 60.指冬天的寒冷;这里的冬天又指人生的冬天,写出“我”看见婆婆因为得了精神病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伤心和无奈,是心理上的寒冷。 61. 作为儿媳:①心地善良,关爱关心婆婆,从“我”为了婆婆的事情教育女儿可以看出。②理解,孝顺婆婆,宽容识大体,从理解婆婆做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却依然关爱婆婆可以看出。作为母亲:①爱女儿,从心疼女儿的行为可以看出。②教子有方,循循善诱,从教育女儿尊重婆婆可以看出。③爱家庭,从缓和女儿和婆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62.启示:第一,“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和尊重生病的老人,而是仅仅看到了虚荣的一面,经过妈妈的教育长大后终于懂得了尊重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讨厌到尊重保护奶奶这样的成长过程。第二,我们都要珍惜像“母亲”这样一直宽容教导我们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接收别人指出的不足,才能更好更快的成长。第三,“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人总是不断长大,不断成熟,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第四,母亲爱的教育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第五,有时候,爱和包容是成长最好的良药。 【解析】 59.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60.试题分析:一问,考查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如“恶狠狠”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激动,批评女儿时语气的严厉。二问,考查描写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女儿看到奶奶被欺负挺身而出的迅捷和果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的成长以及对奶奶的尊重和呵护。谈作用时要把人物性格答出来。 61.试题分析: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此文结尾一句,照应文章的第六段,而且一语双关,写出了因女儿的成长而使整个家庭充满亲情之暖的意思。与开头“那个冬天,很冷”对比,与文章题目相呼应,突出了主旨。 6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人物“我”的形象特征。我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是个理解、孝顺婆婆,宽容识大体的人。从理解婆婆做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却依然关爱婆婆可以看出。答此题要抓两点,一是情节,二是描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