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课件新人教版

新课导入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1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六要素”。(重点)明确本文的“六要素”,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难点)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新闻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写作消息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的细节描写与议论。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消息写作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故)、how(如何)。消息的主要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芜湖()荻港()诸城()溃退()摧枯拉朽()字词学习wúdízhūkuìxiǔ ◆词语集注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课文精讲这则消息的导语包含了什么新闻要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时间:二十一日人物:人民解放军事件:渡江结果:渡过长江 再读课文,思考:“已”和“大约”能否去掉?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大约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经营”写出了国民党军队准备之充分,与后面国民党军队溃退之快形成极大的反差。“溃退”写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一种胜利的自豪感。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深入探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首先作者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接着又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从正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这则消息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有什么表达效果?消息的语言讲究准确、凝练,但不等于不可以有文采更不等于不能描写。只要这种描写是客观的,它就能起到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既是客观的描写,更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作者用精短的描写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整体态势,而不去具体铺叙、说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非常凝练。 从全文来看,这一句描写很有必要,它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战斗的情况,全面表现了第一天的战斗。“风平浪静”写战斗的自然条件,是对“何时”“何地”的补充;“万船齐放”写人民解放军参战人数之多、动用船只之众,是对“何人”的补充;“直取对岸”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是对“如何”的补充。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主旨归纳 结构梳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结语:发出豪迈号召主体:阐释具体内容敌军:纷纷溃败我军:直取对岸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写作借鉴1.叙事简洁,言简意赅。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人民解放军破敌、进击的态势。结语一句话流露出人民解放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四字短语,简洁有力。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场景。四字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拓展延伸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一纸吓退十万兵 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评论中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逃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 各县发出了命令,限令3天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击骑兵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并有了歼灭部署。他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地将刚开出来的部队又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常识,了解其写法。(重点)理清本则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4月22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22日夜,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军将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锐不可当()泄气()督战()歼灭()要塞()字词学习dūsàixièjiāndānɡ ◆多音字sāi()塞子sè()闭塞塞sài()要塞hénɡ()hènɡ()横横竖蛮横 ◆词语集注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泄气:泄劲。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 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本文消息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课文精讲括号里的“不含”能否去掉?为什么?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严密性。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首先,在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抵抗都很微弱;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并能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是详写。这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所以将东路军的激战放在最后写,详写。这样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来安排顺序,有详有略,可使文势掀起高潮,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深入探究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1)用词准确。例如,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很巩固的”,“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2)语言精练。一是能用单音节词则不用双音节词,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汇。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在文中指未渡江的部队,既确切又具体。 (3)文白相间。文章报道的是重大战役,因此用语庄重、严肃。例如“所遇之”“甚为”“诸县”等。同时作者又适当地使用口语,使文章流畅朴实。例如,作者在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时,非常口语化,用“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样平实朴素的语气叙述。语言文白相间,或雅或俗,富有韵味。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观点正确,因为消息报道用事实说话,字里行间带有感情,就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这种观点不对,因为在写作消息时,总是会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本文在写到人民解放军时,用了“摧枯拉朽”“英勇善战”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写到国民党时,用了嘲笑和讽刺的语气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适当地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有助于突出中心。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和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主旨归纳 结构梳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兵力战线战况展渡江战役胜况扬我军将士神威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东路军战绩辉煌(较详) 写作借鉴1.详略得当。作者在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略写中路军,详写东路军。这是因为东路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2.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即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时),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此处的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拓展延伸百万雄师渡大江 课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消息,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消息的认识。(200字左右)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