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2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第27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知识梳理 一、作者介绍 ‎1、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 ‎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2、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重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 ‎3、称颂他的诗句:‎ ‎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③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4、代表作:‎ ‎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6、写作背景:‎ ‎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在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诵读文章,诵读一篇字字真情的肺腑之言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准字音:‎ 夫(fú ) 淡泊(dàn bó) 淫(yín)慢 遂(suì) 穷庐(lú) 险躁(zào)‎ 三、理解文章,了解一位父亲的育子苦心 ‎1、译文:‎ ‎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实现远大理想。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又怎么来得及?‎ ‎2、重点字词解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德才兼备的人。 行:操守,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与,跟随。去,消逝、消失。‎ 遂:于是,就。 ‎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破房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四、文言知识小结 ‎1、古今异义 ‎(1)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 ‎(2)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 ‎(3)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 ‎(4)非学无以广才(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6)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 ‎2、一词多义 ‎(1)去:意与日去(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 ‎(2)以: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 歌以咏志(介词,用)‎ ‎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 ‎3、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3)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4、文言句式 ‎ 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五、深入探寻,理解耐人寻味的文字深意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3、“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分析】‎ ‎5、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淡泊】‎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立志】‎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 六、 文字背后站立的人 诸葛亮的鹅毛扇 ‎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 ‎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 ‎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 ‎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 ‎ 第九课: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第十课:智慧的力量 语言的力量 ‎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 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 ——《历史的天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