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2.(2分)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2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2分)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C.实行禅让制 D.建立了夏朝 5.(2分)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6.(2分)“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出土的青钢工艺成就中,最重的青铜器是( ) 第28页(共28页) A. 青铜面具 B. 四羊方尊 C. 青铜神树 D. 司母戊鼎 7.(2分)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8.(2分)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经济发展 D.新经济秩序确立 9.(2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28页(共28页) 10.(2分)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用图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他介绍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11.(2分)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12.(2分)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国孔子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以下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C.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D.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3.(2分)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14.(2分)“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 ②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第28页(共28页) ③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并以身作则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2分)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6.(2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7.(2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2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天下却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9.(2分)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20.(2分)《宋书》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第28页(共28页)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术和劳动力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21.(2分)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北魏 22.(2分)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这一单元的主题( ) 史实一“赤壁之战”、 史实二“三国鼎立”; 史实三“江南地区开发”; 史实四“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3.(2分)下列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与相关历史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巨鹿之战﹣﹣刘邦 B.官渡之战﹣﹣袁绍 C.赤壁之战﹣﹣曹操 D.淝水之战一一苻坚 24.(2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 A.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第28页(共28页)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25.(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下列哪一部著作中?( ) A. B. C. D.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答题注意格式要规范: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图1 第28页(共28页) (1)依据材料一、二,请你谈谈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2 (2)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上述措施体现了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7.(16分)某校老师为带领学生探究北魏的改革,特以“洛阳的变迁”为主题,设计了三组问题。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该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的皇帝是谁?“洛阳为数朝之都”,请列举北魏以前曾以洛阳为都的政权名称。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還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第28页(共28页) (2)请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日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北魏改革的巨大影响。 28.(17分)“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汉帝”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仁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观察下面的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写出图中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根据图二回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巨大页献的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后来在西域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第28页(共28页) (3)结合图三,写出你怎样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 第28页(共28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分析】本题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元谋人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学者发现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谋人的有关内容。 2.(2分)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题干给出了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和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等信息,设问考查对应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2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几十人群居,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故选:B。 【点评】 第28页(共28页) 本题给出的提示信息较多,最关键的是生活年代,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2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4.(2分)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C.实行禅让制 D.建立了夏朝 【分析】本题以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 【解答】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A。 【点评】 第28页(共28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人文初祖”黄帝。 5.(2分)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 【解答】题目给出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设问考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燕、赵、齐、鲁、晋和楚都源于西周分封制出现的诸侯国。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 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西周分封制. 6.(2分)“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出土的青钢工艺成就中,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青铜面具 B. 四羊方尊 C. 青铜神树 D. 司母戊鼎 【分析】本题以最重的青铜器为切入点,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故世界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7.(2分)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和东周的起止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夏朝至汉朝的朝代更替表”,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最后被秦朝统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状况。 8.(2分)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经济发展 D.新经济秩序确立 【分析】本题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BCD均不符合题意。 第28页(共28页)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 9.(2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可知,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说明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对所有人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2分)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用图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他介绍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第28页(共28页) 【分析】本题以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为切入点,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11.(2分)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识记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解答】依据所学,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识记能力。 12.(2分)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国孔子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以下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C.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D.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识记能力。 第28页(共28页) 【解答】据所学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德政”。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墨子的思想,D项是韩非的思想。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百家争鸣时期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3.(2分)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内容。 14.(2分)“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 ②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③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并以身作则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汉文帝、汉景帝他们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所以他们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第28页(共28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的文景之治出现原因的把握。 15.(2分)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6.(2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分析】本题以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光武中兴。 【解答】贞观之治指的唐太宗的统治;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的前期统治;康乾盛世指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统治。光武中兴指的是光武帝的统治。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光武中兴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2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第28页(共28页)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的影响。 【解答】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8.(2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天下却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的到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理解和把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识记三国鼎立形势图。 19.(2分)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分析】 第28页(共28页) 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20.(2分)《宋书》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术和劳动力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以《宋书》描述江南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故选:B。 【点评】 第28页(共28页) 本题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原因。 21.(2分)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北魏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解答】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故A处为北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北朝的相关政权。 22.(2分)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这一单元的主题( ) 史实一“赤壁之战”、 史实二“三国鼎立”; 史实三“江南地区开发”; 史实四“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分析】本题以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体现了政权分立;“江南地区开发”、“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第28页(共28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内容。 23.(2分)下列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与相关历史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巨鹿之战﹣﹣刘邦 B.官渡之战﹣﹣袁绍 C.赤壁之战﹣﹣曹操 D.淝水之战一一苻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的相关史实。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发生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解答】发生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题干中巨鹿之战与相关历史人物搭配不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的相关史实。 24.(2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 A.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分析】本题以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公元纪年法。 第28页(共28页) 【解答】依据所学,1世纪指的是公元1年到99年,此范围的只有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公元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5.(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下列哪一部著作中?(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答】《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 故选:B。 第28页(共28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答题注意格式要规范: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图1 (1)依据材料一、二,请你谈谈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2 (2)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上述措施体现了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主要功绩。 (2)本题通过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考查的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3)本题通过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概括能力。 第28页(共28页) 【解答】(1)根据材料一,秦朝人称赞秦始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即统一全国,二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即设立郡县制、统一法令,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材料二图1也可看出,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秦朝。之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铸造了秦半两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并且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他统一了六国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思想上,他推崇法家,推行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被赞誉。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诸侯国势力的发展,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使封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不费一兵,就巧妙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因而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理由:材料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材料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问题: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改变局面的措施:①推恩令(或“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小诸侯国”);②削爵除国(或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3)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掌握,考查识记及概括材料分析问题的你能力。 27.(16分)某校老师为带领学生探究北魏的改革,特以“洛阳的变迁”为主题,设计了三组问题。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第28页(共28页) 材料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该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的皇帝是谁?“洛阳为数朝之都”,请列举北魏以前曾以洛阳为都的政权名称。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還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2)请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日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北魏改革的巨大影响。 【分析】本题以某校老师为带领学生探究北魏的改革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的皇帝是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以前曾以洛阳为都的政权有,东周(春秋、战国);东汉;(曹)魏;西晋。 第28页(共28页) (2)据材料“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是说汉语;与汉族联姻。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据材料“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日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孝文帝;东周(春秋、战国);东汉;(曹)魏;西晋。(任意一个即可) (2)说汉语;与汉族联姻。 (3)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28.(17分)“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汉帝”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仁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观察下面的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写出图中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第28页(共28页) (2)根据图二回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巨大页献的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后来在西域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3)结合图三,写出你怎样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2)本题考查为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识记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解答】(1)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第28页(共28页) (2)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开通的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叫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中亚、西亚和欧洲;西域的良种马、核桃、胡萝卜等物品传入中原地区;佛教等外来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故答案为: (1)出发点:长安;终点:大秦(古罗马、欧洲都算对)。 (2)张骞。西汉(汉)。机构:西域都护。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8 18:16:28;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8页(共2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