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16 短文两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7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16 短文两篇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你知道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的出处吗?现在就让我 们一同走进课文,探寻一下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朗读并背诵全文。 (重点) 2.品析文中的名句,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表达的高洁志趣。(难点)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道德 情操。(素养) 学习目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 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 押韵。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 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字梦 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 北境内)。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 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其代表 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 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 怀古》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 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 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 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 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 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 陋室铭》一文。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何陋之有 xīn tái dú hónɡ rú shǔlòu 德馨 苔痕 案牍 鸿儒 西蜀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大声朗读课文,画出押韵的韵脚。 本文的体裁是铭,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 ing 韵 整体感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 3.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就。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整体感知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不加装饰的琴。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官府文书。 整体感知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 有了龙就成为灵验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 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 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 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 (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 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 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精读细研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 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陋室不陋 以虚衬实,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文章 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 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 文章的主旨“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精读细研 体现方面 语 句 陋 室 不 陋 (德馨) 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精读细研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 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知其人。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什么?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主人纵情 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表现了其交往之雅。 精读细研 5.刘禹锡为什么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 这两者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调素琴应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 再加上阅读金经,过着恬静而高雅的生 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 上的歌乐。表现了主人不慕富贵,不追 求功名利禄的情致。 不矛盾。 精读细研 6.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 了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 人,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 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 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精读细研 7.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做结,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怎样 的心迹?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 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 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 乐道、高洁傲岸的心迹。 精读细研 8.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表明自己的志趣的? 托物 言志 ——陋室(陋室的环境及主人日常生活)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精读细研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 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 谈笑有鸿儒( ) 惟吾德馨( ) 无案牍之劳形( ) 古义:大 今义:鸿雁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之 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有仙则名(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倒装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 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 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 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身居陋室而“德馨”;他不甘平 庸,与“鸿儒”交往;他以古代先贤自况……如果我们也身居 “陋室”,那么,不妨学学刘禹锡吧。 ❶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写作特色 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 种视觉上的整齐之美,而“何陋之有”是散句,全文在句式上 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 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 言、六言,句式参差。 ❷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写作特色 文章展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 有直接抒发和阐述,而是借助于自己生活居住的陋室来反映 和展现。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最后作者又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将自己和古 代先贤相比,层层蓄势,处处展现屋子因为“我”之志趣的 高洁而不陋。 第二课时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 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 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 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 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 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 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 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 得到人民的赞赏。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 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 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 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 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 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鲜有闻 yí fán yū zhuó xiǎnyīxièmàn 周敦颐 甚蕃 淤泥 濯清涟 不蔓不枝 亵玩 噫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多。 爱 莲 说 周敦颐 喜爱。 只。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 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 常喜爱牡丹。 非常。 整体感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 中通 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 益 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转折, 但、却。 沾染(污秽)。 洗。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 指清水。涟,水波。 过分艳丽。 指莲的柄中间贯通 没有阻隔。 指莲的柄外部挺 直而不弯曲。 名词作动词,生 藤蔓,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玩弄。亵, 亲近而不庄重。 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 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 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 (它)啊。 整体感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整体感知 以为,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 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指品德高尚的人。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应当。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 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 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 多了。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作者为什么惟独喜欢莲花?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 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生长环境 体态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香气香远益清 2.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 意义? 精读细研 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 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 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 花,花之君子者。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 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 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精读细研 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运用了什么 写作手法? 衬托 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 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 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 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正衬 反衬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4.作者称“莲”是花中的君子,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哪些特点 相似?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同流合污 不哗众取宠 正直不苟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播 端庄廉洁 令人敬重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 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 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通过作者对“菊”“牡丹 ”“莲”三种花的态度,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 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 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精读细研 6.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 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精读细研 物 志 合作探究 朗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 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 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 于变化。 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鲜 远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动词,远播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读xiǎn,少 读xiān,鲜艳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出”后省略介词“于” “……者也”表示判断。 于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 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 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许多人喜爱牡丹,追名逐利,周敦颐则只喜爱莲,独 守心中的那片净土。追名逐利似乎是人之天性,安贫乐道 则不易做到,因为做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是多么艰难!让 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用莲的高洁品质来洗涤我们的 心灵吧。 ❶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写作特色 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 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 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 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 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 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❷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写作特色 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 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 “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 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 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 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君子——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课堂检测 (1)可以调素琴(  ) (2)无丝竹之乱耳(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陶后鲜有闻(   ) (6)宜乎众矣(  ) 调弄 弦、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更加 竖立 少 应当 1.解释下面各句中画线的词语。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无案牍之劳形 D 【解析】D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 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只可在远处观赏却不可随意玩弄啊。 课堂检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B 【解析】B项的正确停顿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堂检测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 鸿: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    ③可爱者甚蕃  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大 使……劳累 多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至于)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课堂检测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 什么相同之处?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 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 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课堂检测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 种花的象征义)做简要分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 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梅花 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 斗志昂然的勇士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诗经·陈风》 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洛神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古诗十九首》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关于“荷”的诗句: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 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 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 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及复蒂下 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 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 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 (2)及其茎叶既生 生: (3)乃复蒂下生蓬 复: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皆: 2.用“/”给文中画线句标出朗读节奏。(标两处) 迨 至 菡 萏 成 花 娇 姿 欲 滴 后 先 相 继/ / 全,都 从 生长 又 拓展探究 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4.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 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探究 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示例:我更看中它的精神价值。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高洁正直,是君子的象征,所以我欣赏它。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课下作业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试着写一个 片段,通过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