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春导学案新人教版
1 春 课题 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了解作者朱自清及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提高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借鉴。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段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6 课 前 预 习 写作背景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春》。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文体知识 写景散文即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读准字音 朗润(rùn) 水涨(zhǎnɡ) 嫩绿(nèn) 宛转(wǎn) 应和(hè) 撑伞(chēnɡ) 酝酿(yùn niànɡ) 窠巢(kē) 簑(suō) 戴笠(lì) 抖擞(sǒu) 黄晕(yùn) 辨清字形 烘(hōnɡ)烘托 密(mì)秘密 拱(ɡǒnɡ)拱桥 蜜(mì)蜜蜂 绵(mián)绵密 笼(lǒnɡ)笼罩 棉(mián)棉花 茏(lónɡ)葱茏 理解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赶趟儿:本义是指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比喻美丽的女子。招展:迎风摆动。 6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如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你们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绘春天的优美散文——《春》。 新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将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品味语言特点】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感悟精彩句子】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这一句运用排比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用得好不好?有什么表达效果? “闹”字写出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3.第⑤段首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⑤段首句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用“抚摸”巧妙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雨是最寻常的,……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一句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细、密、闪亮、 6 新 课 展 开 绵长的特点。用“可别恼”,细说春雨的可喜。“斜织”“薄烟”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春雨轻盈、迷蒙的特点。 5.第⑦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意在说明什么?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仔细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互相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表现出欢欣跃动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什么? 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再到遍地,很有层次感;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里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相映衬。 5.试举出本段中用词准确精当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把握本篇散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围绕“春”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6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者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春天的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旨。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又富有变化。 2.语言朴实清新,生动传神。 作者锤字炼句,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凝练形象的字、词。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写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等等,生动传神。而且本文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夹杂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在描述中运用叠词叠句,增强了表现力。有些口语,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显得活泼、自然。此外,本文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比喻句,如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了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细密、闪亮、绵长,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朴实清新的语言,描写一下初夏时分的情景。100字左右。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6 教 学 反 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较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手段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锻炼、提高能力。 方法指导: 引用及其作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的修辞手法。引用的作用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素材积累: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 “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后来,毛泽东评价他说:“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