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教学课件2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教学课件26张

观沧海 曹 操    曹操, 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 的散文亦 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 “ 三曹 ”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写作背景 《 观沧海 》 是曹操的名篇,选自 《 乐府诗集 》 ,是乐府诗 《 步出夏门行 》 中的第一章。 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 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东临碣石 , 以 观沧海。 水 何 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 之 行, 若出 其 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 以 咏志。 ji é d àn sǒng zh ì zāi 以: 连词,来。 何: 副词,多么。 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 代词,指大海。 以: 介词,用。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课文注释: 临: 来到 , 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海:渤海。 澹澹 : 水波荡漾的样子 . 竦峙: 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观: 看,统领全篇。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 大。 行: 运行。 若: 如同。 星汉: 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至,极点。 志: 思想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内 容 分 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 第一层: (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直陈其事) 第二层:( 3----8 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 “ 静态 ” ,次及洪波,又回到 “ 动态 ” 。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 9---12 句):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 “ 若 ” 字看出来的。 整体感知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头二 句点明 “ 观沧海 ” 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澹澹 ” ,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 “ 何 ” ,何其, 今言 “ 多么 ” ,是叹美之词。 “ 澹澹 ” 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 “ 澹澹 ” 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 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赏析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 秋风萧瑟, 草木摇落的季节, 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 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 “ 水何澹澹 ” 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的 “ 烈士 ” 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 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这种 “ 笼盖吞吐气象 ” 是诗人 “ 眼中 ” 景和 “ 胸中 ” 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 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观沧海 》 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 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 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 意 境 。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诗歌品析 叙事 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句 情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 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 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 实写 写景 1 、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 . 地点 — 碣石山 ; 目的 -— 观沧海 独立训练 合作交流 2 、 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 ? 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 观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景 实 景 苍芒动荡 欣欣向荣 波澜壮阔 统领全篇 3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像之景?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洪波、日月星辰 4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 、为何最后要加上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 乐府诗 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但不能缺少。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7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小结: 这首 乐府诗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1 、 《 观沧海 》 一诗选自 , 作者 ,字 ,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 、 合称为 “ 三曹 ” 。 《 乐府诗集 》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曹丕 曹植 检查 2 、从 《 观沧海 》 一 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 抒情诗)。 乐府 四言 感怀 3 、 《 观沧海 》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4 、 《 观沧海 》 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观 实 虚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阅读 《 观沧海 》 ,回答问题。 1 、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 .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 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 3 .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答案: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