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苏教版(2016)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苏教版(2016) (3)

括梦溪笔谈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沈对联谜语: 沈括,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609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以虫治虫——《梦溪笔谈》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狗蝎(xiē)(huì)喙钳(qián)大穰(ráng)旬日傍不肯(xún)(páng)庆州界生子方虫// 初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故事。 合作学习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注意:1、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物名等不需要翻译。2、省略的成分要添上。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为之害。朗读并翻译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危害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交代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地区,指出治虫为当务之急。产生,出现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狗蝎:即蠼螋,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产生、出现它的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遮盖遍地翻译: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这一句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并说明了傍不肯的外形特点、数量。像嘴巴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连词,就。用指方子虫都,全成为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因为年成十天翻译:(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两句写消灭子方虫的方法,最终庄稼获大丰收。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样这种过去、先前曾经语气助词,无义。本地的人当地的人称、叫虫名,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交代子方虫天敌的名称——“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有钳,千万()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日子方皆尽,岁以大()。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傍不肯 子方虫 子方虫傍不肯狗蝎 1、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2、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生物治虫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害虫金龟子吃蚜虫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重大害虫之一,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每年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防止玉米螟对玉米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时为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力度.农业技术人员辅导农民使用赤眼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可以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课堂小结傍不肯子方虫岁以大穰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②余年幼,方出神译一译为:①方为秋田之害②悉为两段③以虫草为林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正在,正当正成为成为当做被 以:①则以钳搏之②岁以大穰③不以疾也④以虫草为林⑤何不试之以足之:①方为秋田之害②则以钳搏之③其虫旧曾有之④何不试之以足用因为如把用的它助词,无义鞋(的大小)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pāo,膀胱)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sì,等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一个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你知道吗? 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