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精美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语文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精美课件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李益 部编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精美课件 你能背几句带 “ 月 ” 的诗句吗? 天空中一轮洁白的是什么呀? 导入 月亮 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 情感 。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不同的文人,不同的心境,各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 意象 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 等。 让我们走进古诗的世界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 3 、能感悟诗的意境,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 、能理解诗歌主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 24 岁)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 725 年)以前。 峨眉山 / 月歌 李白 朗读节奏 峨眉 / 山月 / 半轮 / 秋, 影入 / 平羌 / 江水 / 流。 夜发 / 清溪 / 向 / 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 / 渝州。 体裁:七绝 字词注释 【 1 】 半轮 :上弦月或下弦月。 【 2 】 夜发 :夜里出发。 【 3 】 向: 驶向。 【 4 】 君: 指作者的友人。 【 5 】 下: 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翻译诗句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分析诗句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 (抒情): 故乡故人,恋恋不舍 。 合作探究 1. 本诗写了哪两个意象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 — 平羌江 — 清溪 — 渝州 — 三峡” 有何作用? 3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 本诗写了哪两个意象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意象: “ 山中月”和“江水流” ;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合作探究 2.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 — 平羌江 — 清溪 — 渝州 — 三峡” 有何作用?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 千里蜀江行旅图 ,既有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的 豪迈 ,也有 思乡 的情怀。 合作探究 3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中心: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抒发诗人江行 思乡思友 之情。 小结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 依恋家乡山水 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 千里蜀江行旅图 。 课堂作业 扩写: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的画面 , 50 字以上 。 参照答案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说出几句关于 “ 花 ” 的古诗词句吗? 关于花的诗句(带花字)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花 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 . 感时 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 .晓看红湿处, 花 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5 .竹径通幽处,禅房 花 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 .黄四娘家 花 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7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 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导入 自古以来 , 我们中国人对 花 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 热爱 而产生的感叹。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 。在以“ 花 ”为意象的诗句里,除了传递 美好 、展现 品格 之外,还有一种就寄托诗人 感时伤逝 的情绪。今天我们来学一首 杜甫 的诗 , 看看杜甫在诗里寄托了什么感情 ?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 、感悟诗的意境; 4 、背诵诗歌。 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 770 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 到江南一带,和 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 李龟年 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 感慨 万千写下这首诗 . 江南 / 逢 / 李龟年 杜甫 岐王 / 宅里 / 寻常 / 见, 崔九 / 堂前 / 几度 / 闻。 正是 / 江南 / 好 / 风景, 落花 / 时节 / 又 / 逢君。 词语注释 ⑴ 李龟年: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⑵ 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⑶ 寻常: 经常。 ⑷ 崔九: 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⑸ 江南: 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⑹ 落花时节: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⑺ 君: 指李龟年。 翻译诗句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分析诗句 前两句(叙事): 追忆往昔,深情怀念。 后两句(抒情): 感慨 今朝,满眼凋零 。 合作探究 1 、从诗歌中 “ 寻常、 几度、 又逢 ” 这几个词可以看出 作者与李龟年的关系如何? 2 、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 1 、从诗歌中 “ 寻常、 几度、 又逢 ” 这几个词可以看出 作者与李龟年的关系如何? 密切关系 2 、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 【 1 】自然的景色; 【 2 】国家的衰败; 【 3 】作者自己和艺人 ( 李龟年 ) 的颠沛流离。 合作探究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小结 《 江南逢李龟年 》 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 到湖南一带,和 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 感慨 万千写下的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 凄凉流落 ,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 对比 ,使读者感到诗情的 深沉与凝重 。 课堂作业 赏析诗句: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答题方法: 内容 + 手法 + 感情 ) 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内容)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手法) “落花时节” 比喻 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 反衬 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 在我国,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古诗中,有写重阳节的吗? 导入 重阳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 吉祥 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 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 寿等习俗。 唐代末期的 757 年的重阳节,唐代诗人 岑参 随军在外,他会作何感想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 、能结合诗句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4 、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岑参 (715-770) ,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 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 《 岑嘉州诗集 》 。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 755 ) 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 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 757 )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 收复长安 ,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行军九日 / 思 / 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 / 登 / 高去, 无人 / 送 / 酒来。 遥怜 / 故园 / 菊, 应傍 / 战场 / 开。 注释 【 1 】 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 2 】 强 qiǎng : 勉强。 【 3 】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 4 】 无人送酒: 据 《 南史 · 隐逸传 》 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 5 】 怜 lián : 可怜。 【 6 】 傍 b à ng : 靠近、接近。 翻译诗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分析诗句 前两句:(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后两句 :(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赏析一二句: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提示:内容 + 手法 + 感情) 3 、本诗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 1 】重阳节; 【 2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合作探究 2 、赏析一二句: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提示:内容 + 手法 + 感情) “强欲”二字,表现了诗人在 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 《 南史 · 隐逸传 》 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里 反用其意 ,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 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合作探究 3 、本诗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寄托了诗人 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 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 小结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 五绝 ,表现的不仅是 思乡之情 ,而且是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课堂作业 赏析最后两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诗人一是 直接抒情 ,“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 想像 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 以小见大 ,让读者掩卷深思。 表达了诗人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 赏析最后两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从这三幅图画中 , 你感受到了什么 ? 你能背几句边塞诗吗 ? 导入 边塞诗 是以 边疆地区汉族军民 生活和 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诗。以 边塞军旅生活 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 塞外风光 ,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 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 思乡之情 以及 保家卫国 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让我们一起跟随唐代诗人 李益 ,走进他所描绘的古代军旅生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 、能结合诗句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4 、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李益 ( 748 - 829 ),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 )进士,授华州郑县尉。有 《 李君虞诗集 》 , 《 全唐诗 》 存诗二卷。 写作背景 贞元元年 (785) 起,李益佐灵州 大都督 杜希全 幕 ,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夜上 / 受降城 / 闻笛 李益 回乐 / 烽前 / 沙似 / 雪, 受降 / 城外 / 月如 / 霜。 不知 / 何处 / 吹 / 芦管, 一夜 / 征人 / 尽 / 望乡。 注释 【 1 】 受降城: 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 2 】 回乐烽: 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 3 】 芦管: 即指题中之“笛”。 【 4 】 征人 : 戍边的将士。 【 5 】 尽 : 全。 翻译诗句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分析诗句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什么诗?( ) A. 古体诗 B. 乐府诗 C. 绝句 D. 律诗 2. 本诗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属于什么诗?( ) A. 古体诗 B. 乐府诗 C. 绝句 D. 律诗 C 合作探究 2. 本诗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 ① 这两句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 比喻 , 营造 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 氛围 ; ② 烘托 征人 心境 的孤独、悲惨、凄凉 ; ③ 为 后面“尽望乡” 作铺垫 ; ④ 为 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 奠定情感基调 。 合作探究 3.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 这是一首抒写 戍边将士乡情 的 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 乡思 和满心的 哀愁 之情。 小结 : 1. 运用了四种 艺术技巧 : ① 诗人采用 比喻 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 对偶 修辞的运用; ③ 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 上下交映 , 景色、声音、感受 融为一体 , 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 环境 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结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 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课堂作业 赏析后两句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赏析后两句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后两句 正面写情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 迷惘 心情, 映衬 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 深重和急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