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 学案 ‎[考纲要求]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a)。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b)。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b)。4.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a)。‎ 考点一 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而是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体液与内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 细胞外液是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身体的内部环境。‎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稳态 ‎(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3)内容 ‎①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②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1)人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 ‎(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 ‎(4)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 )‎ ‎(5)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 ‎(6)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在人体内环境中都可能存在( √ )‎ ‎(7)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 ‎1.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 ‎(2)人体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中的什么液体中?(用图中的文字或字母表示)‎ 提示 图1的丙液和乙液;图2的A液和C液;图3中的a液和b液。‎ ‎2.热图解读:‎ Ⅰ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说明Ⅰ是呼吸系统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内环境成分分析 ‎(1)内环境成分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物质:抗体、白细胞介素-2、化学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非内环境成分 ‎①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②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 ‎2.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部分激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的结合。‎ ‎3.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 ‎(1)血浆pH调节的过程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命题点一 内环境的成分及相互关系 ‎1.(2018·浙江丽衢湖联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抗体 B.RNA聚合酶 C.葡萄糖 D.Na+‎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的,抗体主要位于血浆中,A不符合题意;R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符合题意;葡萄糖可以位于血浆中,C不符合题意;Na+可以位于血浆中,D不符合题意。‎ ‎“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1)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 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 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 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D.D可以运输养料、CO2、尿素和糖元等物质 答案 D 解析 图中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其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A项正确;解旋酶用于DNA复制,存在于细胞内,B项正确;乙酰胆碱(化学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组织液中,C项正确;血浆可以运输养料、CO2、尿素等,但糖元只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命题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3.(2019·桐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B.生成与回流的血浆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 C.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 D.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气温变化而变化,A项错误;富含氧气的血浆二氧化碳含量较低,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经过组织细胞呼吸消耗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血浆氧气含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B项错误;正常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组织液和淋巴,C项错误;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D项正确。‎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项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项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项错误;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D项正确。‎ 考点二 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散热=产热。‎ ‎(3)产热 ‎(4)散热 ‎2.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1)寒冷环境下 ‎(2)炎热环境下 拓展延伸 体温调节的方式 ‎(1)行为调节:如增减衣服、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等。‎ ‎(2)生理调节: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调节,机体实现了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体温的恒定。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温度长时间地剧烈变化,或机体内调节过程发生了障碍,就可能出现中暑或体温过低等病症。‎ ‎(1)冬泳时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 )‎ ‎(2)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 ‎(3)高烧不退的病人通过加盖棉被促进退烧( × )‎ ‎(4)“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 )‎ ‎(5)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 ‎(6)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 )‎ ‎(7)剧烈运动时,人体的产热多于散热( × )‎ ‎(8)当环境温度大于35℃时,出汗成了动物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 )‎ 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 ‎(1)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2)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3)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O~t1时段。‎ ‎(5)穿上羽绒服的冬天,人体的散热量比常温环境下减少了吗?‎ 提示 寒冷条件下散热量并不减少: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但由于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温差较大,热量散失快,所以此时的散热量仍大于常温环境下的散热量。‎ 命题点一 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 ‎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厌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 C 解析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C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需氧呼吸过程,D错误。‎ ‎2.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在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答案 C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外界温度降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A项正确;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B项正确;cd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C项错误;在d点以后,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这时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应该及时补充,D项正确。‎ 命题点二 体温调节的实验探究题 ‎3.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的变化(或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增加 加快(或增强)‎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主要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维持正常的环境温度,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探究真题 预测考向 ‎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 答案 A 解析 心肌细胞进行需氧呼吸产生CO2,CO2以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A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需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渗透吸水,引起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素、激素、代谢废物等,D正确。‎ ‎2.(2017·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 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答案 A 解析 尿素在排泄系统中不会被重吸收,直接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B错误;肝细胞是通过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肝细胞外面是组织液,不是血液,C错误;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不是血浆蛋白,D错误。‎ ‎3.(2017·江苏,15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B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增加产热 答案 B 解析 效应B细胞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人体饥饿时,血糖降低,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C错误;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D错误。‎ ‎4.(2018·浙江11月选考,2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气温超过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C.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 答案 B 解析 寒冷时,骨骼肌受下丘脑有关神经的支配,不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气温超过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B正确;传导散热发生在体表,C错误;体温恒定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D错误。‎ ‎5.(2019·温州模拟)导致图中ab段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分别是(  )‎ A.不自主战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 C 解析 ab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原因可能是吹电风扇或处于寒冷环境,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不自主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