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第 1页 共 30页 ◎ 第 2页 共 30页 2018-2019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 题,每小题 1 分;21〜25 题,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绝对稳定 B.单细胞动物体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 C.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D.单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完成物质交换 2.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 D.内环境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 3.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兴奋在 b 上的传导速度和 c 处的传递速度相同 B.刺激 a,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的过程属于反射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方向是 e→d→c→b→a D.Ⅰ处产生的神经递质一定引起Ⅱ处兴奋 4. 人类的排尿现象是膀胱储存足够的尿液后由逼尿肌主动收缩造成的。正常成年人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能 控制憋尿和排尿,婴儿或某些大脑受伤的成年人可能出现尿床的现象。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婴儿的排尿行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无关 B.人类的憋尿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C.婴儿尿床和大脑受伤后成人尿床的原因类似 D.位于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属于高级神经中枢 5. 如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 TRH 和 TSH 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下 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中 TH 过量时会抑制 TRH 和 TSH 分泌 B.TSH 是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功能的关键激素 C.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 TSH 水平会降低 D.TRH 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 TSH 6. 甲为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的患者,乙为 SARS 病毒患者,将甲的血清注射到乙体内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毒素 C.抗原 D.抗体 7. 下列有关吞噬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 B.吞噬细胞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病原体 C.吞噬细胞膜表面有识别病原体的糖蛋白 D.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清除某种病原体 8. 下列行为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B.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C.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 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 9. 关于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实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第 3页 共 30页 ◎ 第 4页 共 30页 A.①②组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 B.①③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 C.②④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 D.①④组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下部不在尖端 1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的脱落 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休眠 C.乙烯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D.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 11. 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种内斗争激烈的种群更易呈现集群式分布 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12. 如图为某林区乔木、灌木、草本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曲线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随样方面积逐渐增大,样方中物种数量持续增加 B.若调查区域物种数量太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C.调查乔木的物种数应该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 3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13.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 B.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K 值的大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14. 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以后储存在脂肪、神经组织中而不容易排出体外。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含量越高 B.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渠道是丙→甲→乙→丁 D.DDT 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和浓缩 1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时逐级递减 B.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C.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 D.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常趋于稳态 B.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C.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完善 D.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实现稳态的基础 17.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8. 以下关于基因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连接酶能够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B.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 DNA 分子内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质粒一般具有复制原点、酶切位点和抗生素合成基因 第 5页 共 30页 ◎ 第 6页 共 30页 D.DNA 聚合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形成重组 DNA 19.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育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 B.生产生长快且肉质好的转基因鲤鱼 C.运用转基因技术修复人类的遗传基因 D.利用大肠杆菌细胞获得重组人干扰素 20. 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实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设计并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 B.可以根据功能的需要替代蛋白质中的某一个肽段或一个特定的结构区域 C.可以通过基因工程间接地改造蛋白质中特定的一个或几个氨基酸 D.可以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直接对蛋白质的氨基酸进行改造 21.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更加准确、持续时间短 C.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某些效应器是内分泌腺 D.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2. 研究小组探究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清水处理大部分扦插枝条不能正常生根 B.NAA 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C.生产上应选用 200 mg/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L NAA 会减少扦插枝条的生根数 23. 研究者以北美东部 25 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位置(食物网中食物链 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支持的营养级越多 D.湖泊面积越大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越大 24.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自然界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都要尽可能地流向人类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稳态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5. 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通过对 DNA 分子操作实现基因重组 B.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不同生物的 DNA 结构大致相同是重组 DNA 形成的保障 D.基因工程工具酶的发现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创造了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 70 分) 下丘脑某区中存在饥饿敏感神经元 P,能量缺乏时神经元 P 被激活,从而引起进食行为。科研人员敲除了野 生型小鼠神经元 P 中的 A 基因,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第 7页 共 30页 ◎ 第 8页 共 30页 (1)敲除野生型小鼠的 A 基因,使其不能________出 A 蛋白,无法执行相应的功能,从而制备出实验小鼠。 (2)将野生型小鼠及实验小鼠饲养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得到图 1 所示结果。由于实验小鼠的体重 ________野生型,推测 A 蛋白能够________。 (3)饥饿时,神经元 P 的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一种神经递质﹣﹣谷氨酸,该物质以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 触间隙,然后作用于________,使神经元 P 产生________。研究发现,饥饿处理后实验小鼠下丘脑中的谷氨 酸含量与野生型小鼠无显著差异,但进食量减少,推测 A 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________。 (4)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 2 所示。依据________,可初步判断上述推 测成立。 癌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科研人员尝试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 (1)正常情况下,在________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 B7 蛋白,B7 与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28 蛋白结合,使 T 细胞被活化,从而形成________细胞,结合并裂解靶细胞。B7 还能与 T 淋巴细胞表面 存在的另一种蛋白﹣﹣CTLA﹣4 结合,但会导致 T 细胞活化被抑制,失去杀伤作用。 (2)细胞癌变是由于________基因发生了突变。科研人员发现,癌细胞膜上出现了大量的 B7 蛋白,癌细胞 能因此逃脱 T 细胞的杀伤。为探究其机理,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科研人员制备接种癌细胞的模型小鼠,均分为三组。实验组分别注射抗 CD28 的抗体和抗 CTLA﹣4 的抗体, 对照组注射________,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②注射的两种抗体分别与相应抗原(CD28 和 CTLA﹣4)________,使它们失去结合 B7 的功能。 ③据图推测,癌细胞逃脱 T 细胞杀伤的原因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 B7 蛋白优先与________结合,作出判断的 依据是________。 (3)综上所述,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思路________。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ABA 和 IAA 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________作用。这些 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显著,体现了植物激素________的特点。 (2)科研人员测量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果实内 IAA 和 ABA 含量,结果如图 1 所示。 果实发育初期,发育着的________中合成 IAA,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大绿果到全红果的过程中, 两种激素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3)为了进一步研究 ABA 和 IAA 在草莓果实成熟中的相互作用,用大绿果期的草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①据图 2 分析,IAA 抑制果实成熟,理由是与对照组相比 IAA 处理组________。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 程中是________关系。 ②结合图 2 和图 3 推测,果实成熟后期,ABA 能够通过________,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③综上分析,草莓果实成熟是两种激素________的结果。 (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若草莓运输过程中利用激素进行保鲜,可选用的激素是________。 蚂蚁 M 和蚂蚁 P 均在金合欢树上筑巢,并从金合欢树上获取营养。 (1)限制金合欢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性动物、竞争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 生物与金合欢是________关系。 (2)某些病原微生物侵染金合欢树叶片,导致叶片损伤。为研究蚂蚁 M 和 P 的作用,科研人员去除被病原 微生物侵染的金合欢树上的蚂蚁 M 或蚂蚁 P,与去除前相比较,检测并统计损伤叶片所占的百分比及叶绿素 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第 9页 共 30页 ◎ 第 10页 共 30页 ①据图 1 可知,蚂蚁 M 能________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蚂蚁 P________(填“有”或“没有”) 这个作用。 ②据图 2 可知,去除蚂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是________。 ③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________作用作为一种防御策略。 (3)蚂蚁 M 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________。蚂蚁 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 ________的结果。 随着人口增长,某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生态学家对该湖泊水体的理化指标和各类浮游植物丰富度进行 了监测分析,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1)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 (2)单细胞藻类植物个体微小,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________下对浮游植物进行观察、鉴定和计数。 (3)据图分析,该湖泊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逐渐替换为________。该湖区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 (4)环境因子对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影响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________和________是蓝藻丰富度增加 的主要原因。 浮 游 植 物 丰 水 温 ( ℃ ) 总 氮 ( m g 总 磷 ( m g 氮 磷 比 富 度 / L ) / L ) 蓝 藻 + + + ﹣ + ﹣ ﹣ ﹣ 绿 藻 ﹣ + + + + 硅 藻 ﹣ + + + / 其 他 藻 类 / + / / 蓝 藻 占 比 + + + ﹣ ﹣ / ﹣ ﹣ ﹣ 注:“+”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表示无相关性。“+”、“﹣”多少表示程度。 (5)基于以上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请提出该湖水华治理的建设性措施:________。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蜂鸟的基因组文库,研究β﹣球蛋白基因的功能,流程如图 1 所示。 第 11页 共 30页 ◎ 第 12页 共 30页 (1)首先需要用同种________处理蜂鸟的 DNA 和质粒,并用 DNA 连接酶处理,得到________,再与经 ________处理得到的感受态大肠杆菌混合。将混合物接种到添加________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选 择颜色为________(填“白色”或“蓝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获得导入蜂鸟 DNA 片段的大肠杆菌。用上述方 法可以获得导入蜂鸟不同基因的大肠杆菌,构建出蜂鸟的________。 (2)科研人员可从获得的大肠杆菌中提取________,利用图 2 中的________引物组合进行 PCR,以进一步研 究蜂鸟β﹣球蛋白基因的功能。 (3)导入大肠杆菌的蜂鸟β﹣球蛋白基因并未表达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改变,Ⅱ型糖尿病患者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 另一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一般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原因包括胰岛素受体前缺 陷、受体障碍或缺陷以及受体后缺陷。受体前缺陷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产生结构异常的胰岛素,不 能和受体正常结合。受体障碍或缺陷有三种情况:①因遗传缺陷,患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受体有缺陷; ②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可阻断受体与胰岛素结合;③肥胖型糖尿病人,因脂肪增多,体内胰岛素 受体数目显著减少。受体后缺陷是由于遗传因素使靶细胞内酶系统异常,导致靶细胞内代谢异常。 早期人们通过胃转流手术(GBP)治疗过度肥胖病,如右图所示。医生意外发现进行 GBP 后多数Ⅱ型糖尿病 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减弱,血糖几乎恢复正常。研究发现,空肠壁上有一种内分泌细胞,在葡萄糖刺 激下分泌肠促胰素(GLP﹣1),GLP﹣1 能够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科研人员为进一步探究 GBP 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机理,设计如下实验。以四组大鼠作材料,用 25%葡萄糖灌胃 30 分钟后,测量大鼠血糖和血液中 GLP﹣1 含量。发现 GBP 处理的两组大鼠血液中 GLP﹣1 含量明显增加而 血糖明显降低。据此,科研人员认为 GLP﹣1 及其类似物可以作为Ⅱ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1)因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减少,导致血糖显著高于正常值,出现尿糖。 (2)文中提到的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包括遗传缺陷、________和________。 (3)请在下表空格处填写内容,补充完善科研人员的实验设计方案。 组 别 大 鼠 类 型 手 术 处 理 1 Ⅱ 型 糖 尿 病 模 型 鼠 _ _ _ _ _ _ _ _ 2 _ _ _ _ _ _ _ _ 假 手 术 3 _ _ _ _ _ _ _ _ G B P 4 正 常 大 鼠 _ _ _ _ _ _ _ _ (4)整理文中信息,补全 GBP 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 GBP→葡萄糖由前胃直接进入空肠→________→________血糖降低 (5)根据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内容,写出Ⅱ型糖尿病的防治措施:________。 第 13页 共 30页 ◎ 第 14页 共 3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 题,每小题 1 分;21〜25 题,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1. 【答案】 C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 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 A、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稳定,即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A 错误; B、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单细胞动物不具有内环境,B 错误; C、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C 正确; D、由以上 B 的分析,D 错误。 2. 【答案】 A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A、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 错误;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 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C 正确; D、内环境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D 正确。 3. 【答案】 C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 是效应器,b 是传出神经纤维,c 是神经中枢,d 是传入神 经,e 是感受器。I 表示突触前膜、Ⅱ表示突触后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 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A、兴奋在结构 c 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 b 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 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A 错误; B、刺激 a 引起效应器反应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B 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方向是 e→d→c→b→a,C 正确; D、Ⅰ处产生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有可能是抑制,D 错误。 4. 【答案】 A 【考点】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 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 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 不紊和精确。 【解答】 A、婴儿的排尿行为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有关,A 错误; B、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同时还受到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B 正确; C、婴儿尿床和大脑受伤后成人尿床的原因类似,C 正确; D、位于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属于高级神经中枢,D 正确。 5.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图示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 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解答】 第 15页 共 30页 ◎ 第 16页 共 30页 A、血液中的 TH 过量分抑制下丘脑分泌 TRH 和抑制垂体分泌 TSH,A 正确; B、TSH 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 正确; C、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反馈作用减弱,TSH 增多,C 错误; D、TRH 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 TSH,D 正确。 6.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SARS 病毒侵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将抗原消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含有相应的抗体,注射到 另一 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抗体能够和 SARS 病毒结合。 【解答】 A、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中不再含有 SARS 病毒,A 错误; B、毒素就是相当于抗原,B 错误; C、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中不再含有 SARS 病毒抗原,C 错误; D、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中含有针对 SARS 病毒的抗体,起到治疗的作用,D 正确。 7.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 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 A、吞噬细胞与其它血细胞一样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A 正确; B、吞噬细胞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病原体,B 正确; C、吞噬细胞能识别病原体,因此其细胞膜表面有识别病原体的糖蛋白,C 正确; D、吞噬细胞识别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D 错误。 8. 【答案】 C 【考点】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 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 A、根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可知,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传染艾滋病,A 错误; B、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B 错误; C、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因此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会传染艾滋病,C 正确; 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不会传染艾滋病,D 错误。 9.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在单侧光照射下,顶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较快,苗向光弯曲生 长;②去顶的苗,不产生生长素,苗不生长;③顶上加不透明的帽,顶端的生长素不发生横向运输,苗直 立生长;④用不透明的帽将基部遮住,顶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较快,苗向光弯曲 生长。 【解答】 A、①与②的自变量是有无尖端,因变量是:是否弯向光源生长,其结果证明幼苗向光弯曲与苗尖端有关, A 错误; B、①苗向光弯曲生长;③顶上加不透明的帽,苗直立生长;①与③的结果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 端,B 正确; C、②去顶的苗,不产生生长素,苗不生长,④用不透明的帽将基部遮住,苗向光弯曲生长,自变量有两个, 不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C 错误; D、①在单侧光照射下,苗向光弯曲生长,④用不透明的帽将基部遮住,苗向光弯曲生长,自变量是否有不 透光的帽遮住幼苗的基部,因变量相同,不能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下部不在尖端,D 错误。 10. 【答案】 A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 称 合 成 部 位 存 在 较 多 功 能 第 17页 共 30页 ◎ 第 18页 共 30页 的 部 位 生 长 素 幼 嫩 的 芽 、 叶 、 发 育 中 的 种 子 集 中 在 生 长 旺 盛 的 部 位 既 能 促 进 生 长 , 也 能 抑 制 生 长 ; 既 能 促 进 发 芽 , 也 能 抑 制 发 芽 ; 既 能 防 止 落 花 落 果 , 也 能 疏 花 蔬 果 赤 霉 素 未 成 熟 的 种 子 、 幼 根 和 幼 芽 普 遍 存 在 于 植 物 体 内 ① 促 进 细 胞 伸 长 , 从 而 引 起 植 株 增 高 ② 促 进 种 子 萌 发 和 果 实 发 育 细 胞 分 裂 素 主 要 是 根 尖 细 胞 分 裂 的 部 位 促 进 细 胞 分 裂 脱 落 酸 根 冠 、 萎 蔫 的 叶 片 将 要 脱 落 的 器 官 和 组 织 ① 抑 制 细 胞 分 裂 ② 促 进 叶 第 19页 共 30页 ◎ 第 20页 共 30页 中 和 果 实 的 衰 老 和 脱 落 乙 烯 植 物 的 各 个 部 位 成 熟 的 果 实 中 较 多 促 进 果 实 成 熟 【解答】 A、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 正确; B、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 错误; C、乙烯可用于果实催熟,C 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 错误。 11. 【答案】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解答】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 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B 正确; C、种内斗争激烈的种群更易呈现均匀分布,C 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D 正确。 12. 【答案】 C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 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 5 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 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2、曲线分析: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草本植物最早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而乔木最晚达到最大值,并且草本 植物物种数目最多。 【解答】 A、由曲线可知,随样方面积逐渐增大,样方中全部物种数量持续增加,A 正确; B、若调查区域物种数量太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 C、调查乔木的物种数应该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 4,C 错误;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某些活动范围较小的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D 正确。 13. 【答案】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在 a~K 2 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种群数量为K 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 2 ~K 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 小;种群数量为 K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 值)。 【解答】 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 正确; B、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先升高后降低,在K 2 时达到最大,B 错误; C、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C 正确; D、K 值的大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 正确。 14.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 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 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 【解答】 第 21页 共 30页 ◎ 第 22页 共 30页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含量越高,A 正确; B、乙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可能少于输入乙营养级的能量,B 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丁→乙→甲→丙,C 错误; D、DDT 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和浓缩,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含量越高,D 正确。 15.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 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 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 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解答】 A、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 正确; B、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遗体,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B 正确; C、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了太阳能,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C 正确; D、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用于细胞呼吸,只有少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D 错误。 16.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 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A 正确; B、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则生态系统必需依赖于外界能力输入,B 错误; C、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由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 度有关,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完善,C 正确; D、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实现稳态的基础,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的稳定性 越弱,D 正确。 17. 【答案】 C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等.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 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 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导致多种生物物种的出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A 错误; B、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 定时间和空间中,所有的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统一整体。因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错误; C、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C 正确;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D 错误。 18. 【答案】 B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 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和 DNA 聚合酶的区别: ①DNA 连接酶是在两个 DNA 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 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 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 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 DNA 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 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 DNA 聚合酶需要模板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 A、DNA 连接酶能够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A 错误; B、限制酶具有特异性,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进行切割 DNA 分子,B 正确; C、质粒一般具有复制原点、酶切位点和抗生素抗性基因,C 错误; D、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形成重组 DNA,D 错误。 19. 【答案】 C 【考点】 基因工程的应用 【解析】 1、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 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 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3、医药卫生方面的成果:主要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干扰素等。 第 23页 共 30页 ◎ 第 24页 共 30页 4、环境保护方面:环境监测和对污染环境的净化。 【解答】 A、培育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A 正确; B、生产生长快且肉质好的转基因鲤鱼,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B 正确; C、人类的遗传基因不能利用转基因技术修复,C 错误; D、利用大肠杆菌细胞获得重组人干扰素,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D 正确。 20. 【答案】 D 【考点】 蛋白质工程 【解析】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 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解答】 A、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设计并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A 正确; B、可以根据功能的需要替代蛋白质中的某一个肽段或一个特定的结构区域,B 正确; C、可以通过基因工程间接地改造蛋白质中特定的一个或几个氨基酸,C 正确; D、蛋白质工程通过改造基因来完成对蛋白质的改造,D 错误。 21. 【答案】 B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 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 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 器五部分构成,A 正确; B、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加准确、持续时间短,B 错误; C、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某些效应器是内分泌腺,C 正确; D、甲状腺激素可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所以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可造成智力低下出现呆小症,D 正确。 22. 【答案】 D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 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解答】 A、NAA 浓度为 0 时即清水组处理,图中生根率为 30%,A 正确; B、图中 NAA 对扦插枝条生根率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具有两重性,B 正确; C、图中 200 mg/L NAA 处理插条生根率与平均生根数均较高,是最适的浓度,故生产上应选用 200 mg/L NAA 处理插条,C 正确; D、据图中曲线可知,400mg/L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 错误。 23.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分析题图:小型湖泊、中型湖泊具有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而小型湖泊、中型湖泊最大营养级位置较小,也 就是湖泊面积越小食物链越短;而大型湖泊单位体积生产力较低,最大营养级位置较大,也就是说湖泊面积 越大食物链越长。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并非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A 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越大, 食物链越长,B 错误; C、从图上来看,小型湖泊、中型湖泊具有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但是小型湖泊、中型湖泊食物链较短,营 养级别较少,C 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 泊体积,故湖泊面积越大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越大,D 正确。 24.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 第 25页 共 30页 ◎ 第 26页 共 30页 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 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 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解答】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正确; B、能量不能反复利用,B 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 正确;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 正确。 25. 【答案】 D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1、基因工程是指在生物体外,通过对 DNA 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目的性 强)和重新组合(基因重组),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 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因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 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 A、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 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A 正确; B、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某生物的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生物并表达出相 同的蛋白质,B 正确; C、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都是双螺旋结构,是重组 DNA 形成的保障,C 正确; D、基因工程工具酶和运载体的发现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创造了条件,D 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70 分) 【答案】 表达 小于,促进小鼠饥饿 胞吐,神经元 P 相应受体,兴奋,受体 正常小鼠进行正常处理和饥饿处理动作电位频率相差较大,而实验小鼠进行正常处理和饥饿处理动作电位频 率相差不大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静息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存在于 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运输方式属于 胞吐。 【解答】 敲除野生型小鼠的 A 基因,使其不能表达出 A 蛋白,无法执行相应的功能,从而制备出实验小鼠。 将野生型小鼠及实验小鼠饲养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得到图 1 所示结果。由于实验小鼠的体重小于野生型, 推测 A 蛋白能够促进小鼠饥饿。 饥饿时,神经元 P 的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一种神经递质﹣﹣谷氨酸,该物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 后作用于神经元 P 相应受体,使神经元 P 产生兴奋。研究发现,饥饿处理后实验小鼠下丘脑中的谷氨酸含量 与野生型小鼠无显著差异,但进食量减少,推测 A 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受体。 由图 2 结果可以看出,正常小鼠进行正常处理和饥饿处理动作电位频率相差较大,而实验小鼠进行正常处理 和饥饿处理动作电位频率相差不大,可初步判断上述推测成立。 【答案】 细胞,效应 T 原癌基因和抑癌,生理盐水,特异性结合,CTLA﹣4,加入该抗体后,肿瘤面积显著减小 使人体内大量表达合成抗 CTLA﹣4 的抗体,促进效应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 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 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 疫功能。(3)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 B7 蛋白,B7 与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28 蛋白结合,使 T 细胞 被活化,从而形成效应 T 细胞,结合并裂解靶细胞。 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为研究 B7 蛋白的作用机理,进行实验。 ①科研人员制备接种癌细胞的模型小鼠,均分为三组。实验组分别注射抗 CD28 的抗体和抗 CTLA﹣4 的抗体,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②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它们失去结合 B7 的功能。 ③据图推测,癌细胞逃脱 T 细胞杀伤的原因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 B7 蛋白优先与 CTLA﹣4 结合,作出判断的 依据是加入该抗体后,肿瘤面积显著减小。 综上所述,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思路是使人体内大量表达合成抗 CTLA﹣4 的抗体,促进效应 T 细胞对肿瘤细 胞的杀伤能力。 【答案】 信息,调节,微量高效 种子,呈负相关 绿果较多,拮抗,抑制 IAA 产生,共同调节 IAA 【考点】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解析】 第 27页 共 30页 ◎ 第 28页 共 30页 题图分析:图 1 表示 ABA 和 IAA 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其中 ABA 逐渐增多,IAA 先增多然后逐渐减 少;图 2 表示 ABA 和 IAA 处理果实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情况;图 3 表示 ABA 处理会抑制 IAA 的产生。据此信息 作答。 【解答】 ABA 和 IAA 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些激素含量很少 但作用显著,体现了植物激素微量高效的特点。 由曲线可知,果实发育初期,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 IAA,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大绿果到全红果的 过程中,两种激素发生的变化是呈负相关,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①据图 2 分析,IAA 抑制果实成熟,理由是与对照组相比 IAA 处理组绿果较多。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 程中是拮抗关系。 ②结合图 2 和图 3 推测,果实成熟后期,ABA 能够通过抑制 IAA 产生,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③综上分析,草莓果实成熟是两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若草莓运输过程中利用激素进行保鲜,可选用的激素是 IAA。 【答案】 共生,寄生 抵御,没有,去除蚂 M 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而去除蚂蚁 P 不会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 含量的变化,光合 共生,进化 【考点】 种间关系 【解析】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解答】 由题意分析可知,限制金合欢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共生性动物、竞争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 病原微生物与金合欢是寄生关系。 ①由图 1 可以看出,去除蚂蚁 M 病原微生物导致叶片损伤增大,说明蚂蚁 M 能抵御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 叶片的损伤;而去除蚂蚁 P 病原微生物导致叶片损伤不变,说明 蚂蚁 P 没有这个作用。 ②据图 2 可知,去除蚂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是去除蚂 M 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 量下降,而去除蚂蚁 P 不会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③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因此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光合作用作为 一种防御策略。 蚂蚁 M 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共生。蚂蚁 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答案】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显微镜 蓝藻,次生演替 水温,总磷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污水处理后排放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据图分析,题图横坐标表示时间(年),纵坐标表示生物占浮游植物的百分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藻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在 5﹣7 年后蓝藻成为优势类群。 【解答】 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固定太阳能,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单细胞藻类植物个体微小,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浮游植物进行观察、鉴定和计数。 据图分析,该湖泊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逐渐替换为蓝藻。该湖区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据表分析,水温和总磷含量与蓝藻成正相关,因此可知,水温和总磷是蓝藻丰富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湖水华治理的建设性措施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水体中 P 的含量等。 【答案】 限制酶,重组质粒,Ca 2+,氨苄青霉素和 X﹣gal,白色,基因文库 DNA,B 和 D 大肠杆菌无法正常完成蜂鸟基因表达的肽链的加工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 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 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 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 ﹣﹣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 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 将蜂鸟的β﹣球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前,需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先用同种限制酶处理蜂鸟的 DNA 和质 粒,并用 DNA 连接酶酶进一步处理以得到重组质粒;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即用 Ca 2+处理微生物细胞,使其处于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 DNA 分子的感受态。质粒中有 amp Ⅱ和 lacZ 两种标 记基因,前者让受体细胞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能力,后者表达的半乳糖苷酶会使一种被称为 X﹣gal 的物质呈 现蓝色。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amp Ⅱ基因完好,而 lacZ 基因被破坏,因此使用添加了氨苄青霉素和 X ﹣gal 的培养基培养经上述处理的大肠杆菌,选择白色的菌落克隆培养,就获得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该生物部分基因。所以,用上述方法可以获得 导入蜂鸟各种基因的诸多大肠杆菌的克隆,形成蜂鸟的基因文库。 提取已经确认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的 DNA,用图 2 中的 B 和 D 两种引物完成 PCR 扩增(子链延伸的方向 第 29页 共 30页 ◎ 第 30页 共 30页 是 5′→3′),能说明重组质粒中整合的外源 DNA 片段包含了蜂鸟β﹣球蛋白基因。 导入大肠杆菌的蜂鸟基因可能无法表达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原因是大肠杆菌无法正常完成蜂鸟基因表达的肽 链的加工(或蜂鸟基因中包含了非编码序列)。 【答案】 摄取、利用和储存 免疫异常,代谢异常 GBP,Ⅱ型糖尿病模型鼠,正常大鼠,假手术 空肠壁分泌细胞分泌 GLP﹣1,胰岛素分泌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积极锻炼、控制饮食、防止肥胖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 糖物质,最终使血糖浓度降低。根据题意,肥胖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目显著减少,在进行 GBP 后多 数Ⅱ型糖尿病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原因是空肠壁上的内分泌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分泌肠促胰素(GLP﹣ 1),GLP﹣1 增加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则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少,导致血糖显著高于正常值,出现尿糖。 文中提到的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包括遗传缺陷、免疫异常和代谢异常。 根据题意,GLP﹣1 能够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为进一步探究 GBP 减轻胰岛 素抵抗的机理,设计以四组大鼠作材料,用 25%葡萄糖灌胃 30 分钟后,测量大鼠血糖和血液中 GLP﹣1 含量, 设计如下: 组 别 大 鼠 类 型 手 术 处 理 1 Ⅱ 型 糖 尿 病 模 型 鼠 G B P 2 Ⅱ 型 糖 尿 病 模 型 假 手 术 鼠 3 正 常 大 鼠 G B P 4 正 常 大 鼠 假 手 术 根据题干信息,“医生意外发现进行 GBP 后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减弱,血糖几乎恢复 正常。研究发现,空肠壁上有一种内分泌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分泌肠促胰素(GLP﹣1),GLP﹣1 能够增加 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可知 GBP 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如下:GBP→葡萄 糖由前胃直接进入空肠→空肠壁分泌细胞分泌 GLP﹣1→胰岛素分泌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血 糖浓度降低。 根据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内容,Ⅱ型糖尿病的防治措施有:积极锻炼、控制饮食、防止肥胖,开发长效 GLP ﹣1 类似物进行治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