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59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59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考向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 技法提炼 ‎“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来源:学#科#网Z#X#X#K]‎ ‎2.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考向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种群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学*科网 解题必备 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 ‎(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4.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考向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来源:学&科&网Z&X&X&K]‎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参考答案】B 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 易错警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答案】D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3.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学科*网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4.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来源:]‎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7.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 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 “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8.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9.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0.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假如某时期有一批田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批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虚线表示具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________(填“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2)图中实线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_______点(填“B”“C”“D”或“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4)若在图中E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E点之后描绘田鼠的数量变化曲线。‎ ‎11.(2017·新课标Ⅰ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12.(2017·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13.(2017·新课标Ⅱ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1.【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不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B项错误;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草场受到破坏,导致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项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2.【答案】B 项正确。学¥科网 ‎3.【答案】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 ℃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4.【答案】B ‎【解析】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困难最大,A项错误;t3~t5‎ 期间,甲种群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乙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B项正确;t1~t2期间,甲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t5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a~b段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C正确;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9.【答案】B ‎【解析】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10.【答案】(1)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增长率 ‎(2)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 ‎(3)B ‎ ‎(4)如图 图中E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则田鼠数量会下降。‎ ‎11.【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 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13.【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