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进行肌肉注射药物时,药液进入人体后作用于靶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液→组织液→淋巴→组织液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2.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B. 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 - 28 -‎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 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消化酶以及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等。 3.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该“媒介”指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正确;‎ B、该“媒介”指内环境,但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B。‎ ‎3. 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纤维 B. 该神经元有多个突触 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只有神经元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8 -‎ 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 ‎【详解】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 B、该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B错误; 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还有胶质细胞,C错误;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出口成章”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 C. “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D. “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出口成章”涉及到的语言区是S区,而S区位于大脑皮层上,A正确; B、“气喘吁吁”与呼吸中枢有关,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C正确; D、“过目成诵”属于学习及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5. 下面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8 -‎ A.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共同构成 B. 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C. 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D. 完整的反射弧一般需要 2 个神经元参与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感受器、突触、效应器。‎ ‎【详解】A、看图可知:神经元由细胞体、短的树突、长的轴突共同构成,A错误;‎ B、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B错误;‎ C、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C正确;‎ D、完整的反射弧必须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最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 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不存在酶 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 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 28 -‎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可以在细胞内和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错误;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C正确;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7. 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通常会急剧上升,此时会引起降压反射。关于该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 心排血量增大,外周阻力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降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详解】A、当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通常会急剧上升,导致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升高,A错误;‎ B、压力感受器当受到收缩压上升的刺激后,传入频率上升,通过中枢神经后,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B正确;‎ C、降压反射的中枢在延髓,C错误;‎ D、降压反射会使心排血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下降,D错误。‎ 故选B。‎ ‎【点睛】降压反射的过程是一个负反馈调节的过程,通过降压反射可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8. 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 28 -‎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 不属于醛固酮分泌异常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是( )‎ A. K+在体内贮存,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B. Na+在体内储存,造成水肿 C. 腹泻丢掉大量的 Na+,血压下降 D. 肾小管排出 K+过量,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简单地说就是“保钠排钾”,进行钠离子及水分的再吸收。‎ ‎【详解】A、醛固酮分泌过少,K+会在体内贮存,心肌自动节律异常,A错误;‎ B、醛固酮分泌过多,Na+在体内储存,造成水肿,B错误;‎ C、腹泻丢失Na+,不属于醛固酮的作用范围,C正确;‎ D、醛固酮分泌过多,肾小管排出 K+过量,心肌自动节律异常,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并理解醛固酮的作用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说法错误的是 A. 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 B. 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 - 28 -‎ C. 患糖尿病小鼠既可以作为实验组又可以作为对照组 D. 对照组除毎天饲喂等量的食物,也要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自变量是是否含有桑叶提取液,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应该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一组小鼠正常,另外两组制成患糖尿病的小鼠,A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B正确;‎ C、患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为实验组,同时其前后可以自身对照,即其也可以作为对照组,C正确;‎ D、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照射桑叶提取液,则对照组应该照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的溶剂,D错误。‎ 故选D ‎【点睛】‎ ‎11. 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mmol·L-1),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47‎ A. ③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和吞噬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都有②‎ C. ③中有的蛋白质可与氧气结合 - 28 -‎ D. 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详解】A、根据K+主要分布在③中,可判断③是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和淋巴,吞噬细胞是血细胞的一种,正常情况下所处的内环境是主要是①血浆,B错误;‎ C、③是细胞内液,其中的血红蛋白可与氧气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C正确;‎ D、气体交换来氧气先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给组织细胞,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①血浆,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 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呼吸酶、CO 、Na+‎ C. 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 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详解】A、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 B、呼吸酶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 C、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的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中不存在,C 错误;‎ - 28 -‎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 故选A。‎ ‎13. 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与作为神经递质比,下列哪项是其作为动物激素所特有的 A. 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 B. 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 C. 随血液运输到全身 D. 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答案】C ‎【解析】‎ 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均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而动物激素不行,B错误。动物激素需要依靠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动物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而神经递质需要依靠组织液,才能作用与靶细胞,C正确。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D错误。‎ ‎14.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详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 - 28 -‎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在特定条件下人体发生的生理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 刚吃过饭1个小时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 C. 科研人员进入冷库时:整个机体散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长期摄入蛋白质不足:组织液渗透压显著升高→组织液的量显著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马拉松比赛会使人失水较多;刚吃饭1小时,血糖含量会升高;科研人员进入冷库,与人体温差变大,散热变多;长期摄入蛋白质对血浆渗透压影响较大。‎ ‎【详解】A、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失水较多,机体需保水,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 B、刚吃过饭1个小时内,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维持正常,B错误;‎ C、科研人员进入冷库时,寒冷刺激下,整个机体散热量增加,为了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正确;‎ D、长期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组织液的量显著增多,D错误。‎ 故选C。‎ ‎16.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 28 -‎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7. 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 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 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 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 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从图中曲线图可读出,60分钟前,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60~80分钟时,体温上升,80~100‎ - 28 -‎ 分钟时,体温降低到正常值。四个选项中可能导致体温上升的事件有发热、提高环境温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下降的事件有出汗增加。‎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b段体温下降,de段体温上升,而非自主颤栗和发热都会使体温升高,A错误; B、骨骼肌收缩会使体温上升,与曲线ab段变化不一致,B错误; C、ab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增加了散热,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剧烈运动导致,C正确;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都会使体温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ab段体温下降的原因和de端体温升高的原因,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 ‎18. 精氨酸加压素主要是水平衡调节激素,可在运动中维持水分平衡,保持血浆容量的稳定。运动中精氨酸加压素分泌主要受到血浆渗透压等的影响,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兴奋,引起该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会影响该激素的分泌 B. 分泌该激素调节水平衡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该激素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 该激素的含量一般较少但作用效果很显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精氨酸加压素可以调节水平衡,可在运动中维持水分平衡。运动中精氨酸加压素分泌主要受到血浆渗透压等的影响,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兴奋,引起该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详解】A、由题目可知,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会影响该激素的分泌,A正确;‎ B、由题目可知,分泌该激素调节水平衡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C错误;‎ D、激素在体内含量较少,但作用效果很显著,D正确。‎ 故选C。‎ ‎19.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错误的是 - 28 -‎ A. 可缓解雌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 B. 能与人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 C. 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 D. 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A正确;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因此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由于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能够通过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 ‎20.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 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缓冲物质→pH 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不是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炎热环境下,为减低稳定维持体温稳定,加大血流量,所以是毛细血管扩张,B错误;‎ C、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C错误;‎ D、剧烈运动导致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体液中含有缓冲对物质从而使pH稳定,D正确。‎ 故选D。‎ ‎21. ‎ - 28 -‎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图丙中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 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 图丙的b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中A、B为两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图乙为突触的放大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图丙为神经递质的产生与释放,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受体。‎ ‎【详解】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图丙中a是神经递质,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 C、丙图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C正确;‎ D、a表示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丙图的b如果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22. 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B.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C.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 28 -‎ D.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 ‎【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 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 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 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 ‎23. 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分析,长跑过程中由于未正确分配体力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腰腿酸痛。外界加油声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提高机体有氧呼吸的能力,获得较多能量。‎ ‎【详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速度快,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说明调节所用时间短, 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不能是激素调节,而应该是神经调节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促进有氧呼吸,获得较多能量,A正确;激素调节速度慢, 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调节而不是激素调节,B,C,D错误;故选A。‎ - 28 -‎ ‎【点睛】神经调节快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缓慢而弥漫,持续。 加油声使运动员加速冲刺,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完成冲刺活动,听到震耳的的加油声”听是一个通过神经完成的反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可分离来看,他们是配合的关系,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强迫肾上腺素分泌,从而提高运动时间。‎ ‎24. 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食用草乌进补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其可以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中毒。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乌头碱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 B. 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胞外Na+大量内流 C. 食用草乌虽有中毒风险,但其仍有直接价值 D. 阻遏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中毒的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使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B、乌头碱可以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所以胞外Na+大量内流,会导致神经元处于动作电位,但不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A错误、B正确;‎ C、虽然食用草乌有中毒风险,但草乌仍然有直接价值,如药用价值,C正确;‎ D、若药物能够阻遏Na+通道开放,能对抗神经的兴奋,解除平滑肌的过度紧张,抑制腺体的分泌,则中毒症状可以缓解,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 ‎25. 下列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加的是( )‎ A. 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B. 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 C. 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 D. 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答案】ABCD - 28 -‎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花粉过敏,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A正确;‎ B、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B正确;‎ C、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C正确;‎ D、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BCD。‎ ‎26. 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 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答案】CD ‎【解析】‎ ‎【分析】‎ - 28 -‎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也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A正确;‎ 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是不懂其含义,C错误;‎ D、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D错误。‎ 故选CD。‎ ‎27. 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若利用药物彻底阻断K+通道,这会影响静息作电位的形成或恢复有关。‎ ‎【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 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 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 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 28 -‎ ‎【点睛】关键: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即可分析。‎ ‎28. 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c 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钠离子较膜外多 B. 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D. 局部电流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膜内钠离子仍然少于膜外,A错误;‎ B、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D错误。‎ 故选BC。‎ ‎29.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 28 -‎ B.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 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0.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B. 刺激支配肌肉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一般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详解】A、严重腹泻后,机体不仅丢失了水分还丢失了无机盐,需要补充淡盐水才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错误;‎ - 28 -‎ B、支配肌肉的神经为传出神经,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 C、垂体功能受损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减弱,产热减少,抗寒能力减弱,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表现为兴奋状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若表现为抑制状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31. 如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该激素是由图中的_____细胞分泌的。某学生不吃早餐,2 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主要原因是_____。‎ ‎(2)1889 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狗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糖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胰腺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激素①能____,激素②能_________;激素②能作用于几乎全身组织而激素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 ‎(4)糖尿病病人症状表现为_________。糖尿病分为 1 型和 2 型,1 型糖尿病是否可以口服胰岛素治疗_____(是/否)。‎ ‎【答案】 (1). 分泌增加 (2). 胰岛 B (3). 血糖浓度降低,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 - 28 -‎ ‎(4). 糖尿病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腺泡无关 (5). 促进肝糖原分解,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促进糖原合成 (7).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8). 饮食增加、排尿增多、饮水增多、体重较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9). 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激素②是胰岛素.胰腺分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分泌部主要分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进入肠道.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加快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加快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详解】(1)饭后半小时,血糖含量升高,图中的激素②胰岛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不进早餐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血糖浓度降低,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2)图中看出,胰脏包括胰岛和腺泡两部分,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而结扎动物腺泡组织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腺泡无关。‎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胰岛素能促进糖原合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而胰高血糖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的特点。‎ ‎(4)糖尿病病人症状表现为饮食增加、排尿增多、饮水增多、体重较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故1 型糖尿病不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点睛】此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要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从图形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基础性较强,难度较小。‎ ‎32.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 - 28 -‎ ‎(填序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_______________。‎ ‎(2)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_____(填“受到”或“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对刺激_____(填“有”或“无”)感觉。 ‎ ‎(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S)中。给 e 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 S 中的 Na+浓度,b 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若给 b 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 ‎(4)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中 e 点与 d 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 b 处刺激,预计 d 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 ‎(5)如下图 1 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 2、图 3 分别为图 1 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 1 中的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____组成的。图 2 中的结构 f 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6)据图 3 分析,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7)某同学曾到医院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 ‎【答案】 (1). ① (2). 正电位→负电位 (3). 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4). 未受到 (5). 有 (6). 不会 (7). 不变 (8). 减小 (9). 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10).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11). 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 - 28 -‎ ‎(12). 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13). 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其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图中反射弧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共由3个神经元组成;‎ ‎2.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 ‎ ‎(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和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是神经中枢;‎ ‎3.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1)反射弧中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相连,传入神经上具有神经节,因此①为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的部位会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依据题意,病毒感染了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和脊髓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能传至神经中枢,进而传向大脑皮层,因此患者对刺激会有感觉。‎ ‎(3)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静息电位有钾离子外流来维持,所以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少,动作电位会减小。‎ - 28 -‎ ‎(4)将抑制神经递质分解的药物放在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释放的神经递就不会被分解,可持续起作用,因此预计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5)如图,缩手发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图2中的结构f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它在兴奋的传递中的作用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7)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虽在脊髓,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点睛】此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机理,以及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图示各个结构代表的成分和部位,其次,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已学知识,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深化。‎ ‎33.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其中排尿反射受脊髓和大脑皮层共同控制。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导致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 激素减少,这种激素的化学本质_____,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____,导致尿量增多。‎ ‎(2)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______(填图中字母)传入低级神经中枢,并进一步传至_____产生“尿意”,尿意产生后随着自身调节,尿意会越来越强烈,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调节,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调控进而控制排尿叫做_____调节。‎ ‎(3)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降 (2). 抗利尿激素 (3). 蛋白质(多肽) (4). 减弱 (5). a ‎ - 28 -‎ ‎(6). 大脑皮层 (7). 反馈(正反馈) (8). 分级 (9). 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1)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最终导致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2)据图分析,a为传入神经,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入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并进一步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根据题意分析,条件允许时,在神经调节下,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膀胱,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内的感受器,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正反馈)调节。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调控进而控制排尿叫做分级调节。‎ ‎(3)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婴儿经常尿床。‎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水盐调节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能够细致的掌握。‎ ‎34.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题:‎ - 28 -‎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 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大脑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体液运输 (3).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 38.5℃/上升) (4).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5). 等于 (6). 下丘脑 (7).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8). 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 - 28 -‎ 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