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生物(理科)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杂合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纯合二倍体 D. 不育的三倍体无子西瓜形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A. 育种过程中存在选择,故杂交育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A错; B.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 杂合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单倍体,C错; D.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育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形成是染色体变异,所以是可遗传变异,D错误。 2. 农业生产上常常需要进行作物育种,以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下列有关作物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作物育种中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B. 只有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采用克隆的方法培育作物品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D.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作物品种都是经花药培养而来的 【答案】C 【解析】作物育种中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基因工程育种能依据人们的意愿进行,也能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克隆进行的是无性生殖,因而采用克隆的方法培育作物品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C正确;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作物品种可以是经花药培养而来,也可以是种子发育而成,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三倍体西瓜,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要理清四种育种方法的区别: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 25 -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3.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两个黏性末端的碱基连接起来 B.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即发生基因突变 C.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外 D. 常使用的运载体有大肠杆菌、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DNA连接酶能够连接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即将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起来,A项错误;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属于基因重组,B项错误;目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重组,重组好之后导入受体细胞中,C项正确;常使用的载体有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等,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定时期内某种群中没有新基因产生,可认为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B. 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 D.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生物是否发生进化不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的基因,而是看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改变,A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C错误;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正确。 5.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 25 - A. 12% B. 9% C. 6% D. 4.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设色盲基因是Xb,则XbXb=5人,XBXb=15人,XBXB=180人,XbY=11人,XBY=189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10+15+11)÷600×100%=6%。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6. 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的是 A. 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越来越高 C.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提高纯合矮秆抗病小麦的比例 D. 通过辐射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答案】B 【解析】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浅色桦尺蠖被环境选择被淘汰,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是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进化,B正确;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青霉菌的培育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名师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B.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吸水 C.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仅仅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构成 D. 葡萄糖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 25 - 【解析】淋巴细胞位于血浆和淋巴中,故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A正确;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失水,B错误;人体内环境的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C错误;葡萄糖在细胞内中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8.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③中的物质必须通过跨膜运输的方式才能进入② 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 ③中O2浓度比④中的高 【答案】D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③中的物质可通过淋巴回流到②血浆中,B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错误;④是细胞内液,氧气从③通过自由扩散进入④,因此③中O2浓度比④中的高,D正确。 9.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激素 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 25 -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④⑤⑦ C. ①②③⑦⑧ D. 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A 【解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激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解题关键要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血红蛋白、激素、抗体等信号分子 B. 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 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 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等信号分子,而血红蛋白是位于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在内环境中不含有,A错误;在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内环境中含有H2CO3与NaHCO3、NaH2PO4与Na2HPO4等缓冲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的相对稳定,D错误。 【点睛】解答A选项,能利用“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25 - A.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 B.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的量相等 D.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答案】B 【解析】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当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多于进入淋巴的量,C错误;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D错误。 1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长期饮用弱碱水会大幅改善内环境的pH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C. 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D. 运动时汗腺分泌汗液,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答案】D 【解析】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因此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A错误;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B错误;小肠壁的肌细胞必须通过组织液从内环境吸收葡萄糖,不能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C错误;运动时汗腺分泌汗液,提高散热,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D正确。 13.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 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感受器 C. 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 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中,一部分突触后神经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所以也可能合成神经递质,A项错误;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效应器,B项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项正确;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D项错误。 【点睛】 - 25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立刻被灭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4. 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 B.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 C. 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立即灭活 【答案】B 【解析】痒觉和痛觉均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B项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受体细胞),C项错误;酶是催化剂,不是信息分子,而且酶发挥完作用后也不会被灭活,D项错误。 15. 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结构含有3个突触 B. 如果A受到刺激、C兴奋,则B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 C. 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融小泡与突触后膜融合 D. 分别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均偏转2次 【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结构是突触,表示的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部位,图中含有2个突触,A错误;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果A受到刺激、C兴奋,则B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B正确;突融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刺激快于突触中传导,所以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刺激c发生1次偏转,D错误。 16. 下列实例分析正确的是 - 25 - A.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推断此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言语区的S区 B. 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调节 【答案】A 【解析】此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说明V区和H区没有问题,但却不会说话,说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A正确;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B错误;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首先要用到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C错误;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D错误。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17.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B.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 C. 激素都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 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答案】B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胰岛素),有的是小分子有机物(如性激素),B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项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因此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D项正确。 18. - 25 - 如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腺合成和分泌a、b激素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属于体液调节 B. 当血糖降低时,b激素只运输到肝脏促进糖原分解 C. 当血糖升高时,a激素可通过④⑤过程促进糖原的合成 D. a、b激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 【答案】B 【解析】由图中可知,激素a使得血糖浓度下降,表示胰岛素;激素b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表示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的调节为体液调节,A正确;当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主要运输到肝脏促进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浓度,B错误;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可通过④⑤过程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以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使激素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19. 如图表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相应器官,箭头表示分泌的激素所作用的对象。则 A. 丙代表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能产生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是丙 C. 甲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乙和丙 D. 若给人注射乙分泌的激素,则人的耗氧量将增加 【答案】D - 25 - ................................. 【点睛】本题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的名称,并与水盐平衡建立联系。 20. 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向A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A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B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C组生理盐水;由于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对甲状腺中的碘利用会很少。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将加大利用甲状腺中的碘。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 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 25 - 点评:理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识记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 21. 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 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 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 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解析】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22. 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升高 C. 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 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 - 25 -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用于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的调节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测量15分钟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分平衡的调节中枢 B. 实验中的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 A组实验小鼠的下丘脑产生渴觉导致饮水增加 D. 光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口渴程度无关 【答案】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X神经元对水平衡具有调节作用,而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调节中枢,故A正确。实验中的A组进行了48小时限水处理,细胞渗透压会升高,所以比B组释放抗利尿激素多,故B正确。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故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无论是否限水只要用光处理激活X神经元时饮水量都增加,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水盐平衡调节模型 - 25 - 24.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正确;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正确;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C正确;寒冷时,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加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D错误。 【点睛】以冬泳过程中的体温调节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解题时,抓住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则低温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产热量和散热量来维持体温。 25.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进入体内的抗原 B. 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C. 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 D. 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和吞噬细胞等构成 【答案】C 【解析】A. 巨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B. 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B错;C. 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会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C正确;D. 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巨噬细胞和溶菌酶等构成,D错。故选C。 26. 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①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 25 - B. 细胞②和细胞③都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如图中的物质I和物质Ⅱ D. 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D 【解析】细胞①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而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B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来自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如溶菌酶来自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C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项正确。 27.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 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在特异性免疫中,抗原入侵后,会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也就是说,无论抗原还有没有侵入细胞内,只要进入体液中,细胞免疫就会开始,产生效应T细胞,A错误;B.浆细胞的产生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合成和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受到抗原和淋巴因子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二是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第二种途径不需要T细胞的刺激,B错误;C.抗体具有特异性,每种浆细胞只分泌—种特异性抗体,C正确;D.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的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网络 1.体液免疫 - 25 - 2.细胞免疫 28. 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管断裂,少量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的现象,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 A.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 B. 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D. 注射牛痘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管断裂,少量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的现象,还可能是由于体内产生了抵抗精子的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是为了防止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注射牛痘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相应的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B. 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C.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 25 - D.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内分泌腺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答案】D 【解析】生物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基因控制的,A项正确;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B项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C项正确;植物激素的产生,没有专门的内分泌器官,D项错误。 30.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琼脂块①②中都有IAA,①>② B. 琼脂块③④中都有IAA,③≈④ C. 琼脂块⑤⑥中都有IAA,⑤≈⑥ D. 琼脂块③④中含有的IAA分别与⑤⑥中的相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产生部位及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可以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A、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由于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①、②中生长素浓度相等,A错误; B、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因为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又因为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所以③≈④,B正确; C、⑤、⑥琼脂块中都没有IAA,因为生长素不能从形态下学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C错误; D、③、④琼脂块中含有的IAA,而⑤、⑥中没有,所以不相等,D错误.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31. - 25 - 下图为某幼苗受单侧光照射后,尖端以下部位纵切示意图,其中圆点表示生长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此部位的生长素来自幼苗尖端 B. b侧生长素浓度高,故单侧光来自b侧 C. a侧细胞的伸长速度小于b侧 D. a侧的生长素效应相当于茎横放的远地侧 【答案】B 【解析】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A正确;单侧光作用于尖端,使得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高,说明单侧光来自a侧,B错误;a侧生长素浓度低,所以生长速度慢,C正确;单侧光导致a侧的生长素浓度低,重力导致茎横放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D正确。 32. 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分离了生长素,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B. 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一定不同 D. 胚芽鞘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B 【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不能发生在人体细胞内,A错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B正确;位于最适生长素浓度两侧的两种生长素浓度,促进效果可能相同,C错误;胚芽鞘的向光性只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因此胚芽鞘的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准确掌握判断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的方法,总结如下: - 25 - 3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的运输只能是极性运输 B. 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伸长实现的 C. 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答案】D 【解析】植物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A项错误;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实现的,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B项错误;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项错误;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D项正确。 34. 现有甲、乙、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对某种植物根的生理作用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都是由植物体产生的激素 B. 甲、乙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 C. 甲、乙、丙都表现出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D. 当浓度大于50 mol/L时,甲、乙、丙都会抑制茎的生长 【答案】C - 25 - 【解析】题目中已经说明,甲、乙、丙是三种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体产生的,A错误;甲、乙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对应的横轴数字分别为25和40,B错误;甲、乙、丙都表现出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C正确;当浓度大于50mol/L时,甲、乙、丙都会抑制根的生长,D错误。 35.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不同 B. 每根枝条上应保留有相同数量的芽 C. 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D. 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答案】A 36. 下列关于扦插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需剪去扦插枝条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光合作用减弱 B. 用2,4—D处理枝条生根的效果与处理时间成正比 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或根的平均长度 D. 浸泡法所使用的2,4—D溶液的浓度比沾蘸法要低 【答案】D 【解析】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从而减少插枝蒸腾失水,A错误;2,4—D促进枝条生根效果与2,4—D的浓度有关,与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B错误;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或根的平均长度是该实验的因变量,不是自变量,C错误;浸泡法适用于2,4—D溶液浓度较低溶液,沾蘸法适用于2,4—D溶液浓度较高溶液,因此浸泡法所使用的2,4—D溶液的浓度比沾蘸法要低,D正确。 3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采用流水浸泡种子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萌发 B. 去掉顶芽能抑制侧芽部位生长素的合成,以解除顶端优势 C.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瓜熟蒂落”现象的过程 D. 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都能促进水稻生长 【答案】B - 25 - 【解析】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用流动的水浸泡种子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的萌发,A正确;去掉顶芽,使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侧芽,从而侧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发育成侧枝,以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赤霉菌产生赤霉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都能促进水稻生长,D正确。 38. 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μmol/L B. 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仍能生根,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 C. 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 D. 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是促进其生根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在10μmol/L和100μmol/L之间,若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以在10μmol/L和100μmol/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但不能判断50μmol/L是最适宜浓度,A错误;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说明枝条本身就含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B正确;该实验没有涉及拟南芥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合成时间,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IAA和ACC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是考查的重点;本题一定要有对照性思维,不同实验组需要与空白对照组作对比,得出促进或抑制作用。 39. 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4—D、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B. 在形成无籽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 25 -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D 【解析】2,4—D、乙烯利不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在形成无籽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只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并没有改变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B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发育,C错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40.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B. 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C. 用NAA处理得到的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甲、乙、丙可在细胞中大量合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A正确;分析题图中乙、丙的作用可知,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B正确; NAA能促进未受精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进而形成无子果实,不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C正确;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植物激素含量少,D错误;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41. 寨卡病毒是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有低热、关节疼痛等症状,机体会通过调节来清除体内病毒。请分析回答: - 25 - (1)寨卡病毒造成的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和缺少___________激素的效果很相似。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出现的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中枢,使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发热后,病人饮水较多,血浆渗透压降低会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__,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寨卡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4)科学家研制中的DNA疫苗是含有一段根据病原体设计的DNA片段,导入到体内后,某些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作为_______物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发生反应。据此分析,DNA疫苗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寨卡病毒和其他RNA病毒一样,很难制作其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 (2). 体温调节 (3). 渗透压感受器 (4). 减少 (5). 效应T (6). 抗原 (7). 不能 (8). 单链RNA比较容易变异,使其抗原发生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RNA→DNA→RNA→蛋白质,DNA→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机体一般通过细胞免疫将之消灭。 (1)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缺少甲状腺激素和寨卡病毒都能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缺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出现的发热症状,是因为刺激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使产热增加。 (2)血浆渗透压降低会直接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3)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4)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相当于抗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DNA疫苗不能直接引起免疫反应,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以引起免疫反应。 (5))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RNA是单链的,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很难制作其疫苗。 【点睛】本题以寨卡病毒为材料,考查了病毒的特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进入机体以后引起的免疫调节过程以及引起的体温、渗透压的变化等过程,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过程细心,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2. 下图显示了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 25 - (1)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___。 (2)若在图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临床上可以切除________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答案】 (1). ① (2).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自身免疫病 (4). 胸腺 【解析】试题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 (1)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说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即②③为正常,而神经冲动不能传给大脑皮层,说明①受损。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若在图甲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需要T淋巴细胞。因此临床上可以切除胸腺来使细胞免疫丧失和体液免疫降低,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容易被感染。 43.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 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 mm的幼苗切段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单位:mol·L-1 - 25 - )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后,测量胚芽和胚根的平均长度(单位:mm),如图为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吲哚乙酸(或IAA) (2). 极性运输 (3). 胚芽、胚根尖端部分都能产生生长素,对实验造成干扰 (4). 10-8 mol·L-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实验的结果,再结合题意作答。 (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方式称为极性运输。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及胚根生长的影响,由于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能合成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因此实验时要把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切去。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1时,胚芽的平均长度最长,因此促进胚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10-8mol•L-1。 44. 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其中细胞分裂素起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素主要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 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的氨基酸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 25 -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 C标记的氨基酸溶液(如图所示)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成2组,编号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b组叶片相同位置涂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照组;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叶片涂抹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___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答案】 (1). 细胞分裂 (2). 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3). 等量蒸馏水 (4). 高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的目的、推断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应变量,能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的原则和对照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再结合题意作答。 (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否含有细胞分裂素。实验的原理是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在叶片的左侧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右侧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一段时间后右侧的相应部位会出现放射性。因此,实验的因变量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叶片右侧放射性的含量。按照实验设置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在右侧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涂抹蒸馏水,其他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和适宜。由于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因此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