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龙海二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1.史学重要作用,在汉唐间的数百年中,逐渐被统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表明 A. 私修史书真实性受到质疑 B. 私修史书不符合统治的需要 C. 官修史书更能体现出公正 D. 官修史书解释历史更客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私修史书可能会宣扬反抗专制统治的观点,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统治者严禁私修史书,不是因为其真实性问题,排除A项;官修史书代表统治者观点,不能说比私修史书更能体现出公正、解释历史更客观,排除C、D项。 2.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A.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 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 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 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等信息表明孟子认为横征暴敛会给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困难,政府应当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孟子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项;“黔首自实田”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清丈土地整理田赋地籍的制度,与材料主张轻徭薄赋不同,排除D项。 3.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灿烂辉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草纲目》是明朝中药学著作,《红楼梦》是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兰亭序》是东晋时期的书法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因此排列顺序为③④①②,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4.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 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 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 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倡导求实精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先秦儒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与反对封建制度无关,排除D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5.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A.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对外妥协,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项排除。 【点睛】“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是关键信息。 6.下图是水下考古图片,这表明 A. 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 B. 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 C. 通商口岸出现西式餐饮 D. 军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经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4年甲午海战中,致远号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因此考古发现的致远舰上的餐盘标有英语,说明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A项。这一餐盘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排除B项;从致远舰上发现的餐盘不能反映当时通商口岸的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全盘西化”说法绝对,排除。 7.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④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 陈独秀在②创办了《青年杂志》 C. 共产党在③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国共两党在④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中③为南昌,中国共产党在此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答案为C项。②为南京,南京在《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不是在《南京条约》中,排除A项;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为南京,排除B项;④为广州,国共两党在此实现第一次合作,排除D项。 8.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9.分权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混合政体学说。柏拉图认为:混合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性,民主政体的自由,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下列著作或文件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论法的精神》 ②《人权宣言》 ③《1787年宪法》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则;《1787年宪法》最早实践了三权分立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人权宣言》宣布了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与三权分立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含有②的A、C、D项。 10.利用表格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表格中的国家领导人与其相关活动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总的背景 帝王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① 明治天皇 ②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③ 甘地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光绪皇帝 20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 ④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摆脱民族危机,向近代社会迈进 ③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的独立解放奋斗一生,③不符合对甘地历史功绩的评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光绪帝支持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④不符合对光绪帝的评价。③④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这些国家领导人开展的活动均受到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是为了完成摆脱民族危机、向近代社会迈进的历史任务,①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C项。 11.下图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一次以拉美、亚洲、非洲国家为主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 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 B. 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 C. 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D. 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故答案为A项。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是不结盟运动前后不同时期的斗争内容,不是背景,排除B、C项;标志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是这次会议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D项。 【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12.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建立了大量商业公司,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荷兰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 B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 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 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故答案为D项。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上运输业和商业发达,不是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56年开始,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或农耕文明决定性);计时工具的局限;自然经济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2)变化:时间观念越来越精准化,对时间的价值认识逐步增强;观念变化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区及城市变化快,内陆及农村变化慢);时间观念越来越近代化(时间经济意识逐步增强);背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不平衡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工业化在东南沿海起步,并不平衡地发展;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可归纳出时间观念随意模糊;根据材料“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可归纳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根据材料“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可归纳出大多数人对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原因:根据材料““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可归纳出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可归纳出计时工具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可归纳出自然经济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可归纳出时间观念越来越精准化,对时间的价值认识逐步增强;根据材料“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可归纳出时间经济意识逐步增强;根据材料“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可归纳出观念变化的不平衡性。原因:根据材料“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变化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不平衡性、工业化在东南沿海起步、政府推动和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方在16-18世纪几乎平行进入了商业经济发展阶段,但17世纪英国随着工商业发展的需求,银行、货币兑换市场、贴现所和股票交易所、经纪业以及保险业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英国发生了金融革命。中国虽然在19世纪初期也开始实现了重大金融创新——山西票号的创立与发展,但中国债务市场的不完善以及随后建立的新式金融机构,并没有带来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的自由发展受阻。以票号和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中西方早期金融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马建华《政府监管、产权界定与路径依赖》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国情决定了金融革命的命运。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应运而牛,可谓中国金融史上的一大变革。但是,由于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集权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并没有现社会转型,而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出现了“金融革命”。17世纪宋期,随着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行,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为金融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从而为资本丰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金融革命”,不同的国情其命运却迥然 【解析】 【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中国的票号还是英格兰的金融机构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相比英国,中国的“金融革命”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反而受阻,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归根结底在于两国的国情不同,即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可以得出金融革命的命运是由其国情决定的,结合两国的基本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15.材料 陈振龙(1573—1619年),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年轻时就跟随家乡商人到吕宋(今菲律宾)谋生。他在旅居吕宋期间,发现一种耐旱、高产、易种、香甜等特点的农作物,这种作物就是从美洲引进到吕宋的甘薯。陈振龙想到家乡人民每日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果腹,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甘薯引种到祖国。他冒险把甘薯种藤带回福建后,先在一块空地上试种,获得小面积高产。继而,陈振龙根据福建山地特点,改进甘薯种植技术,取得在贫瘠山地种植甘薯成功的经验。1594年,福建等地旱情十分严重。巡抚官员金学曾出面支持陈振龙大力推广甘著的种植,八闽大地迅速掀起甘薯种植热潮,这有利于黎民百姓比较顺利渡过灾荒之年。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种植甘薯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关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甘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刘青泉《侨胞陈振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振龙引进甘薯的背景和在福建种植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金学曾的个人品格。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甘薯传入吕宋;中国海外贸易的进行;中国自然经济下,民众生活艰辛。成功原因:地方官员的支持;个人的实验与改良。 (2)个人品格: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关注国家;重视实验与实践;重视先进技术的传播。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从美洲引进到吕宋的甘薯”,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甘薯传入吕宋;根据“跟随家乡商人到吕宋(今菲律宾)谋生”得出中国海外贸易的进行;根据“家乡人民每日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果腹”得出中国自然经济下,民众生活艰辛。成功原因:根据“巡抚官员金学曾出面支持陈振龙大力推广甘著的种植”得出地方官员的支持;根据“先在一块空地上试种,……陈振龙根据福建山地特点,改进甘薯种植技术”得出个人的实验与改良。 (2)个人品格:根据“家乡人民每日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果腹,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甘薯引种到祖国”得出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关注国家;根据“先在一块空地上试种,……陈振龙根据福建山地特点,改进甘薯种植技术”得出重视实验与实践;根据“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种植甘薯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关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甘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得出重视先进技术的传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