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选择题 1.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20年,一位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民阶级已经退出工农联盟 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代价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4.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是苏俄赢得三年内战胜利的保障 B.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5.(2010·福建德化一中模拟)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 B.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6.(2010·烟台测试)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8.1921年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6 A.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材料二 在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并组织起“临时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告喀琅斯塔得要塞和市民群众书》中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请回答: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选择题 1.(2010·山东淄博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6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实行新经济政策 3.1927年后,苏联的农村生产资料状况是() A.农民私有 B.集体所有 C.全民所有 D.社会所有 4.苏联工业化与西欧工业化的最大不同是() A.以重工业为主 B.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C.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D.农、轻、重的比例失调 5.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最根本的原因是() A.它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C.它反映了苏联的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D.它规定了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8.(原创题)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影响的评价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给苏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速增长 B. 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封闭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之“纯洁性”和“优越性”。斯大林以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快就越好……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6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确立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着眼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与材料二相比,两者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本质上相一致吗?为什么?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6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3.(2010·合肥一中联谊校联考)苏联执政的某领导人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位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2009·广东B卷)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B.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 C.适应了当时苏联的国情 D.稳定了当时已经混乱的思想 6.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在于()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实行多党制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依据是 () A.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成功 B.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 C.这些国家仍是社会主义国家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将走向高潮 二、非选择题 9.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 6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