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2 岳麓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2 岳麓版必修3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 一、 选择题 ‎1.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2.《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救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这说明当时 A.文艺复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宋教改革B.文艺复兴是比宗教改革更为进步的社会运动 C.宗教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与迫害D.宗教改革瘐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5.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A.主张信仰即可得救B.反对信仰基督教 C.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D.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 ‎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誉为14-18世纪西欧出现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下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10‎ A.文艺复兴仅仅是文化复兴,不是新生,称不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B.宗教改革除了是思想解放运动外,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君主制度,期望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 D.三者都冲破了宗教神学思想束缚,敢于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8.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废除罗马教会B.信仰即可得救C.王权高于教权D.简化宗教仪式 ‎9.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这一主张的重要影响在于 A.否定天主教会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建立人人平等的新教会D.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辩护 ‎10.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 ‎11.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12. “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 10‎ 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A.宣扬因行称义 B.传播人文主义 C.创立新教教派 D.否定教皇权威 ‎1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1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5.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生而平等”‎ C. “与上帝直接对话” D. “主权在民”‎ 一、 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10‎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虽说人文研究有别于神学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势不两立。新的世俗学问并非总与旧的神学相对立,在文艺复兴时期,两者依旧是共存的。佛罗伦萨……农作食品减价,制造需求增大,城市扩展,财富从依赖土地的社会阶层转移到了产品制造主手中,由此产生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商人阶级,改变了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结构。……新的富裕阶层热衷于赞助艺术、支持对古代世界和现代的新发现。 ‎ ‎——新浪网《艺术与人文主义革命》 ‎ 材料二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可以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 ‎——基句《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问与旧的神学二者“依旧是共存的”?(5分) ‎ ‎(2)指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5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上所起的共同作用。(3分)‎ 10‎ 试卷答案 ‎1.D 从材料可以看出,亨利八世极力否定罗马教会对英国的控制,其目的是要建立英国民族国家,故答案为D项。亨利八世主要是否定罗马天主教会,而不是否定所有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亨利八世认为不需要罗马法律,要强化不列颠法律,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D 根据 10‎ ‎ “(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在规模和程度上超过了文艺复兴,不能说明“文艺复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比宗教改革更为进步的社会运动”,排除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D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4.B ‎“‘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5.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等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盲目听从教会的说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C项正确;材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与信仰即可得救不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反对信仰基督教,排除B;材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与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不符,排除D。所以选C ‎6.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表达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排除A项,B项是宗教改革的性质,表述正确;C项中的“都反对君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文艺复兴不符合D项中的影响,排除。‎ ‎7.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信息可知,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C正确;恩格斯针对“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一事上,持反对态度,排除A;材料仅论述了恩格斯在新教徒迫害科学家一事的态度,并未全面否定加尔文改革,排除B;“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不属于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排除D。所以选C 10‎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尔文 ‎8.B 根据题干“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B项正确。‎ 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排除A。 马丁•路德改革时期,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思想,排除C。题干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9.D 材料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做辩护,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选D。宗教改革并不是废除宗教,故A错误;B和C是马丁路德主张。‎ 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如主张信仰得救,但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和要求。‎ ‎10.C ‎“心灵追求自由”就是主张信仰的自由,“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属于宗教改革的内容,故C正确;A是孔子思想;B是文艺复兴思想;D是佛教思想主张。‎ ‎11.答案:D 分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A从题中无法体现。B表述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C从从题中无法体现。‎ ‎12.D 因行称义是天主教的主张,故A项错误;这些口号的作用在于打击天主教教廷,侧重点不是传播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这些口号是新教派的口号,故C项错误;这些口号实际上表明“因信称义”主张,这就否定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给信徒信仰上的自由,故D项正确。‎ ‎13.答案:D 分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10‎ ‎14.答案: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强调人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这是典型的神学思想,二是强调直接与上帝沟通,这是在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所以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就是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体现不了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并未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5.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评价能力。材料提到四个“解放”分别对应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自由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发展。而每一次运动都有思想运动先行。选项A是智者运动的代表主张,属古代,错误;B属古代斯多亚学派主张,也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排除;C是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主张,正确。‎ ‎【名师点睛】‎ 明确题目要求:“宗教之解放”体现在,A否定神强调人的作用、B强调天赋人权、D反封建特权和“宗教之解放”无关。“与上帝直接对话” ,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16.答案:‎ ‎(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 ‎(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 相通之处:‎ 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 不同之处:‎ 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10‎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由材料一中的“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材料二中的“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由材料一中的“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可以得出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由材料一中的“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可以得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通之处:由材料二中的“人人皆僧侣”、“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和材料一中的“人人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讲王阳明的思想与中国之前的儒家思想进行纵向比较,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7.‎ ‎(1)理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往往借助宗教(披着宗教外衣)来宣传自己的主张。(5分) ‎ ‎(2)观点:只要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2分) ‎ 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明显发展,但仍受到天主教会黑暗统治的束缚。(3分) ‎ ‎(3)作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削弱了天主教的封建神学对人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正确分析了“人”“神”关系,解放了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虽说人文研究有别于神学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势不两立。新的世俗学问并非总与旧的神学相对立,在文艺复兴时期,两者依旧是共存的”‎ 10‎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往往借助宗教(披着宗教外衣)来宣传自己的主张。 ‎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可以归纳为因信称义;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教会神学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归纳。 ‎ ‎(3)根据材料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削弱了天主教神学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正确分析了“人”“神”关系,解放了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传播和发展。‎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