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
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城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A. 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 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 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 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答案】D 【解析】“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英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对主权的破坏,故ABC项排除。 2.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晚清士大夫多称之为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犯境 【答案】D 【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3. 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 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 C. 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答案】A - 16 -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之下的小农经济的情形,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平均主义思想,故B和D错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 4. 史载太平天国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材料反映了 A. 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 B. 农民反封建的进步性 C. 儒学阻碍了历史发展 D. 太平天国具有局限性 【答案】D 【解析】太平军“尽行焚除”“不准买卖藏读”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的书籍,体现了其革命性和保守性并存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5.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懑的历史事件是 A. 火烧圆明园 B. 清政府割让台湾 C. 八国联军侵华 D. 虎门销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所以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指清政府割让台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火烧圆明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侵华而非八国联军侵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割台湾而非虎门销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保路运动 D. 辛亥革命 - 16 - 【答案】B 点睛:材料中“对欧洲人的仇恨”,“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有两大特点:反帝、明显的落后性,盲目排外。 7. 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 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 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说明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其意义重大,A正确;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开始,B错误;革命党人的资产阶级属性没有改变,排除C;新中国建立标志着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错误。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 A. 实行三权分立 B. 限制总统权力 C. 规定主权在民 D. 保障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可以看出,总统的发布的命令等需要国务员“副署”,反映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民权等主张,故ACD项排除。 - 16 - 点睛:关键信息是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从中反映出总统和国务员之间的关系。 9.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A项指的是辛亥革命;C项与五四运动不符合;D项指的是抗日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易错警示】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0.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中可以分析出此次事件讨伐的目标是军阀和帝国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故C项正确;A项斗争对象是反清,也不符合“总理遗命”,排除;B - 16 - 项主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排除;D项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排除。 11.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A. 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 B. 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C. 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 D. 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而跻统一”反映了专制集权逐步确立,“渐变而为士人政府、再变而为科举竞选”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加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第二级,不能全面概括古代中国“政制演进”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适合第一级,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品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不占居社会主导地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A. 稳定统治秩序 B. 体现贵贱有序 C. 调节人们情绪 D. 凝聚家族亲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故A项正确。B项属于“礼乐”的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是“乐”的目的,排除。所以选A 13. 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 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 16 - D. 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军队的隐患,故“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不仅不允许地方有军队、包括兵器也进行管制;“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使得只有秦始皇才能调动部队。通过军权和军器的控制,实现了军事上的集权,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4.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5.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日有争论,纷坛不决”说明中书门下二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先於政事堂议定, - 16 - 然后奏闻”这样做明显就调和了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便于行政运输的通畅,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是中枢机构调整,不涉及皇权,故A错误;唐朝多相制源于隋朝,故B错误;材料只是对于部门办公的调整,不是破坏,故C错误。 16.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诸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 A. 秩低权高,以小监大 B. 机构独立,自成系统 C. 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 权责明晰,维护统治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的地方监察官,属于中央政府或皇帝委派,监察地方官员,反映出机构独立,自成系统的特点,故B项正确。A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是特点,是目的,排除。 17. 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 16 -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地方政治区划,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图一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郡国并存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图一并不是国家分裂时期,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皇权强化B错误;图一是郡国并存,不是郡县制,也不是实质内容的反映,排除D项。 18.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A.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八股文在明朝科举中只占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科举的取士方向,故要全面地看待明朝的科举制度,不能因为八股文的存在就完全否定其历史意义。但辩证看待八股文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八股文只占科举考试的一小部分,而非强调程序复杂,排除A。八股文束缚了士人思想,不利于人才选拔,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通,所以选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 - 16 - 20. 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 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 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所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21. 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B. 政冶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C. 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 【答案】A ........................ 22. 有学者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还好,因为暴君只是他一人在做坏事,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据此可知 A.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君主专制 B. 雅典民主排除了“贤人”参与政治活动 - 16 - C. 雅典保证了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 D. 直接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认为暴君政治比雅典民主政治还好,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的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和政体才是理想政体,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贤人政治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雅典民主没有排除“贤人”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但与材料“全体人在做坏事”矛盾,排除C。所以选D 23. 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材料表明 A. 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 B. 雅典城邦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保护个人提议和创制法律的积极性 D. 雅典注重依法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 【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而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公民的参政问题,故AD项错误。 24. 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小普林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 A. 皇帝无权更改行政命令 B. 重视法律的管理作用 C. 皇帝与平民的地位平等 D. 立法权属于元老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律至上,即使是皇帝也在法律之下,也就是在法律管理之下,B正确。行政命令不等于法律,皇帝有权更改行政命令,A错误。罗马帝国是阶级社会,皇帝地位高于平民,C错误。本题讨论的是皇帝与法律的关系,并非立法权归属问题,D - 16 - 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律至上,但罗马是奴隶制社会,不代表社会是平等的,皇帝拥有很大权力,学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把握,才可以正确分析出答案。 25. 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 B. 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 C. 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规定不得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说明罗马法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不能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故D选项正确;罗马法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公民和自由民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不同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如“私有财产”、“个人权利”、“社会行为”等,同时,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26.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该法案 A.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 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C. 规定国王由选举产生 D. 废除了君主所有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王世袭,故C项错误;该法案确立了议会与国王的集体领导,故D项错误。 点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可见《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等权力。 27. - 16 - 在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代表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这一议案引发了尖锐的冲突,其中反对最激烈的代表应该来自 A. 大州 B. 小州 C. 南方 D. 北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中可以看出,此议案满足了大州的利益和要求,损害了小州的利益,因此会遭到小州代表的反对,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对材料“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此议案损害了小州的利益,从而得出答案。 28. 1787年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宪法中却允许奴隶制存在,并借口印第安人不纳税不给公民权。这明显违背了 A. 天赋人权原则 B. 主权平等原则 C. 民主共和原则 D. 社会契约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借口不给印第安人公民的权利,体现1787年宪法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平等原则,而且该原则一般适用于国际关系,排除B。民主共和是代议制政体的之一,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契约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A 29.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A. 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 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 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C - 16 - 【解析】根据材料“90年内更换12部宪法”可知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说明法国国内各种势力较量的激烈,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从而表明法国在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C项正确。A B D三项只是强调宪法变更的原因,排除。所以选C 3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第17条中规定:“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这说明 A. 德国皇帝已成为虚位君主 B. 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 德国政体具有一定民主性 D. 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的命令要首相的副署,且“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可知宪法设计体现了首相对皇帝的制约,对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德国政体来说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德国皇帝拥有实权;B项错误,德国皇帝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皇帝和首相间权力斗争激烈,故D项排除。 二.材料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村料一《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该书)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 16 - 材料三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中国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价值:分别对东西方法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遗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古代的法律。从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的不同及其共同历史价值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知中国古代法律是为了保护封建地主阶级,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是为了保护公民;根据材料“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可知中国注重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罗马注重理性、平等理念;根据材料“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知中国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保护商业。 (2)从材料“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结合罗马法的相关史实可以从对东西方法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都是人类社会宝贵遗产的角度回答。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百度百科 - 16 - 材料二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百度百科 材料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这一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修改《邦联条例》的原因。指出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邦联条例》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答案】(1)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确立: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 (2)原因:邦联政府权力太小,不能有效行使国家职权。 区别:实行联邦邦,加强中央集权。 (3)焦点: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可以从“《王位继承法》” “议会至上”得出,即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得出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两个法案。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得出邦联政府权力太小,不能有效行使国家职权。第二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二“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和所学得出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 16 - (3)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三“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得出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得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