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 试 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高一 集备组 审核人 俞碧珠 班级 姓名 座号 温馨提示:请把选择题以及非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卡,写到试卷或者其他地方无效。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 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2.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 国家大一统 B. 皇权至上 C. 天人合一 D. 风水学成为主流 3.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 T. Meadows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同一的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无与伦比,其真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近代西方也曾经借鉴过此制度。“一种制度”最可能是指 A.郡县制度 B.宗法制度 C.皇帝制度 D.科举制度 4.《明史·解缙传》载: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 C.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 D.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 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察地方 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6.东汉末年,皇权日趋衰弱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战争冲击 B. “柔道”政策影响 C. 外族入侵频繁 D. 地主豪强势力膨胀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8.《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做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决定亲疏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9.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 10.(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D.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1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12.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 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C. 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D. 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13.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 C. 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 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14.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 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 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 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15.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这主要反映出 A.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 司马光主张变革 C.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6.读《汉代全国商业都会统计表》(数据源自《史记·货殖列传》,除长安外)这表明当时 都会 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安徽 湖北 江苏 广东 数目 7 2 2 2 2 1 1 1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这种现象说明 A. 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B. 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 C. 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 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 18.据《唐会要》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 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C. 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 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19.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至于有的学者把其称为“前近代时期”。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称谓的是 A. 大量瓷器投放到市场 B. 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C. 制瓷业内部分工精细 D. 出现大规模的制瓷工场 20.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21.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 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 B.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 22.世纪中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C.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D.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23.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民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B.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C.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4.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河南冶铁业发达 B.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非选择题(25题19分,26题16分,27题17分,共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商君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悦)之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能与秦孝公“语数日不厌”且受到重用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两者对变法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11分) (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 (3分)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宋朝“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由此形成了维持百余年的禁军更戍法。军士即使不远戍他乡,每月请粮时营在城西的军士要到城东粮仓支领,营在城东的军士也要到城西粮仓支领,并不许雇车或人帮助,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戍法的基本内容是:禁军除殿前司捧日、天武两军外,其余各军“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禁军出戍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因粮食不足而移屯者,允许携带家属,称为就粮。二是因军事或政治方面的原因而移屯者,隶属于各州,不携带家属被称为屯驻。三是同样因为军事或政治原因移屯,不携帶家属,隶部署司者,称为驻泊。更戍法的实行,“元戎(主将)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这就难怪宋军在与辽军作战时屡屡败北了。 ——摘编自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更戍法”改革的目的及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更戍法”改革的影响。(5分)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答案 1--5BBDAB 6--10DBABC 11--15CBCCD 16--20BCCDD 21---24 ACDB 25.(1)客观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私学的兴盛和百家争鸣。主观条件:秦国发展滞后,统治者锐意变革;秦孝公尊重人才并虚心纳谏,发布“求贤令”吸引有识之士;商鞅来秦并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从而得到赏识、重用。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以法治秦等。共识: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26.(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进行汉化改革。 27.(1)目的:防止将领专权,拥兵自重;培养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特点:官兵经常更换驻地;出戍方专权,加強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导致部队兵将不识,号令不通,严重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式多样;兵将分离,且缺乏相互了解。 (2)影响: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将领专权,加強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导致部队兵将不识,号令不通,严重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