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 人民版 时 空 坐 标 专 题 主 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 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商朝政治形式 (1)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内容 对象 将子弟、功臣和商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 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 ①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积极方面) ③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消极方面) [概念阐释] “封建”的含义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建 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二是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一种社会形态,即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封建社会。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②诸侯国处于附属地位,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 承。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④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 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轻巧识记] 早期政治制度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①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②述职 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史料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 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 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③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当务》 史料三 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④民服事其 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左传》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受封诸侯对周天子的 义务 ①“巡狩者,巡所守也”②“述职者,述所职也”→ 受封诸侯有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的义务 史料二:宗法制的突出原则 ③“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嫡长子继承的原 则 史料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 治目的 ④“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通过建立等级森严 的血缘宗法和分封关系维护其统治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归纳西周初年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对“不朝”者为什么周王先“贬 其爵”后“削其地”? 【提示】 关系:受封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原因:分封制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先贬其爵位,就要收回其一部分土地,爵位越 小土地越少。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三中师服关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的 认识。 【提示】 师服的话表明: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认识:①西周初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过宗法制解决 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起到了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②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由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的独立性,势力逐渐强大;传宗 继统的血缘关系也愈来愈疏远,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史论归纳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王以嫡长子世袭,周王再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 给其余诸子,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 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 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2.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家国同治” 的统治理念等。 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 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③思想观念:“忠”“孝”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 和睦相处等;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 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 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种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B [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没有提到束缚人们的思 想,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 B 项正确;材料所示与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着重讲述娱乐性,故 D 项错误。]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道:“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 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A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表 明是分封制,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隐含着割据的因素,与材料中 “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相符,故 A 项正确。] 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 在政治上( ) 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决定封建等级 B [A 项只是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准确概括材料内容,错误;根据 材料中“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和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可知,西周社会政治具有 “家国同构”的特点,故 B 项正确;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 ①向北: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②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③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 (3)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海内为郡县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县”隶属于“郡”, 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 ①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3.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设“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 监察系统。中央部门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辨析比较]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 受命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 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 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 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②这就是从华夏 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 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③为天下计,则 (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强调华夏国家是依靠 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 候”→“华夏国家”衰落的政治原因;②“这就是从华 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由贵族政治(分封制)向 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史料二:选自王夫之的《读通 鉴论·秦史》,王夫之肯定了 郡县制的进步作用 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 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分 封制比郡县制危害更大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 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提示】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郡、县两级体制的职权运行情况与特点。 【提示】 职权运行: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 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 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特点: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 彼此牵制。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提示】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 史论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 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 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 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 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的统一 相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 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 志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 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 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B.维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B [材料虽然涉及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该学说认 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 终始五德说是为了维护政治法统,故 B 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 C项错 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 D项错误。] 5.“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 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A [“间接统治的传统”指的是西周以来在地方实行的分封制,而“直接统治”指的是 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官员进行统治的郡县制,从而使得官僚体制从贵族政治向职业官僚政治转 变,故 A项正确;强化丞相的权力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故 B 项错误;皇帝制度的创 立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故 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 度,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 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D [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项错误;秦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 B 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 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 C 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 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 D 项正确。]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先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其主要 特点。中国古代早期的王位世袭制就是“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变化,而分封制和宗 法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明显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现象。 [知识交汇] 1.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的现象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 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 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整个社会,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 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 的集中。 (4)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主题立意]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等级次序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制度。而官僚政 治突出表现为: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地方官吏的选拔任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突出反 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知识交汇] 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 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 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易造成政 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 收入来源 来源于其封地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 生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 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 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都是 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 央集权。 (4)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 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商周 时期的政 治制度 (2)秦中 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2016·全国丙卷·2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5·全国卷Ⅰ·2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分封制、宗法制与 “家天下” 2014·全国卷Ⅰ·24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宗法制 2014·全国卷Ⅱ·24 周代“雅言”起源 分封制 2013·全国卷Ⅰ·24 战国墓葬 宗法制、君主专制 2011·全国卷·24 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 影响 分封制、宗法制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 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 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铭文字数越来越多, 大量记述个人业绩, 追颂祖先功德,重在 给后人留下重要影 响。 2.(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皇帝自称“天子”, 皇帝祭天即祭拜祖 先。而官员、百姓亦 祭拜自己的祖先。这 两种“祖先”祭拜意 味着什么? 3.(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 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 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 的“雅言”应是西 周王畿地区的语言,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 即现在的西安。 4.(2013·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 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 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战国时期,群雄逐 鹿,诸侯纷争,逐有 “七雄”。秦国能最 终灭六国一统天下 的根源是什么?秦 国墓葬与六国墓葬 不同,其原因又是什 么?将二者联系对 比,答案水落石出。 5.(2011·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 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周制”的核心是 分封制和宗法制,二 者把“国”与 “家”密切地结合 在一起,从而形成了 “天下一家”的政 治局面。如此分析, 答案便可明确。 【解析答案】 1.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 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 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 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 C 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 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 D项。] 2.B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 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 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 法制的结论,排除 D项。] 3.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 题选择 C 项。] 4.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 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 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 项正确。A 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 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 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5.C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 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故 C 项为正确答案。A、B 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 项仅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2017·德阳一诊)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 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 [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 专制主义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 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故 B 项正确;题干中材料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D 项错误。] 2.(2017·临沂期中)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 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C.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C [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想和 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 A 项错误;社会人伦是封建 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商周时期 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 C 项正确;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 材料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 3.据《续修广饶县志》记载:“乡风最注重者莫甚于祭礼,曰士祭其先,由来旧矣。…… 年节则祀于家祠或寝室,亦有祭于野者,余日多祭于墓。祭品丰俭不等,而香楮在所必备。” 这种观念源自(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B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祭其先”“家祠”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用血缘 关系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西周宗法制虽在后世不复存在,但宗法观念仍然影响深远,祭 祖先、孝长亲是其表现之一,故选 B 项。] 4.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 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 1.5 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的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B [根据“秦始皇便征召了 1.5 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征南越是为了扩大秦朝的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派大量的女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是加 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故 B 项正确。] 5.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 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 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 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B [根据“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 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郡县制下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故 B项正确。] 6.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 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 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 响深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 A、B、C三项,最为全面,故 D项正确。] 以秦朝政治制度为例活用史料分类[史学方法] [理论阐释] 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 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 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 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1.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 种物件)和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 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 况。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 甄别。 3.其他分类: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 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 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运用点拨] 1.有关秦朝的文献史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 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 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 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点拨: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1)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 一。 (2)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的错误,是秦朝暴政引发的,柳宗元肯定了秦推行郡县制加强 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2.有关秦朝的实物史料 点拨:实物史料秦铜权、秦半两钱反映出秦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的措施;秦简上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秦制定《秦律》,明法度,定律令。 3.(对接高考)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大量史料,按照史料分类,学会甄别的史料真伪,任 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 靠。高考命题往往侧重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针对训练] 1.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 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 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琊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 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 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 C 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 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 A 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 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来印证历史,故 D 项错误。] 2.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 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经专家研究整理,归纳为《编年纪》《南 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 8 种。这次考古发现有 利于研究( ) ①汉字的发展演变 ②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秦朝的治国思想 ④秦朝的公文格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秦墓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有利于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①正确;墓主人曾 担任过县令,这次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秦朝官僚制度,②正确;专家研究整理后归纳出了《南 郡守腾文书》《秦律杂抄》,表明③④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