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苏俄(联)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1 年 1923 年 1925 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农业发展 B.苏俄(联)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即可知 C 项正确,排除 A、D 两项;B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到反映。 答案:C 2.“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 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 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故 B 项正确。A 项是实施“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C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材料中描述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排除 D 项。 答案:B 3.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 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 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 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与史实 不符,所以排除;D 项与苏联的社会现实是完全相反的,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 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发展落后。本题选 C 项。 答案:C 4.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苏联对农民严格 管理,结合“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居民证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项。当时反革命已经被镇压,故 B 项不正确;“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 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 C 项不正确。D 项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A 5.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 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 出赫鲁晓夫时期(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利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说明 斯大林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故选 C 项。 答案:C 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 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 积极性,C 项正确。A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B 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 济手段;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 D 项。 答案:C 7.1991 年 8 月 19 日, 苏联共产党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 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由于( ) 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错误,由于改革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 套措施,导致改革困难重重,最终失败,故选 C 项。 答案:C 8.“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 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该材料的观点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牢固 B.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C.美元应该与黄金保持着固定汇率 D.美元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得到加强 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A 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 序迄今尚未建立,B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现象,没有体现主张,C 项错误;“其实相反”说明美元地 位加强,故选 D 项。 答案:D 9.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 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罗马的 12 铜表法、一天的 12 小时、一年的 12 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 正确的是( ) A.联合欧洲 12 国为统一国家 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解析:从题干材料“12 铜表法”“12小时”“12 月”,可知题干反映了欧洲共同的文化基础,故选 D项。 A 项“统一国家”错误;B、C 两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D 10.某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 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应是( ) 解析:从“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该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A 项为亚太经合 组织,B 项是世界贸易组织,C 项是欧盟,D 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A 11.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在墨西哥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日本和西欧所取代,里根总统最早提出了建 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三国相互削减关税,扩大贸易交往。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 ) A.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B.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给墨西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与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解析:从材料看,美国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有与日本、西欧竞争的目的,说明了区域 集团化有一定的排他性。A 项正确。 答案:A 12.下边知识卡片描述的是哪一国际组织( ) ·1995 年成立 ·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2001 年,中国加入了该组织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卡片中“1995 年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法”“2001 年,中 国加入了该组织”等信息判断,该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13.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 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 有 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在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 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 中,外国节目仅占 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 100 本书中,有 85 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 国家的。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挑 战,为此应积极提高本国的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答案:D 14.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 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对此,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 ) A.反全球化,坚持走独立发展道路 B.反对全球化只使发达国家受益 C.反对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 D.反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应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解析:在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解决的办法是建立起公正合理的新 秩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全球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5. 有研究显示,1990 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 310 亿美元,1993 年增至 800 亿美 元。其中约有 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 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 ) 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 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 主要的受益者,这造成了南北差距拉大,C 项符合题意,D 项表述错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仍然 是发达国家,故 A 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资金的流向比较集中,不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的 收益是不平衡的,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2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4 分,共 40 分) 16.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 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五年计划表(部分)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 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 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 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 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 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 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 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 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 30 年内成功 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 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 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 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 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 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 分)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10 分) 参考答案:(1)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 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 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 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 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 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 策 面对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 银每盎司价格从 1932 年的 0.27 美元上涨到 1933 年 4 月的 0.45 美元,到 1935 年更升至 0.67 美 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 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 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 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 30 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 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 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 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三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 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 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 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的背景和目的。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 害,这说明了什么?(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它有何积 极作用?(4 分)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美元能够拥有“黄金的生命”?(2 分)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概括影 响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 分) 参考答案:(1)背景: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目的: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恢复经济。说 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2)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 固定汇率。积极作用:促进了贸易自由,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4)变化:美元与黄金从挂钩到脱钩。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政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4 分) 参考答案:示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潮迭起。 16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 贸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一次高潮。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及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等推动国际贸 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轮船、火车、电话、电报等“新技术”成为全球化 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及新交通、新通讯手段的运用,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等推动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局势的缓和,世界贸 易组织的建立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 加强,推动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