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1

模块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大宗伯第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进士陈经邦的 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 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 120 间,俗称“百廿间大厝”。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解析:选 A。图片中的“大宗伯第”反映的是宗法制,“进士”二字反映的是科举制,“居第” 二字反映的是古代建筑。但是本题并没有反映出分封制,所以,作为证据,该史料不可以用 来研究分封制。 2.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 世纪 70 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 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 年 3 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 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 A.文字研究 B.史料记载 C.民间传说 D.专家观点 解析:选 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 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从而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故 A 项正确;B、C、 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6·湖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公元前 246 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 4 万 余顷,粮食亩产达到 6 石 4 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亩产普遍只有 1 石 5 斗左右。这反映 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 D。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 项正确。 4.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 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解析:选 D。“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 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 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多次劝说君主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 君主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更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 A、B、C 三项与题 干意思不符,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与臣,要“道”相同,故 D 项正确。 5.(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 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解析:选 B。材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治,只 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文化专制统治的辛辣讽刺,故 B 项正确;暴政是秦朝灭亡的 根源、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C 两项错误;焚书坑儒 引发了农民起义只能体现诗中前一句,后一句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6.(2016·河北邯郸高三摸底)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 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 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解析:选 D。材料中“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表 明两人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难以服众,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心理因素。分析选项,D 项符 合题意,故应选 D。 7.(2016·浙江余姚模拟)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 证。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解析:选 B。《说文解字》属于二手史料,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故 A 项错误;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实物属于考古挖掘,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大,故 B 项正确;唐宋时代的绒线毯、 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的说法属于流传,不属于一手史料,不可确信,故 C 项错误;《自 然史》属于著作史料,也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不是最大,故 D 项错误。 8.(2016·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 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解析:选 D。材料说明的意思是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失误有因果关系,主张天人感应,认为 君主受命于天,应该顺应天意行事,故 D 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明的是君主权力来源问题,与 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家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心外无 物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 9.(2016·广东省实验中学考前热身训练)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选 D。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了三省六部制的约束,故 D 项 正确。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 A 项错误;唐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 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 皇权进一步加强,故 C 项错误。 10.(2016·江苏宿迁模拟)“清前期外贸中,‘只卖不买’导致外银大量流入……‘白银时 代’之说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这两个说法 的叠加。”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闭关锁国”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B.合理的经济政策使清朝进入“白银时代” C.自然经济下清朝前期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D.广州十三行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解析:选 C。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 A 项,清代的经济政策并不合理, 如重农抑商,排除 B 项;D 项说法错误。C 项说法正确,清朝前期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属 于小农经济。 11.(2016·石家庄五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 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 D。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造成地方门阀势力控制政权,官吏腐败的背景下创立的, 其目的在于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符合题意。 12.(2016·山东滨州质检)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解析:选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说明土地的所有权不很固定,所以应该选择 D;A、 B、C 与题意无关,也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 13.(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 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 A.呈现多元化结构 B.农业是其根本点 C.小农经济为主体 D.农与工商虞并举 解析:选 A。题目设问“古代农耕经济”不仅仅指狭义的农业活动,中国古代的国民经济以 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相辅相成,就材料整体来看,反映了农、工、商、 虞各自的作用,故 A 项正确;B 项断章取义,只强调了农业,忽略了其他行业的配合,故 B 项错误;C 项类同 B 项,没有从整体上反映,故 C 项错误;D 项把农业与工商虞放在同等地 位(并举),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14.(2016·广东佛山模拟)“它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 节操意识”。它是( ) A.孔孟儒学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李贽思想 解析:选 C。宋明理学主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调仁者境界和社 会责任感,符合“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故 C 项正确;孔孟儒学强调 仁和德,与理性和节操无关,故 A 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李贽强调张扬个性,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15.(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 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 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解析:选 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 续,故 A 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B 项错误;C 项信息在材料中 不能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 D 项错 误。 16.(2016·山东济宁模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解析:选 A。题干中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是因为宰相制度能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君权,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 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健全中央机构的主张,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主要是限制君权,并未提到 对君主制度的否定,故 D 项错误。 17.(2016·南京高三摸底)《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 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解析:选 C。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 A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 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可知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 D 项错误。 18.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 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 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选 D。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 相对应的法制建设。固有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能极大 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 D。亚当·斯密的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弊病,揭示了中国 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19.(2016·江苏盐城模拟)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 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 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解析:选 A。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说明 顾炎武批判理学家的空谈,故 A 项正确;“今之清谈谈孔孟”说明理学家没有抛弃先秦时期 的孔孟之说,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明亡的信息,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未提及,排除。 20.(2016·四川宜宾高三模拟)京剧脸谱繁多,蔚为大观。《说唱脸谱》中的这段歌词写道: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 喳……”“白脸”表达的是( )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刚直果敢 D.凶猛骁勇 解析:选 B。红脸表达的是忠勇正义,故 A 项错误;白脸表达的是奸诈狡猾,故 B 项正确; 蓝脸表达的是刚直果敢,故 C 项错误;黄脸表达的是凶猛骁勇,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4 分,第 22 题 14 分,第 23 题 12 分,共 40 分) 21.历史地图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 在世守不易。” (1)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材料二 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弊端。(7 分) 材料三 图一 汉代 图二 唐代 (2)分析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提取有关汉唐间地方机构分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4 分) 材料四 太和殿 唐宁街 10 号(英国首相官邸) (3)提取材料四两幅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建筑的风格和体现的实质有何不同? (3 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一、图二、图三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图一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图二 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是郡国并行制。第(2)题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汉代的州集中在北方, 南方比较少,但是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持平,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第(3)题 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的太和殿雄伟,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唐宁 街 10 号平实朴素,具有民主的风格。 答案:(1)制度:图一西周分封制,图二秦朝郡县制,图三西汉郡国并行制。 弊端: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下,权力世袭(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郡县制下, 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 (2)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原因: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唐朝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 经济趋于平衡)。 (3)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 政治风格。 22.(2016·山东烟台高三适应性练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 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 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 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 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 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 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 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 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5 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5 分) (3)据材料三,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 理性。(4 分) 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分 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在自然经济的死 水中,泛起了微澜”,结合教材中关于宋朝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可以得出指的是商品经 济;第二小问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 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等作答。(3)结合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 芽,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对内经济上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闭关锁国和“海 禁”政策,阐述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 答案:(1)体现: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 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 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2)经济:指商品经济。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 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答出任 意四点即可) (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 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 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 滞状态。 23.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 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 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 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 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 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 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 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 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 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 观点有何不同?(3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 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 发展的特点。(5 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 影响。(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答出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 学的新特点,即哲学化、思辨化。关于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 方面进行比较。第(2)问的“依据”要紧抓材料二,从中悟出“发展”的特性来。“佐证” 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性。“特点”要从新旧两个方面入手。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儒学分别经过董仲舒和理学家的两次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 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 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 答案:(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不同点: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 唯心主义。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 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 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 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另一方面出现反传 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3)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 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 的正统思想。(答出两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