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 ‎ ‎ ‎ ‎1840年~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内容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初步发展;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相继诞生;清朝晚期,近代报刊业诞生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摧残。这一阶段社会习俗有了较大变化,交通事业等有了一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事业、通讯工程、各种大众传媒获得较快发展 主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经济结构有了较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发生了较大变化 ‎[考纲要求]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精微点拨]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双重影响 ‎(1)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自然经济的破坏,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概念辨析] 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兴起: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 ‎(1)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1)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图示解史] 洋务运动的口号与主要活动 ‎[教材断点补遗] 留美幼童——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主题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①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注意变化的时间“鸦片战争后”。①处划线部分说明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②处划线部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③处划线部分说明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 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西方近代工业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解读史料时注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④处划线部分说明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⑤处划线部分说明家庭棉纺织业的“纺”‎ 与“织”分离。‎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依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依照这一思路,应如何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 (1)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主题二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史料一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 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①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史料二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②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晚清社会与文化》‎ 解读 史料主旨 史料一:表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史料二:从不同角度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 信息解读 史料一:论述了洋务运动的最大意义不是“强兵”而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①处划线部分强调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已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 史料二:阐述了洋务运动对清政府来说是一场自救运动,但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来看却促进了中国近代化。②处划线部分认为洋务运动自身虽然有弊端,但客观上为中国的进步积累着物质和文化力量 历史结论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但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 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史料二分别从哪些角度评价了洋务运动?‎ 答案 (1)对清政府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2)从社会发展来看,洋务运动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3)从文化发展来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发展。‎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T3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张謇)‎ ‎2013年 ‎(卷Ⅰ)T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014年 ‎(卷Ⅰ)T28,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2015年 ‎(卷Ⅰ)T28,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卷Ⅱ)T28,洋务运动 ‎2016年 ‎(乙卷)T28,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甲卷)T28,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乙卷)T29,洋务运动的影响 ‎(丙卷)T41,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 ‎1.(2016·全国乙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中日之间的冲突持观望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 ‎2.(2016·全国乙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故选C。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3.(2015·课标全国卷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一定的抵制力,从而导致了英国棉布在中国的滞销,成为了“无用的”商品,成为中国生丝的包装布,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A、B、C三项。‎ ‎4.(2015·课标全国卷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历史上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 ‎5.(2016·天津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答案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等信息思考;第二小问,依据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等,从西方入侵和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回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广州二模)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 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 答案 A 解析 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中国的土布价格具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两国劳动力的价格对比,故B项错误;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英国借鉴了中国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 ‎2.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总销售量 ‎(万包)‎ 出口量 ‎(占总量%)‎ 内销量 ‎(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 ‎10.1‎ ‎4.4(43.56%)‎ ‎5.7(56.44%)‎ ‎1894年 ‎16.02‎ ‎8.32(51.94%)‎ ‎7.7(48.06%)‎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答案 C 解析 表格中的数据只能看出生丝出口量在不断增加,无法得出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也不能得出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故A、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知1840~1894年间,中国生丝出口量不断增加,而且在1894年,出口量超过了内销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知1840~1894年间,中国生丝总销售量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发展较快,故D项错误。‎ ‎3.(2016·宜宾二模)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提及国内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可知华工下南洋当苦工而非经商,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此时并未在南洋地区开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是晚清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结果,故D项正确。‎ ‎4.(2016·芜湖、马鞍山三模)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 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这反映了当时(  )‎ 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部分农民通过市场购买粮食和棉布,不能体现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有解体的迹象,但是不足以称为“已经解体”‎ ‎,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材料中只说到“市场”,并没有说“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相当多的农户获得基本生活资料棉布和粮食的方式不是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市场购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5.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  )‎ 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 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 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 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 答案 B 解析 洋务思想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商战材料也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材料“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表明晚清重商思潮的兴起,人们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B项正确;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科举仕途不畅,故D项错误。‎ ‎6.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这表明他(  )‎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 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 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 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主张购买与材料中“请易购雇为制造”不符,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与材料中“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中国“制造轮船”,但没有涉及官办企业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表明认识到发展洋务工业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7.(2017·乐山质检)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答案 C 解析 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表现是兴办军事工业,因为“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而题目问的是其“再进一步”的举动,故A项错误;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私人性质,而材料强调的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之后,为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又创办了民用工业,符合题目“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层次上局限于器物方面,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故D项错误。‎ ‎8.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中写道:“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材料表明兴设炼铁厂的初衷之一是(  )‎ A.辅助官办军事工业 B.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C.加快民族工业发展 D.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说明张之洞兴设炼铁厂主要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与辅助官办军事工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加快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A、B、C项错误;对列强经济入侵的抵制,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故D项正确。‎ ‎9.(2016·惠州四模)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这说明李鸿章(  )‎ A.镇压太平天国压力巨大 B.抗击英法联军反遭误解 C.推行清末新政不被理解 D.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 答案 D 解析 材料时间为“1872年”,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抗击英法联军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士大夫的一种状态,“囿于章句之学”“苟安”之状,体现了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故D项正确。‎ ‎10.(2016·淄博二模)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之利”认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无法反映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从南至北对机器生产的认识的地区差异,无法直接得出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认识不同,无法直接得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  )‎ ‎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近代思想启蒙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材料中没有涉及,而且据教材可知洋务派只学西方技术不学制度,故①错误;“翻译公文”“练习译书”都体现了对翻译的重视,故②正确;首年的教学内容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后面三行学习内容体现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视,总体上表明了中体西用,故③正确;学习内容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故④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12.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材料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与运行所起的作用是(  )‎ A.极大增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 B.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改变了驿站马匹的通讯方式 D.抵制了列强的一些经济侵略 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海军力量、西方民主思想和改变了通讯方式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A、B、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发展迅速,美国旗昌洋行被招商局兼并,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益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答案 (1)特点: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年~1854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2)现象: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 看待: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不同年份数据的变化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从国内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因素去分析,国际上则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去分析。‎ ‎(2)第一小问现象,从两种对待洋货输入的不同态度上分析;第二小问看待,则结合矛盾所反映的本质进行评价即可。‎ ‎14.(2016·邵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 对上述示意图提出你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说明:提出一种或多种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众多条约,清政府以“剿发捻,勤远略”为目的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洋务运动客观上在革新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首先要审题准确,根据题干及图片,可得出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些认识,如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近代工业推动了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政治性较突出等。从中选一种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