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0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0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线索一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随着西方经济势力入侵,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线索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 线索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第20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23‎ 高考总复习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3)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益商品化。‎ ‎3.影响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实践 ‎(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 23‎ 高考总复习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核心论点:洋务运动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达到富国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背景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在沿海地区。‎ ‎3.代表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核心论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艰难。   ‎ ‎【图示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23‎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构图解史】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半封建性。‎ ‎【图示解史】 洋务运动 ‎【知识拓展】 洋务企业 洋务派企业,就其体制而言,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在具体操作中,则只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类型。官办军事工业,从性质上讲,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官督商办企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误区警示】 ‎ 有关近代民族工业的几个误区 ‎(1)“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23‎ 高考总复习 ‎(2)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特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重点一 列强侵华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买办 在中国近代史中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形成买办资产阶级,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20·福建漳州三模)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19世纪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 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且广州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也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这说明上海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故选D项。‎ ‎2.洋行 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对点训练] 2.据1909~1911年编辑的《新疆图志》统计,沙俄在新疆地区各主要城镇建立许多“洋行”。这些俄国“洋行”,不仅将低价收购的新疆土产皮毛、棉花、马匹等驮运回国,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每运回国一驮货物,就从俄国政府得到16卢布的奖金。然后,他们又将俄国的工业品行销新疆各地。“洋行”的设立(  )‎ A.体现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B.使新疆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标志着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 D.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 23‎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B。依据材料,沙俄在新疆地区各主要城镇建立许多“洋行”,鼓励洋行收购新疆土产的农副产品,然后将俄国的工业品行销新疆各地,由此可知,“洋行”的设立使新疆的农副土特产品商品化,工业品大量进入新疆各地,冲击了新疆的传统经济,故选B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 史料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解读】 本段史料反映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思考】 分析史料,概括外国商品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破产;洋纱、洋布盛行,大量女工进入洋纱厂、洋布局。‎ 实证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向 史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社会。半殖民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受控于列强。西方国家对被侵略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资源霸占,将资本主义经济渗透到被侵略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使得那里的旧有经济遭到瓦解。半殖民化使得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较资本主义萌芽更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殖民主义……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迫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了现代。‎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半殖民化的表现及趋向。‎ ‎【思考】 据史料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变动的表现及倾向。‎ 试答:                                    ‎ ‎                                    ‎ ‎【提示】 表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中增加了资本主义色彩。倾向:中国被动地走向“近现代化”。‎ 实证3 全面认识近代买办阶层 史料 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买办通常外语能力强,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3‎ 高考总复习 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特点及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思考】 据史料,从近代化进程角度评价买办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从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看,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材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2)特点 ‎①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发展迅速。‎ ‎③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1)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3)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 ‎(4)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地看待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23‎ 高考总复习 ‎(2)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3)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重点二 洋务运动的特点、作用及评价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军事工业 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大小官吏分别掌握企业的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对点训练] 1.1875年,外商洋行人员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  )‎ 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技术人员格外匮乏,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洋务企业的员工读的书籍大多是经书,这说明洋务企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与材料强调“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不符,故D项错误。‎ ‎2.民用工业 目的是“求富”,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企业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官督商办”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对点训练] 2.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 A.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B.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 C.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D.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解析:选B。由材料“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人的依靠,排除A项;民用企业的创办意在缓解经费压力,而非化解财政危机,排除C项;军工产品不投放市场,排除D项。‎ 23‎ 高考总复习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论证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 史料 对于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简单否定。在当时清王朝国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情况下,洋务派不轻易言战,应该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态度。有些不平等条约,除包含割地赔款、侵害中国各项主权的内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等。这些条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被列强用来谋取侵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洋务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需要抨击的是以下两点:第一,他们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那样,通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他们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而是过于注重权谋,热衷于搞“以夷制夷”。‎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洋务运动外交方针及其评价。‎ ‎【思考】 论证评价洋务运动期间的外交方针。‎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洋务运动外交方针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服务于洋务运动 角度2‎ 洋务运动外交方针的积极影响 试答:                                    ‎ ‎                                    ‎ 角度3‎ 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 试答:                                    ‎ ‎                                    ‎ ‎【提示】 角度2: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包含某些合理因素,长远看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角度3: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是务实的,但缺陷也是明显的。‎ 实证2 评价洋务运动 史料 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争议较大。以前较长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李鸿章以及洋务运动评价是基本否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勾结外国资产阶级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卖国运动;李鸿章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中外相安”局面的投降派、卖国贼。过去我们对他的评价是极为不公正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要根据他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 ‎——毛国涛《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解读】 史料中作者认为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应当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地评价,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 ‎【思考】 以前较长时间对洋务运动和李鸿章评价很低的原因是什么?‎ 23‎ 高考总复习 试答:                                    ‎ ‎                                    ‎ ‎                                    ‎ ‎【提示】 革命史观的影响;时代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洋务运动的特点 ‎(1)从目的看: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到应对边患,维护封建统治。‎ ‎(2)从过程看: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 ‎(3)从投资形式看: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从内容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 ‎(5)从结局看: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2.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看,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看,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看,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积极性: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①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②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③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④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⑤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局限性 ‎①洋务运动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开明阶层的自救 23‎ 高考总复习 运动,其性质决定了它对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 ‎②洋务运动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和民族工业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斗争性,突出地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压制斗争。‎ ‎③洋务运动中所创办的近代企业,对民族工业具有诱导、催生的效应,决定了民族工业具有依赖和软弱的一面。‎ ‎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洋务运动的爱国性 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实践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主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维护自身统治的“自救”运动,也是爱国的近代化运动。‎ ‎[研真题·引领航向]‎ 23‎ 高考总复习 ‎1.(2019·高考北京卷·T16)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 水厂 命题点: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解析:选A。解题关键是分析表格,依据表中左栏四个企业与右栏建立时间和地区看,都建于晚清,都位于京津冀地区,都属于民族企业,故A符合题意。选项B仅限于北京,与材料信息不符;选项C洋务运动与材料中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建立的时间不符;选项D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材料信息不符,均予排除。‎ ‎2.(2018·高考江苏卷·T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命题点: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特点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洞悉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B项正确。结合题中“封建衙门”“一窍不通”等信息可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A项排除;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C项错误;一些洋匠不懂技术不能等同于所有洋匠都是外行,D项以偏概全,排除。‎ ‎3.(2019·高考全国卷Ⅲ·T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23‎ 高考总复习 命题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解析:选B。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即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A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外国人名字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Ⅰ·T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命题点:洋务运动措施的影响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选A。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 ‎5.(2017·高考全国卷Ⅱ·T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洋务派举办军事企业的特点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选B。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 23‎ 高考总复习 项错误;材料信息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体现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6.(2019·高考全国卷Ⅰ·T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命题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析:选B。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等为科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 ‎7.(2016·高考全国卷Ⅰ·T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命题点:自然经济解体与世界市场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当时在偏远地区也能买到火柴、洋布等日常用品,这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A项;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也没有被商品经济取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情况,排除D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23‎ 高考总复习 B.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全国棉布消耗量中农村土布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这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经济中仍占主导,故选B项。‎ ‎2.(2020·广东惠州调研)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 项目 数额(总利润2 927 340两)‎ 占利润比例(%)‎ 股息 ‎970 834‎ ‎33.16‎ 利息 ‎1 781 191‎ ‎60.85‎ 积累 ‎15 563‎ ‎0.53‎ 其他 ‎159 752‎ ‎5.46‎ 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由此可推知轮船招商局刺激了民间资本投资,故选A项。积累、其他过少,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调动员工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轮船招商局,看不出其在近代水上运输业的地位,故C项错误;股息、利息的利润较大、积累和其他占比小,不利于官办企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3.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 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解析: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农村地区土布滞销,使得一些妇女便进城做工,这说明沿海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 ‎4.(2020·福建三明二模)洋务派积极主张并促成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法律,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人才,他们创办新式的洋务学堂传授法律知识,并在开展法制教育和翻译国外法学著作中改造或创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据此可知洋务派(  )‎ A.突破了“中学为体”的束缚 B.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23‎ 高考总复习 C.以培养近代法制人才为根本目的 D.促进法制教育的近代转型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得知,洋务派促成留学生出洋学习,归国后,不但成为“法律人才”,而且还在洋务学堂里“传授法律知识”“开展法律教育”等,这说明洋务派促进了中国法制教育近代化,故选D项。‎ ‎5.(2020·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可知,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诞生,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近代造船工业的诞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与海军无关,排除C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姓普遍贫困   B.对外贸易萧条 C.农业严重歉收 D.鸦片大量走私 解析:选D。鸦片战争前夕,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出现银贵钱贱的情形,故D项正确。‎ ‎2.(2020·广东六校联考)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以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 23‎ 高考总复习 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乡差距的扩大 解析:选A。题干材料“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动,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A项。‎ ‎3.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B.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C.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D.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选A。根据材料“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可知,当时英国的机器生产与中国传统的手工织布相比,不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故A项正确;从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机器生产要优于手工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土布的成本优势,故C、D两项错误。‎ ‎4.(2020·广东江门调研)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此现象说明(  )‎ A.科举制根深蒂固,无法破除 B.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 C.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 D.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 解析:选B。题干中“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等信息,反映了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故选B项。A项表述太过笼统,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维新派的局限性关联不大,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水师需要科技人才,故D项错误。‎ ‎5.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同治中兴”“同光新政”“自强新政”等,其中最能体现其是回应西方冲击的是 (  )‎ A.同治中兴 B.同光新政 C.洋务运动 D.自强新政 解析:选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3‎ 高考总复习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开展洋务运动,自强新政反映了洋务运动实行改革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回应西方冲击)的目的,故D项正确。‎ ‎6.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马建忠意在(  )‎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选D。材料中的“富民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兴办实业,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材料只是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 ‎7.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解析:选B。“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体现洋务派企图用官府压制民企,体现不出“分洋利”,故A项错误;压制和“严格控制”反映经济垄断,故B项正确;“不择手段”夸大其词,故C项错误;洋务派办企业即“师夷长技”的体现,故D项错误。‎ ‎8.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  )‎ 时间 地域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均 值 ‎1843‎ 年 ‎4.2‎ ‎4.9‎ ‎4.1‎ ‎4.5‎ ‎7.4‎ ‎7.0‎ ‎4.0‎ ‎5.1‎ ‎1893‎ 年 ‎4.8‎ ‎5.4‎ ‎4.7‎ ‎5.2‎ ‎10.6‎ ‎8.7‎ ‎4.5‎ ‎6.3‎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近代前期中国北部、中国西北、云贵地区城市化比率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两广地区,因此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23‎ 高考总复习 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地域间差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各个地区之间城市化比率的比较,而不是近代化的效果,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西北的城市化比率要高于长江上游地区,故D项错误。‎ ‎9.(2020·天津河北区模拟)下面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 A.所有制的形式 B.企业分布的区域 C.近代化的程度 D.所处的社会性质 解析:选A。图一属于官办洋务企业,图二属于私人创办近代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所有制的形式,故A项正确。‎ ‎10.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 A.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B.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制度领域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可知,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民用工业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项。‎ ‎11.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放弃重农抑商 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力图扩大对外贸易 D.极力垄断对外贸易 解析:选C。清政府允许商人参加博览会,主要是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根据“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可知材料只是表明清政府鼓励商人参加博览会,不能体现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B项错误;清政府此举看不出有“垄断”对外贸易的意图,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23‎ 高考总复习 年份 出口 总值 茶叶 蔗糖 货值 比重 ‎(%)‎ 货值 比重 ‎(%)‎ ‎1867~‎ ‎1869年 ‎58 041 000‎ ‎32 526 000‎ ‎56.04‎ ‎7 265 000‎ ‎12.52‎ ‎1870~‎ ‎1874年 ‎66 720 000‎ ‎35 153 000‎ ‎52.69‎ ‎9 099 000‎ ‎13.64‎ ‎1875~‎ ‎1879年 ‎71 332 000‎ ‎34 393 000‎ ‎48.22‎ ‎14 644 000‎ ‎20.53‎ ‎1880~‎ ‎1884年 ‎70 804 000‎ ‎32 236 000‎ ‎45.53‎ ‎19 693 000‎ ‎27.81‎ A.中国外贸由入超转为出超 B.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 C.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 D.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 解析:选B。据表格数据可知,1867~1884年中国出口茶叶比重减少,而蔗糖比重上升,说明此时期西方列强由于本国工业发展需要,对原料的需求得以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茶叶贸易,故选B项。‎ ‎13.下表反映的是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情况。据此可知(  )‎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100 000‎ ‎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 ‎12 000‎ ‎6.0‎ 投资城市房地产 ‎30 000‎ ‎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 ‎53 000‎ ‎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 000‎ ‎2.5‎ A.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洋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买办资本的投入 C.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买办资本对近代国内工业、商业投资的比例和对外商投资的比例对比可得出,买办资本对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故C项正确。‎ ‎14.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  )‎ 23‎ 高考总复习 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 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 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棉制品大量进口,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棉制品大量进口,未体现进口棉制品完全取代国内棉制品,且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制品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未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因而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制品的大量进口,不能反映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的状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由于城市中市坊制度的破坏,以及邻近乡村地区懋迁(贸务)的方便,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作为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另一方面,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可见,明清时“市镇”或“镇市”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一般商业聚落的通称了。‎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到明清江南市镇的变化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作为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明清时‘市镇’或‘镇市’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一般商业聚落的通称了”“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宋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归纳。(2)第一小问发展,从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与材料一对比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近代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23‎ 高考总复习 答案:(1)变化:由定期性市场转变为商业中心;原先的行政和军事城镇商业职能增强。‎ 影响: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加速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2)发展: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 ‎16.(2020·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 ‎(注:“蒙自”属云南省)‎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据材料可知,上海成为棉布及棉纱流通枢纽,故可以“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重庆、汉口、青岛、上海等均为沿海沿江城市,故可以“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分布及近代化程度进行分析;也可根据图片从自然经济解体的区域差异进行论述,分析沿江及内陆差异形成原因;也可根据图片信息以“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商品倾销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及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集散中心。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这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示例二 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 23‎ 高考总复习 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较早。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 示例三 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 示例四 论题: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以棉布为代表的洋货横行,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复,例如许多地区的农民以机制棉纱纺织手工土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机制棉布的滞销。材料显示,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 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