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出现“七国之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采取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 ‎1.背景: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措施 ‎(1)收精兵:编练禁军,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置通判监督。‎ ‎(3)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3.影响 ‎(1)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2)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    ‎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步拥有票拟权。‎ ‎2.清朝设立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设立。‎ ‎(2)职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出现的影响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这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核心论点: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充分实现和有效使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极权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   ‎ ‎【图解历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教材补遗】‎ 元代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 ‎《元史》记载,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势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细微点拨】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 ‎(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 ‎(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 ‎【教材补遗】‎ 清代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的边疆管理措施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重点一 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解读】 三幅图反映的是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结论】 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行省制。‎ ‎(2)趋向: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史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史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史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从制度传承和文化方面论述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2)史料二说明北宋采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的目的。‎ ‎(3)史料三分析了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原因。‎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试答:                                    ‎ ‎                                    ‎ ‎                                    ‎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 试答:                                    ‎ ‎                                    ‎ ‎                                    ‎ ‎                                    ‎ ‎(3)依据史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试答:                                    ‎ ‎                                    ‎ ‎                                    ‎ ‎                                    ‎ ‎【提示】 (1)承秦之制,实行郡县制;尊重东方社会习俗,实行封国制。‎ ‎(2)经验:推恩令;置刺史。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 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重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       明代内阁的特点与清代军机处的实质 史料一 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二 (嘉庆皇帝):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阶台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 ‎——《枢垣记略》卷一四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从皇帝在内阁到不在内阁逐步成为惯例、内阁权力来源及内阁与皇帝、太监的关系来说明内阁的地位。‎ ‎(2)史料二反映的是军机处处理事务保密性强及泄密情况,说明君权事实上的弱化。‎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试答:                                    ‎ ‎                                    ‎ ‎                                    ‎ ‎                                    ‎ ‎(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试答:                                    ‎ ‎                                    ‎ ‎                                    ‎ ‎                                    ‎ ‎【提示】 (1)特点:不断演化;从属于君权;内阁与皇帝间沟通不畅。 ‎ 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君主自身对政事懈怠。 ‎ ‎(2)问题: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君权事实上弱化(或封建制度衰弱)。‎ ‎1.创新表现 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机构变成拥有实权的行政机构。‎ ‎2.实施效果 ‎(1)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 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 ‎       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命题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皮币”不是货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而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2015·高考全国卷Ⅱ·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3.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命题点:唐代的藩镇割据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选D。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赋税,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看,可知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但不能说明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战争(攻伐)情况,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的藩镇情况来看,大部分藩镇有财权,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Ⅰ·T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命题点: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5.(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命题点:明代宦官读书识字的演变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6.(2014·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7.(2016·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命题点:明朝对地方治理的政策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8.(2015·高考海南卷)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命题点:明朝初年的治国理念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选B。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选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取秦没实行分封制而速亡的教训,通过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企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 ‎2.(命题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选A。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得出,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促成了这一变化,故选A项。‎ ‎3.(命题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 ‎“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 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 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 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选B。材料中称呼的变化反映出,秦汉地方长官是地方的“主人”,而宋代地方长官只是代理中央管理地方,这一变化说明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故B项正确。‎ ‎4.(命题点:明初六部的地位变化)明初,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C。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5.(命题点:明朝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 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  )‎ A.内阁非法定机构    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大学士地位提高 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解析:选A。由材料“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可知,内阁非法定机构,故A项正确;内阁首辅并非宰相,六部尚书只是兼任阁员,并非直接行使丞相职权,故B项错误;材料“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表明大学士地位不高,故C项错误;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而非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故D项错误。‎ ‎6.(命题点:清朝的奏折制度)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院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解析:选A。密折奏事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而有密奏权的官员群体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凉山一模)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 C.秦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解析:选B。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由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 ‎2.(2020·北京平谷区模拟)“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文中的“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的是(  )‎ A.采纳《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 B.推恩令使王国封地不断缩小 C.酎金夺爵使王、侯彻底不存在 D.郡县制地方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 解析:选B。材料“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是指推恩令中将其他子弟封为列侯,材料“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是指分割诸侯王土地,使王国越来越小,故B项正确。‎ ‎3.(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西汉用真车马殉葬始于文景时期,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墓规模大不如前,用真车马殉葬现象逐渐消失。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经济由盛而衰    B.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文明程度提高 D.诸侯王注重节俭 解析:选B。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墓规模大不如前”相符,故B项正确。‎ ‎4.(2020·德阳一模)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州 县 ‎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 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解析:选B。题干中公元979年与公元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 ‎5.(2020·北京海淀区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 ‎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 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解析:选C。从战国后期,古代中国就出现了“县”这一行政区划,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包括“劝农课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内容,故选C项。‎ ‎6.(2020·重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解析:选B。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 ‎7.(2020·博雅闻道高三全国联合质评)宋仁宗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 A.影响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B.导致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C.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D.扭转了对边境的军事弱势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宋仁宗时出现了冗兵的状况,这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过大,影响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故A项正确。‎ ‎8.(2020·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以下是对明朝内阁首辅一职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内阁首辅的设置削弱了君主专制 B.内阁首辅一直位居百官之首 C.内阁首辅是中枢机构的决策者 D.内阁首辅的权力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 解析:选D。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成员,而内阁的主要职能是以备顾问,故A项错误;内阁是一种顾问性质的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领导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成员,没有法定的权力,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的权力源于皇帝的信任,随时可以收回,故D项正确。‎ ‎9.(2020·重庆模拟)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解析:选A。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 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 ‎10.(2020·博雅闻道高三联合质评)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解析:选C。“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 ‎11.(2020·南宁摸底)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 解析:选B。据材料“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是思想的控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可知,民间信仰城隍并未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城隍监察百官”说明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12.(2020·四川双流中学高三月考)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乾隆帝此举的意图是(  )‎ A.制造文字牢狱 B.强化君主专制 C.歧视汉族士人 D.确立皇帝独尊 解析:选B。A项是对材料的解释,并未揭示其意图,故A项错误;清朝实行“文字狱”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歧视汉族士人,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不是确立皇帝的独尊地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贵阳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 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做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 答案:(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 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14.(2020·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察举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 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 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朝 南书房 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其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