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阳市2020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 - 25 -‎ ‎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思想趋同愈加明显 D. 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重人事,轻鬼神”到“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最后发展到“人定胜天”,说明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故选D;唯物思想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了百家争鸣,但是否是“开始”则无法判断,排除B;五位思想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无法体现出思想趋同,排除C。‎ ‎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可知,春秋时期铁质农具仍未得到普遍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地区是在南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 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 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 C. 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 25 -‎ D. 是秦朝九卿制度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晋国实行六卿制,六卿制实行“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共主国政,容易专权,故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B项正确。六卿制的创建有利于巩固晋国霸业,而不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排除A。六卿制实际上是对分封制度的破坏,排除C。六卿制与秦朝的九卿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6.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 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C.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 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奉常、典客、宗正及治粟内史等官职分别掌管皇家事务和国家事务,体现的是家国同构体制,B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效率问题,A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家国同构体制,排除;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特征,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D项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ABC项。‎ ‎8.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答案】D ‎【解析】‎ 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A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 ‎10.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25 -‎ A.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 国家培养人才 C. 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明显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王国属于分封制下诸侯,地主不属于诸侯,权力也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庄园的教育管理,并不能说明是国家培养的人才,故B项错误;庄园属于地方势力,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11.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 ‎12.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25 -‎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佣书业是我国古代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的行业,唐朝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佣书业逐渐式微,故B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无法说明直到唐代佣书业逐渐式微的原因,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佣书业逐渐式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不符合“唐代”,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唐代逐渐式微”,联系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的影响分析解答。‎ ‎1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 ‎14.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 25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节度使的出身多由科举到由强藩霸臣推荐、所在由一直在中央到几乎全部在藩镇,以及从结果上来看由代天子巡边到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方面可以看出,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故答案为B项。藩镇割据前使相制度即已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战争不断是藩镇割据的结果,不是使相制度的结果,排除D项。‎ ‎【点睛】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增设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15. 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 A. 分封制度 B. 科举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三省六部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基础性制度”“支撑中央集权”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个基础性制度涉及地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选官制度)等方面,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垄断特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科举制度,B正确;A主要是周代管理地方的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CD是中央官制,排除AC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25 -‎ ‎16.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 ‎【解析】‎ ‎“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正确;A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 ‎17.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18.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25 -‎ 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史料实证就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只有金史是史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故C属于“史料实证”,故选C;ABD三项都是陈述客观史实,没有根据历史资料推理和论证,不属于“史料实证”,排除。‎ ‎19.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2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5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职能的演变 ‎【详解】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⑤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21.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 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 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 C. 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 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可以看出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该举措促进元朝政教分离,故B项错误。该举措有利于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 - 25 -‎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朝民族政策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元朝民族政策改革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23.“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许仙”的主人公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许仙”的主人公身份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说广泛传播民间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而是反映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D错误。‎ - 25 -‎ ‎24.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 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 25 -‎ ‎26.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 ‎2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2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25 -‎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统治者应该重视教化百姓 C. 应建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D.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传统社会治理结构认为君主通过管理臣子对百姓进行治理,但是百姓对臣子的监督作用以及臣子对君主的规劝作用非常有限。而黄宗羲主张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既能使学校为政府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也能更好地教化和治理百姓,百姓也可以对政府进行一定的监督。这体现出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主张通过设立学校克服这一弊端,故选D;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他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主张设立学校,不仅在于对百姓的教化,更重要的在于形成良好的风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排除B;黄宗羲并非主张君主与臣子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排除C。‎ ‎29.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 25 -‎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朝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B选项错误,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因素,统治阶层的旨趣变化不是昆曲没落的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此时期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D项错误。‎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3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 25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3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 ‎3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 25 -‎ ‎【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 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34.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35.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 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 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 25 -‎ C. 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企业分别位于唐山、天津和北京等北方地区,属于晚清官办的民族工业,A正确;材料中还有唐山和天津等地区,B错误;北京自来水公司不属于洋务企业,C排除;材料中的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排除。故选A。‎ ‎36.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 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 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 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 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可知,国人已经能够区分“朝廷”和“国家”;由“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可知,国人关注社会的进步;由“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可知,国人的民族意识日渐觉醒。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已成社会共识”太绝对,A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的史学观点,无法反映出其政治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午饭反映“被广泛接受”,D 项不符合题意。‎ ‎37.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某项主张时说,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当时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中国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 实行平均地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C. 实现三权分立,保证民主政治实施 D. 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 25 -‎ ‎【详解】通过材料“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可知,孙中山阐释的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属于民权主义的目标,故不符合题意。C项“实现三权分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B。‎ ‎38.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39.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 - 25 -‎ ‎【详解】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认可,这一自开商埠的政策符合清末转型时期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社会发展需求,故答案为A项;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列强的经济侵略无关,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无关,排除C、D项。‎ ‎40.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 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 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 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 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看出法国对“大清国邮政”“中华民国”保持“临时中立”的态度,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故D正确,A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排除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商——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 25 -‎ 材料二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同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答案】(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2)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可归纳出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根据材料“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可归纳出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根据材料“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可归纳出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 ‎(2)变化:根据材料“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可归纳出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和打破宗族壁垒;根据材料“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可归纳出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25 -‎ ‎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儒学从汉至唐地位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的特点。‎ ‎【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传统文化。‎ ‎(2)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特点:重视对先秦儒学的传承(继承性);吸收佛道思想、精神(包容性);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创新性)。‎ ‎【解析】‎ - 25 -‎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可归纳出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根据材料“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可归纳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可归纳出继承并发展西周的传统文化;根据材料“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可归纳出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 ‎(2)汉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可归纳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可归纳出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特征:根据材料“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可归纳出重视对先秦儒学的传承;根据材料“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可归纳出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根据材料“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可归纳出吸收佛道思想、精神。‎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 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25 -‎ ‎(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解析】‎ ‎【详解】(1)时代背景: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 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即机器生产;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主张: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积极影响:本问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等角度回答。‎ ‎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