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前说明:考试时间90分,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一些原始排水设施。如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等。这说明 A. 先秦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先秦时期水利技术发达 C. 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很先进 D. 先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商代城市中已经存在暗沟、管道等原始排水设施,说明我国先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D项正确;城中有排水设施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不能说明“水利技术”的发达,AB两项错误;仅商代的原始排水设施一项不能说明“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很先进”,C项错误。‎ ‎2.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A. 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 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 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 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清丈土地、核定田赋、记入《黄册》、编制《鱼鳞图册》等一系列行为,使得以土地为征收标准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化,C项正确;开始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的两税法,A项错误;明代清丈土地并将数额记入户口册中可知,土地与户籍管理并没有分离,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赋税种类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3.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 19 -‎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如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该铭文 A. 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才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 B. 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C. 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 D. 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可研究我国早期文字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铭文是一手史料,研究价值极高,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B正确;文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因此不需要文献印证,排除A;鼎是礼器,其所刻铭文有一定的价值取向,C排除;其价值是多样的,除文字演变外,在青铜器铸造、周代典章制度等方面也有史料价值,D排除。‎ - 19 -‎ ‎5.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 丝织品主要用来外贸 B. 手工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经济发展中存在区域分工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出现丝织业中心、制瓷中心、金属冶炼中心和造船中心,表明当时经济发展中存在区域分工,D项正确;丝织业主要用来外贸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不符,A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不同地区手工业生产内容不同,不能说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项错误。‎ ‎6.在对宋元时期古城遗址的瓷器发掘中,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太仓市樊村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A. 专门的商业市镇兴起 B. 太仓成为最大的瓷器集散中心 C. 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D. 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产于浙江的龙泉窑瓷器在江苏太仓农村“数以吨计”地出现,说明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C项正确;江苏太仓农村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生产的龙泉窑瓷器,不能说明其是商品经济活跃、人口集中的专门商业市镇,也不说明“宋元时期”是浙江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AD两项错误;材料不足以说明太仓成为“最大”的瓷器集散中心,B项错误。‎ ‎7.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 社会阶层实现平等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活力 C. 中央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D. 中央权威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官员关注,户部却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活力,B项正确;‎ - 19 -‎ ‎ 地方知州要以“清算”商人“田产”为名,迫其归乡务农可知,社会阶层并不平等,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宋代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但并没有实行“重商”政策,C项错误;知州上书是从维护封建秩序出发的,不存在“挑战中央权威”的动机,D 项不符合题意。‎ ‎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官府人身控制松弛 B. 表明契约程序规范 C. 在经济活动中人人平等 D.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民间契约中往往写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等可知,其强调协商一致原则,D项正确;民间契约常用语与官府的控制束缚无关,A项错误;民间契约订立时有较固定的常用语,不能说明订立契约的程序规范,B项错误;古代经济活动中并非人人平等,C项错误。‎ ‎9.宋代出现一部分士大夫积极参与店铺出售、土地兼并、高利贷运作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 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C.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 程朱理学思想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一部分士大夫积极参与市场活动、与民争利,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市民价值观念转变与知识分子参与市场行为无关,A项错误;知识分子参与商业活动不能说明传统道德的缺失,B项错误;知识分子与民争利不能说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盛行,D项错误。‎ ‎10.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为“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据此推测这种经济政策可能是 A. 编户制度 B. 民生主义 C. 盐铁专卖政策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 19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盐铁专营专卖政策,通过在经济上层加以限制,不让民间过富,是一种节制资本的做法,C项正确;对社会基层管理的编户制度与节制资本无关,A项错误;民生主义是近代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主张,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是对资本的节制,还包括重视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者的行为等,D项不符合题意。‎ ‎11.明朝时期,松江府“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奉贤县的农村“居民繁绸,布楼充斥”;华亭县的拓林有“居民稠密,商贾辐辏”之称。上述材料说明明朝时期江南地区 A. 推行重农抑商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资本主义萌芽 D.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松江等地的乡村“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布楼充斥”和“商贾辐辏”等体现了江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明代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 ‎12.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照3年—康熙61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雍正13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乾隆18年 ‎0‎ ‎1‎ ‎78‎ ‎0‎ 总计 ‎23‎ ‎14‎ ‎156‎ ‎5‎ A. “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B. 政府注重对广州的开发 C. 广州的对外贸易环境好 D. 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答案】A ‎【解析】‎ - 19 -‎ ‎【详解】由表格中1664—1753年间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从分布在四个地方,发展为集中在广州一地可知,清代前期“一口通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政府对广州开发的重视,B项错误;表格数据与广州对外贸易环境较好无关,C项错误;雍正年间英国来华船只少,不能说明海患问题突出,D项错误。‎ ‎13.16世纪末,西欧社会生活中,物价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高了2倍多。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商业革命发生 B. 成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C. 拉大了东西方的差距 D. 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16世纪末,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表现,其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D项正确;导致商业革命发生、成就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是新航路的开辟,AB两项错误;拉大东西方差距的是工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C项错误。‎ ‎14.在近代西方“三角贸易”示意图中,序号③为黄金、烟草等,那么序号①可能包括 A. 黑奴、茶叶 B. 枪支、工艺品 C. 黄金、黑奴 D. 烟草、丝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角贸易中,由欧洲带到非洲去交换奴隶的货物即序号①应该是枪支、工艺品,B项正确;黑奴是从非洲运到美洲去的,AC两项错误;烟草原产地为美洲,不是欧洲,D项错误。‎ ‎15.15世纪前后,欧洲约消费了10000公担胡椒和10000公担其他香料,这要用65000公斤白银才能换取,其价值相当于30万吨黑麦,能养活150万人。这一状况促使欧洲 - 19 -‎ A. 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B. 向外开展殖民掠夺 C. 导致了新航路开辟 D. 粮食危机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15世纪前后,购买昂贵的香料导致了对白银等贵重金属的需求激增,促使欧洲向外殖民掠夺,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刚刚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具备,A项错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商业危机,C项错误;对白银需求增多并不会造成欧洲的粮食危机,D项错误。‎ ‎16.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敛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品——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场景 B. 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C. 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 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中绘有“加拿大河狸皮”、“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等物品,体现出当时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A项正确;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不是材料借“风俗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要体现的主旨,B项错误;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十年代,D项错误。‎ ‎17.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A. 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平衡 B. 东方从属于西方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瞄准亚洲 D. 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答案】D ‎【解析】‎ - 19 -‎ ‎【详解】学者否定欧洲自身经济、文化、制度的作用,指出欧洲站在亚洲的肩膀上,从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中取得好处,强调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对其发展的意义,D项正确;区域平衡与欧洲“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不符,A项错误;东方从属于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欧洲“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是在工业革命后,不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C项错误。‎ ‎18.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A.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B.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C. 成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必要手段 D. 导致整个美洲落后世界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16世纪后的一个世纪中,美洲当地人口减少95%,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B项正确;美洲人口的锐减与传统的东西方关系改变无关,A项错误;美洲人口的锐减不能增加欧洲国家的原始资本,C项错误;美洲人口的锐减不是美洲落后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19.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英国注重立法保护环境。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A. 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相悖 B. 经济发展促进了环境改善 C. 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 英国环保意识主导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案,表明其治理环境依靠的是法制力量,C项正确;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不相悖,A项错误;材料中改善环境用的不是经济手段,B项错误;只有英国的环保立法,不能说明其环保意识主导世界,D项错误。‎ ‎20.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 19 -‎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 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 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 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答案为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并联系所学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情况,比例的变化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欧洲以外的市场,而这些地方大多是英国的殖民地,据此确定答案。‎ ‎21.根据如图可知,该时期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A. 英国仍保持着贸易优势 B. 英法工业水平一直领先他国 - 19 -‎ C. 世界贸易总额总体不变 D. 西方大国外贸一直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仍保持着贸易优势,A项正确;19世纪后期英法工业水平逐渐被美德赶超,B项错误;“世界贸易总额总体不变”和“西方大国外贸一直持续发展”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CD两项错误。‎ ‎22.如图反映的是1838—1856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和男工的比例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A. 男女性工人已经实现同工同酬 B.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 C. 女性更适合机器大生产 D. 广大男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1838—1856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比例居高不下,18岁以上男工比例不断下降,说明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B项正确;19世纪中期纺织业中男女工人比例变化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实现了同工同酬,也不能说明女性更适合机器大生产,更不能体现男性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ACD三项错误。‎ ‎23.19世纪后期,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发展提升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阿根廷、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都通过主要产品的出口以及外国资本和劳动力增长带动起来。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开始促进国际交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B.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 C. 工业化展开使欧洲和北美发展差距趋于平衡 D.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B - 19 -‎ ‎【解析】‎ ‎【详解】19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地通过为其提供原料、投资场所和劳动力得到发展,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项正确;国际交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A项错误;欧洲和北美发展差距趋于平衡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只有欧美与阿根廷、澳大利亚和非洲的联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已经完全形成,D项错误。‎ ‎24.19世纪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很少从事反对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经济斗争,反过来开始与资产阶级合作。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本上是因为 A. 工人状况大为改善 B. 资产阶级注重关注民生 C.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差距缩小 D.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末,欧美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选择合法斗争,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工人的状况在当时有了很大改善,A项正确;资产阶级关注民生不是无产阶级与其合作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绝对差距并未缩小,C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不能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 ‎25.1865年,户部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 盐税成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必争之地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C. 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 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鸿章作为江苏巡抚只同意略增地方上缴税额,不容户部干预其盐厘的征收与使用,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趋势,D项正确;户部与江苏巡抚就税收问题的争议,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必争盐税,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也与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无关,ABC三项错误。‎ ‎26.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和广东边界地区的市镇上,可以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牌卷烟。1934年,一名中国记者写道:“许多村民不知道孙中山,但几乎没有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的”。这反映当时 - 19 -‎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底层农民是外国烟草的消费主力 C. 英美加强对中国的烟草倾销 D.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牌卷烟”“许多村民不知道孙中山,但几乎没有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的”可知,在较偏远农村地区都知道英美的香烟,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法得出底层农民是外国烟草的消费主力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英美加强对中国的烟草倾销是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故C选项错误。‎ ‎27.茶文化,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茶叶税一度为封建政府重要财政来源。但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对英出口竞争力持续下降,以至逐渐失去自己的“江湖地位”。这反映了 A. 中国政府不重视茶叶生产 B 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C. 中国的自然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 D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茶叶逐渐失去在世界市场中的优势,反映出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D项正确;茶叶在世界市场中失去优势与中国政府对茶叶生产的态度无关,A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并未放缓,B项错误;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变化,不能说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 ‎2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年 ‎1895—1911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 19 -‎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1858—1911年”正是我国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时期,故①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手工业的信息,故③不符合题意;从表格的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来看,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故符合题意。故选①④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9.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 与外国进行商战是唯一出路 B.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C. 清政府区域平衡发展势在必行 D. 实现对外贸易顺差,必须造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左宗棠认为“洋船”垄断北货运输,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认为政府必须“设局急造轮船”等强调了“急造轮船,以敌洋商”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商战是唯一出路,A项错误;急造轮船与“区域平衡发展”不符,C项错误;材料针对的不是对外贸易,D项错误。‎ ‎30.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下列叙述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是 - 19 -‎ ‎①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了 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③民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成功 ④进步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和陈独秀等人掀起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和“进步发展”的主要表现,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北洋军阀统治直到1927年才基本被推翻,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31.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伴随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必修美德,《尚书.君陈》曰:“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隋朝王通在《关郎》中也提到“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历代先贤都将能否做到节俭视为个人乃至国家成败的大事。而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主要从道德伦理、国泰民安方面来阐释节俭,将其作为修身之本、治国之策。‎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物质财富的增加等多种原因,消费呈现新的特点:消费由俭约趋向奢靡;上层社会显示较强的消费导向;不同地区、阶层的消费有明显差异性;社会消费观出现若干显著的变化。万历时期王士性认为消费趋奢有利于就业,“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鼓励财富“固将有以用之也”,人们拥有财富后要进行消费。奢靡能使天下财富的一部分流向民众,对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益。唐伯虎感慨道:“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抒发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怀。袁中道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要务,“物欲”是人之常情,追求及时消费和享受生活。‎ ‎——摘编自张邦建《明代中后期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观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期后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 19 -‎ ‎【答案】(1)特点: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将消费与个人修养和家国命运相结合。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2)变化:崇奢黜俭,鼓励消费。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顺应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但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必修美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历代先贤都将能否做到节俭视为个人乃至国家成败的大事”,“从道德伦理、国泰民安方面来阐释节俭,将其作为修身之本、治国之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消费观念具有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将消费与个人修养和家国命运相结合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生产力、社会生活和观念等方面,分析古代消费观念特点形成的原因。‎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消费由俭约趋向奢靡”,“认为消费趋奢有利于就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后消费观念变为了崇奢黜俭,鼓励消费。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上层社会显示较强的消费导向”,“不同地区、阶层的消费有明显差异性”,“奢靡能使天下财富的一部分流向民众,对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益”等信息,从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整体转型等方面,辩证分析其历史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 19 -‎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可知,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据材料“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可知,城市中行业集中,交易量大;据材料“……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可知,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等方面回答。‎ - 19 -‎ ‎(2)不同点:据材料“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与材料“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可知,西欧城市经济作用突出;据材料“……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可知,城市专业化趋势出现;据材料“……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可知,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 作用:据材料“……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可知,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加速社会转型;据材料“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可知,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 ‎33.武汉,英雄之城。因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推上风口浪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后在早期现代化中的积极作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近代中国变局中,学者称“武汉曾是赤都”的时代因素。‎ ‎【答案】(1)积极作为:倡导振兴工商,实业救国;主张民主政治,分享政权;积极反帝,筹划自治;注重社会和谐。‎ ‎(2)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积极反帝求民主;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国民革命的高涨。‎ ‎【解析】‎ ‎【详解】(1)作为:根据材料中“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说明湖北商会建立后在早期现代化中的积极作为。‎ - 19 -‎ ‎(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材料二中“1926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经济、阶级、政治革命和社会运动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变局中,学者称“武汉曾是赤都”的时代因素。‎ ‎ ‎ - 19 -‎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