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www.ks5u.com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按时序梳理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到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时空观念)‎ ‎2.运用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观点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和建设的重要性。(唯物史观)‎ ‎3. 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史料实证)‎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家国情怀)‎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原因 ‎(1)主观上: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客观上: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 ‎(3)思想上:20世纪60年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2.表现 ‎(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造反派“全面夺权”,全国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 8 -‎ ‎(4)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影响 ‎“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成就 ‎(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 ‎①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 ‎①颁布1982年宪法。‎ ‎②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依法治国 ‎①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③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5)十八大以来的行政体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这个目标,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持续进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 8 -‎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由“法制”到“法治”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依据 ‎(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发展 ‎(1)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 ‎(2)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4.作用 ‎(1)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体现了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1.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史料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①“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 - 8 -‎ 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解读] ①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入瘫痪;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史料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现在我们要③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1980年)‎ ‎[解读] ②说明即将进行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 ‎③指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文化大革命”悲剧的根本途径,强调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提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1)从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渐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后果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民主生活极不正常,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4)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及特点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 8 -‎ 图一 新中国法律汇编 图二 法律下乡 图三  ‎[思考] 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何意义?‎ 提示:(1)图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说明新时期以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2)图二反映的是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普及群众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3)图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 史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读] ①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提示: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 8 -‎ ‎(3)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法制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防止个人专断。‎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泛滥。民主与法制遭到野蛮践踏,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十八大以来,行政体制建设成就斐然。‎ ‎3.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1.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 8 -‎ A.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 C.把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D.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 [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要想避免再次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就必须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着手。]‎ ‎2.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A [材料中“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到“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说明法律注重对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规定,故A项正确。]‎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与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1982年修订的宪法起到了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的作用,但1954年宪法没有这一作用,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1982年宪法没有这一作用,故C项错误;两部宪法分别适应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的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 - 8 -‎ 刘少奇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辞严地抗议:“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个人讲话?”‎ ‎——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材料一暴露了“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的哪些问题?‎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此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变化?从中能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 (1)问题: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惨遭批斗和残酷迫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2)政府。意义: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3)变化:由民主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到“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认识:我国的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逐渐得以完善。‎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