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A. 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 宗法体系彻底瓦解 C. 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 D.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郑交恶”,反映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失去对诸侯国的约束力,表明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B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2.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总数在70万人以上。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推动咸阳经济发展 B. 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C. 维护皇帝独尊地位 D. 管控地方巩固秦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政府迁移豪富到咸阳的目的在于减少这些地方豪强势力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可能,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秦朝的统治,故选D;秦政府的做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统治,ABC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故选D。‎ ‎3.对于汉代刺史制度,顾炎武曾指岀:“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做法 A. 根除了地方腐败现象 B. 有助于削弱相权 C. 影响了地方行政效率 D. 有利于澄清吏治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顾炎武认为汉代的刺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能够实现内外相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地方监察,有助于澄清吏治,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刺史负责地方监察,不能削弱相权,排除B;刺史监督地方行政,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 ‎4.“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A. 防范武将专权 B. 有效分权制衡 C. 加强君主专制 D. 优化基层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可知,宋代政事由中书负责,军事由枢密院负责,而财权在三司,最终皇帝掌握决定权,这一体制有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正确;重文轻武有助于防范武将专权,排除A;B不是这一体制的最终目的,排除;题干涉及的是中枢机构而非基层,排除D。‎ ‎5.清朝初期,实行贵族共议大事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中“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之后,改变了这一局面的措施是 A. 设军机处 B. 设立内阁 C. 废除丞相 D. 权分六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正确;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排除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举措,排除C、D。‎ ‎6.清朝皇帝册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在承德接见他们,形成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则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这反映岀清代 A. 尚停留在原始部落联盟状态 B. 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 “满汉矛盾”的尖锐与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清朝在蒙古、西藏和新疆形成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说明清代采取灵活的统治政策,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灵活的政策,并非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 - 16 -‎ ‎【点睛】‎ ‎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这说明 A. 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做不到客观公正 B. 研究视角的差异造成历史结论的不同 C. 历史研究材料的匮乏带来认知局限 D. 历史解释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称呼,如中英战争、通商战争、夷匪犯境等,其分别反映了鸦片战争的一个侧面,说明不同的研究视角会造成历史研究结论的差异,B正确;A表述错误,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坚持的立场是客观公正,排除;对鸦片战争不同称呼,恰恰说明对这一历史事件所涉及资料掌握的较为全面,因此会出现多样的认知,排除C;历史研究是建立在客观史实基础之上的,排除D。‎ ‎8.孙中山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领导者的贪污腐化 B.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C. 没有建立独立政权 D. 未提岀彻底的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太平天国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制定了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排除CD。‎ ‎【点睛】‎ ‎9.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与这次战争相关的史实是 - 16 -‎ A. 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 苏州、杭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D.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列强入侵路线、清帝西逃路线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一度占领北京,清帝和慈禧太后西逃到西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A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开放汉口等10个通商口岸,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排除B;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排除C。‎ ‎10.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民族独立”、“民主主义”和“国家统一”等多重含义。这反映岀该时期的“爱国主义”‎ A.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 显现岀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 缺乏深远的借鉴意义 D. 是对中国传统家国观念的继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政治上专制统治,又面临民族危机,同时领土被割占,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主义”和“国家统一”等多重含义,体现了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A正确;题干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分析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排除C;“民主主义”也包含在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当中,但是这并不是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排除D。‎ - 16 -‎ ‎11.下列主张节选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的一则宣言。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于人民所感受战争,贫困,贪官,土匪,苛税,杀戮,蹂蹒等一切的痛苦,都是由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侵略中国的结果,中国的人民如果要求得自己的生存,只有团结起来,把军阀和帝国主义打倒之后,建设人民的统一的政府,才能达到目的 A. 1919年 B. 1926年 C. 1931年 D. 1937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团结起来,把军阀和帝国主义打倒之后,建设人民的统一的政府,才能达到目的”,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故选B;1919年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开始抗日救亡,排除C;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国开始全面抗战,排除D。‎ ‎【点睛】‎ ‎12.某学者评价中共历史上某次会议:“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这一次会议也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不再受到共产国际指挥,C正确;中共二大中,毛泽东并未掌握领导权,而且当时依然受到共产国际的指挥,排除A;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并未掌握领导权,排除B;中共七大之前毛泽东已经是党的领导核心,中共七大不是题干中的“分水岭”,排除D。‎ ‎13.1942年4月23日,蒋介石通过宋美龄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如是我观》一文,提出取消外国在华的种种特权。这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积极响应。其历史背景是 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 D.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根本性转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为了调动中国反法西斯 - 16 -‎ 积极性,罗斯福的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取消外国在华的种种特权的要求,故选A;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B;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排除C;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根本性转折,排除D。‎ ‎【点睛】‎ ‎1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 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C. 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消灭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春天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此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消灭,故选C;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排除A;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民主革命基本胜利,排除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排除D。‎ ‎【点睛】‎ ‎1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山东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6月15日到9月上旬,有1336.5万余人听取宣传报告并参加讨论,共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达134332条。这反映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 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1336.5万余人听取宣传报告并参加讨论,提出大量修改、补充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C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刚建立,尚未达到完善程度,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题干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 ‎16.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文告没有使用“解放台湾”的旧有提法,而是郑重宣告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意味着 A. 放弃了“武力统一”的政策 B. 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 “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 D. 全面开放了与台湾的联系 - 16 -‎ ‎【答案】B ‎【解析】‎ ‎【详解】《告台湾同胞书》中没有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而是明确了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说明党中央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正确;中央始终未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台湾政策,排除A;“一国两制”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排除C;D表述中的“全面开放”不符合史实,排除。‎ ‎17.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18.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意味着 A. 雅典公民具有了较多的参政机会 B. 雅典民主制度缺乏稳定性 C. 雅典的司法独立有了制度的保障 D. 雅典官员选拔具有随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6 -‎ 雅典绝大多数官员任期较短,而且不允许连任。同时大多数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担任议事会议员的机会,而且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因而当时雅典公民有较多的参政机会,A正确;题干内容与雅典民主制度缺乏稳定性无关,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机会而非雅典司法独立,排除C;官员有任期限制,而且不能连选连任,说明其对官员有一定限制,而非随意,排除D。‎ ‎19.1701年,英国《嗣位法》除了有关王位继承的规定外,还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国王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签署。这些规定表明 A.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双向制约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C.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完善 D. 国王不能再任命政府官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签署”,说明《嗣位法》对王权进一步进行限制,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排除A;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排除B;材料反映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无法体现国王不能再任命政府官员,排除D。‎ ‎【点睛】‎ ‎20.《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其思想原则与1787年宪法中一致的是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两党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强调了人民掌握权力来源的重要性,体现在1787年宪法中则是人民主权原则,A正确;联邦制原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三权分立涉及的是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在1787年宪法中未体现两党制原则,排除D。‎ ‎21.后人评价十月革命时说:“列宁对革命的执着,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以下对十月革命“开拓新航道”理解正确的是 A. 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促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D. 开辟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6 -‎ ‎“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即从人类历史角度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D正确;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排除A;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C并不是从全人类角度分析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 ‎22.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故选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参战没有改变一战的性质,排除A;国联成立后被英法操控,排除C;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D。‎ ‎23.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这一条约指的是 A. 《慕尼黑协定》 B. 《苏日中立条约》‎ C.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大西洋宪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9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出于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与苏联结盟,苏联追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与德国结盟,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故选C;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 1941年签订《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8月签订《大西洋宪章》,排除ABD。‎ ‎【点睛】‎ - 16 -‎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这反映出 A. 美国放弃对联合国的控制 B.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 C.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因为此,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排除B;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发展趋势,C错误。‎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从中宗神龙(705年一707年)以后,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的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 ‎——节选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据材料说明唐代进士科的社会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影响力:唐代进士科日益受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理解:科举制在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竞争非常激烈,进士及第后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考中进士成为荣耀之事。加上统治者的推崇和百姓大众的参与,重视进士功名的社会观念日益形成。‎ - 16 -‎ 这一现象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才能、人才的重视,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表现为应试而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官本位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影响力:根据材料“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可知,唐代进士科日益受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根据材料“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可知,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竞争非常激烈,进士及第后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考中进士成为荣耀之事。根据材料“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可知,加上统治者的推崇和百姓大众的参与,重视进士功名的社会观念日益形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才能、人才的重视,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可知,同时也表现为应试而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官本位文化的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X1919年5月4日)‎ 材料二 - 16 -‎ 材料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在研究五四运动中的史料价值。‎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答案】(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运动早期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是直接反映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诉求的一手史料,可以与材料一相互印证。‎ 材料三是文献史料,对于评价五四运动具有参考价值,强调了其在民主革命发展中的地位。‎ ‎(2)地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详解】(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X1919年5月4日)”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其中记载的“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是当时的实情,对于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运动早期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材料二是五四运动时期发的传单,属于实物史料,是直接反映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诉求的一手史料,可以与材料一相互印证。‎ 材料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是文献史料,认为“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对于评价五四运动具有参考价值,强调了其在民主革命发展中的地位。‎ - 16 -‎ ‎(2)地位: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7.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该书体系内容大致为:‎ ‎——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 ‎——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 ‎——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 ‎——诉讼: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徐红新《论查士丁尼V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及其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颁布,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 ‎《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比如: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 ‎《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 ‎——摘编自李兀明《论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法学阶梯》与《拿破仑法典》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6 -‎ ‎【答案】(1)目的:《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相似之处: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都维护私有财产权;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诉讼:权利的保护”“《拿破仑法典》……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可知,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根据材料可知,两者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根据材料“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两者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根据材料“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可知,两者都维护私有财产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的职能来看,两者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根据材料“《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可知,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根据材料“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可知,《民法典》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据材料“《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可知,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 16 -‎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武器出现后,打破了美苏均势,美国利用独家掌握的原子弹耀武扬威,对苏联实行强硬对抗政策,这就必然恶化美苏关系,导致冷战的爆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的,“轰炸广岛以来,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了原子能的魔影”。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材料中认为核武器是冷战爆发一个重要因素。‎ 评述:作者的观点可以作为冷战史研究的重要视角,对于拓展冷战史研究的理念和思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此举主要是出于维护其在远东国际地位的考虑,同时对苏联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而苏联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必然要采取与美国对抗的战略。总之,核武器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冷战的爆发的原因还包括:国际形势的改变,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英国的推波助澜等。原子弹作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其背后仍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故而,冷战的爆发是诸多必然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学生从其它角度进行论述,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材料中认为核武器是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 16 -‎ 评述:首先表明立场,作者的观点可以作为冷战史研究的重要视角,对于拓展冷战史研究的理念和思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根据材料“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武器出现后,打破了美苏均势”可知,二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此举主要是出于维护其在远东国际地位的考虑,同时对苏联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而苏联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必然要采取与美国对抗的战略。总之,核武器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对材料观点进行补充,即导致冷战爆发的其它因素,如国际形势的改变,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英国的推波助澜等。原子弹作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其背后仍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故而,冷战的爆发是诸多必然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