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 word版

青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A卷 第I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 A. 对古代帝王后裔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 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4.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 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 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6.清代监察制度规定,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该规定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监察制度( )‎ A. 起到监督百官减少腐败的作用 B. 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实质是皇权专制强化的附属品 D. 目的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7.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8.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由此可知,清朝(  )‎ A.内阁起了制衡作用 B.军机处侵夺了内阁权力 C.权力机构职责更加明朗化 D.皇帝行政权力严重削弱 ‎9.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      B.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 C.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      D.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了 B. 习惯法被摒弃了 C. 罗马共和国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 D. 一经制定不能随意改变 ‎11.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12.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制度 B.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主人 C. 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D. 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14.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有利于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5.《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6.“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17.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8.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9.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0.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用两个政权并存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D.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21.有学者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22.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 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B.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C.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 ‎24.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 ‎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25.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材料表明 A. 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 B. 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宣言 C. 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荡全国 D. 各路军阀对政府施加压力 第II卷 一、 材料题(共3道大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 ‎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頓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6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 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6分)‎ (1) 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这一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4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8分)‎ ‎28.(14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回答:‎ (1) 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6分)‎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4分)‎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A卷 ‎1.C 2.C 3.B 4.D 5.A 6.C 7.C 8.C 9.C 10.A 11.A 12.B 13.C 14.B 15.C 16.A 17.C 18.A 19.A 20.D 21.A 22.A 23.B 24.C 25.A ‎26.(1)特点:“以小驭大”、“位卑权重”;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重视对地方的监察。(8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2分)‎ ‎(2)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6分)‎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3)①以宪法来避免绝对权力(实行权力制衡),从体制上扼制腐败的产生;②制定反腐败法律,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③实行独立的舆论监督;④加强道德规范。(8分)‎ ‎27.(1)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列强被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请政府的战败(腐败落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的获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使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于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每条2分,共6分)‎ ‎(2)目的:企图利用“机会均等”手段,均沾、争夺在华利益。(2分)‎ 新变化: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2分)‎ ‎(3)原因: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华利益争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演变为通过清政府这个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美梦。(8分)‎ ‎28.(14分)‎ ‎(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2分);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2分)‎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2分)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4分)‎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