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家大族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的家教、家规,传递的都是种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关的是(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家训、家谱”“家教、家规”反映出这种现象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故B项正确;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故A项排除;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故CD项排除。 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可知,郡的设置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故选择B选项;秦朝才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选项;秦朝设置郡县制之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故排除C选项;分封制崩溃的标志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承认,材料中并没有出现各诸侯的地位,故排除D选项。 3.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 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 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 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了运行机制的极大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限制,并非是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D选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君权受到限制,不是专制加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A. 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 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 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 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项。 5.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家国一体 B. 自然经济 C. 儒家礼制 D. 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B。儒家礼制有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紧扣设问要求“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6.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D项;城邦的妇女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 7.柏拉图指出,“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尊重权威已经在群众政中消失了,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这表明当时雅典城邦 A. 人文主义精神得以凸显 B. 政府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C. 公民参政热情日渐增强 D. 道德沦丧摧残了民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可知,雅典城邦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强调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使人文主义精神凸显,故选择A选项;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人文主义的凸显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政治管理,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公民的参政热情进行对比,无法比较是否日益高涨,故排除C选项;雅典公民的过分民主有利于促进民主制的发展,故排除D选项。 8.公元前287年,罗马元老院同意以平民为主要成员的“族派会议”的决议有法律效力,甚至当其与元老院决议相反时亦然,此后近百年,族派会议的权力日益增加。这说明族派会议 A. 改变了罗马中枢权力机构 B. 打破了贵族对行政权的垄断 C. 推动了万民法的不断完善 D. 促进了罗马宪政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马元老院同意以平民为主要成员的‘族派会议’的决议有法律效力,甚至当其与元老院决议相反时亦然”“族派会议的权力日益增加”表明“族派会议”的决议在罗马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罗马宪政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族派会议”的决议的“法律效力”,并不是其政治权力,不能说明“族派会议”是中枢权力机构,也就谈不上改变了罗马中枢权力机构,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谈论的是法律效力,与行政权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87年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此时仍在使用公民法,而不是万民法,排除。 9.下图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A.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 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C. 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D. 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伯明翰、伦敦、曼彻斯特三个工业城市议员名额增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新兴的工业城市崛起,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力,选项B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就确立了权力至上的原则,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在19世纪70年代,选项C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议员席位增加代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工人阶级,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和城市属性,即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城市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0.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这些史实说明 A. 代议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B. 君主立宪政体适应了英国发展需要 C. 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霸权基础 D. 英国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乃至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故本题答案选B项。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才是奠定英国世界霸权的基础,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D项。 11.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就谢氏公司违反活禽行业“价格管制”案做出终审判决:非常形势并未创立或扩大宪法权力,总统制定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法的,并据此裁定谢氏兄弟无罪。该判决旨在说明 A. 谢氏兄弟没有违反地方政府条例 B. 总统无权制定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C. 最高法院对宪法有最终的解释权 D. 国家干预经济违背自由主义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总统制定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法的”表明,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1935年)总统也不能擅自“制定”“法规”,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最高司法解释权、审判权归最高法院。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最高法院进行判决的依据是针对总统制定法规的判决,而并非针对谢氏兄弟是否违反地方政府条例,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总统制定行业法规是国会赋予总统的权力,这是总统权力扩大的表现,但材料不是强调总统权力的大小,而是强调无论任何机构或总统的行为都不得违宪,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司法权,与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 12.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A. 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 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 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 14.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 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 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政治,其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种威权政治适应了德意志发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德意志第二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受皇帝制约,没有独立的立法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6.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 A. 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B. 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C. 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D. 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尝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运动的相关信息,所以选项A和D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非完善,选项B错误。 17.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 A. 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 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可知,这一事件是指俄国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AC项是指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说法错误,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仍然存在。 18.1917年3月列宁曾这样提出:“我们的策略是完全不信任新政府,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特别要怀疑克伦斯基,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这是唯一的保证)”。材料中的新政府是指 A. 沙皇政府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D. 人民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17年3月”“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所以这里的新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正确;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故A错误;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是列宁领导建立的,故C错误;人民委员会是1923—1946年的苏联中央政府,故D错误。 19.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20.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纹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 B. 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 C. 水纹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 D. 水纹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属于鸦片战争期间,水纹调查结果的公布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A项,水纹调查不能反映鸦片战争为英国蓄谋已久,排除。B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的开放在《天津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英国水纹调查明显侵犯了中国主权,故并非正常科研活动,排除。 21.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 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 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针对的是清政府,故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D正确;“胡虏”“外夷”指清政府,排除A;发表檄文的是太平天国,排除B;双方的分歧并不在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排除C; 22.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 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 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 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 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日本……1889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反映了日本掠夺中国原棉的企图,说明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故D正确;1889年之前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早已经被打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与日本争夺原料,故B排除;1889年之前中国早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料信息“日本……1889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经济附庸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3.《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2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改变旧式的价值观念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的废除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主革命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美国记者斯诺采访延安后写道:“1938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所有主要的游击根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据此可知,斯诺 A. 强调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 认为敌后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C. 忽视了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D. 肯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军……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可知,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兵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故选择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正面战场对抗战的贡献,故排除A、C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了共产党之外,还包括农民、工人、民族资产阶级等,而材料只说明了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作用,故排除D选项。 26.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 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B. 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C. 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D.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42年10月”,英美“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可知B 项正确。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不是“英美外交”的目的,排除A项;归还中国主权的问题上,是外交,而国共矛盾是内政,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排除D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牺牲和抗争,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27.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图中数据变化主要是因为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 A. 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 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党发行的法币数量是不断的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从1946年开始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所以1947年军费激增,法币发行量会大幅增加,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应该是在30年代,B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法币发行量增加无关,C错误;材料反映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结束以后,D错误。 28.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29.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他的意图是 A. 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 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 C. 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 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可得知,邓小平坚持将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故选B。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排除A。本题没有涉及改革,排除。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在1992年,与题目事件不符,排除D。 30.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法是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础 B. 该法能促进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C. 该法是香港成功回归祖国的见证 D. 该法是香港地区长治久安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是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也是我国“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实施,这有利于香港地区的长治久安,故D项正确;“一个中国”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故A项排除;B项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香港回归是1997年7月1日,故C项排除。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题—3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的成因,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洗礼”并结合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事件,依据材料“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可知,事件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工人阶级的地位、民主革命的发展、中共的成立等方面得出答案。 (3)本小问的理解,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际地位及国家权利、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欧现代的发展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发展,它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其体制的发展问题。经济的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其体制变化的结果,也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经济机遇是随时都有的,但只有在一个社会具有一定的法治基础,具有社会公认的游戏规则,现代经济才可能持续地生长和发展起来。从欧美大国的发展历程看,一切有所作为的现代化大国,在自己的历史中都产生了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那就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家思想。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蕴含了欧美各国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一、评分要求 (1)观点明确; (2)史论结合①不少于两个证据的支撑。仅有单纯的“史”而无“论”,此项得分不超过;若仅泛泛而谈而无史实依托,为;②逻辑合理(体现时序、紧扣观点)。 二、可分四个等次 第一等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第二等观点明确,史实较准确,论证较充分,逻辑较合理;第三等观点较明确,史实较准确,论证不充分,逻辑混乱;第四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无史实、逻辑混乱。 三、可供选择的角度 启示一:经济发展与体制变革二者互为因果分论点1.体制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分论点2.经济发展推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启示二:欧美政治民主化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启示三:法治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启示四:思想(或科技)创新是欧美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启示五: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其社会内部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 【详解】论证:根据材料“经济的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其体制变化的结果,也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因素”可以提出观点欧美政治民主化推动了经济工业化。论证过程可以结合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论证过程: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统治阶级,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比如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之后推动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德意志帝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结论升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二战后,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肯尼迪就任总统后,大胆地提出历届政府尽量回避的种族歧视问题,他认为种族歧视造成了“家中不和和我们在国外说话理亏”,这有损于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继承了他在民权方面的努力,把民权运动推向高潮,并取得了重大成果。1964年民权法规定黑人可以与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场所和其他公用设施;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选举权;给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1965年的民权法要求给全部美国人以实际的选举权。1968年通过的《开放住房法》规定在出售或租赁住房时不得有种族歧视行为。三个民权法隶的通过对消除种族歧视无疑是起了重大作用,但黑人的生活处境却依然远未与其他美国人平等。 ——摘编自王伟《民权法案对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权法案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黑人民权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美国种族歧视问题长期存在;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种族问题影响了国内和谐;种族歧视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维护其“世界领袖”地位;领导人锐意改革;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评价:改善了黑人的社会处境,提高了其政治地位;促进了美国政治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声誉,维护外交利益;改革没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平权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可知黑人民权运动兴起;根据材料“历届政府尽量回避的种族歧视问题”可知美国种族歧视问题长期存在;根据材料“家中不和和我们在国外说话理亏”可知种族问题影响了国内和谐;根据材料“这有损于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可知不利于维护其“世界领袖”地位;根据材料“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继承了他在民权方面的努力,把民权运动推向高潮,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可知领导人锐意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等地殖民地解放运动为争取人权和民族独立的影响等。 (2)评价:结合民权法案出台的原因,考生可从美国黑人民权改革对黑人地位的提高、民主制度的完善、对《人权宣言》思想的传承、国内社会稳定和国际形象的角度作答。 3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璟,字广平,唐朝开元名相、杰出的政治家。中宗时期,外戚卖官鬻爵,出现了大量的“斜封官”。宋璟力谏睿宗黜退斜封官(注:未经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睿宗接纳其建议,一次黜退斜封官数千人,规定以后文官选举必经吏部,武官选举必经兵部。玄宗时期,各州郡、边镇的文武长官每年需进京述职,为了在考核时获得晋升机会,向实权官吏行贿的现象极为普遍。宋璟于是面奏玄宗同意,“一切勒还,绝其侥幸之路”。宋璟坚持从京城选拔有才干的人去地方担任都督、刺史,同时从地方选取都督、刺史中政绩突出者到京城做官。开元二十年(732)朝中发生了赵含章向官员行贿的大案,唐玄宗派人调查,结果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接受了安西都护府赵含章的贿赂,唯独宋璟没有接受。即使宋璟告老还乡后,玄宗仍称之“国之元老”。 ——据雷宏谦《宋璟廉政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璟被唐玄宗称为“国之元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璟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贡献。 【答案】(1)原因:整顿吏治,规范选官制度;打击贪腐,重用有识之士;实施官员交流制度;为官清廉,以身作则;重道德,讲原则。 (2)贡献:提高了行政效率;整肃官场风气,弘扬正气;官员从政经验增多,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宋璟进谏皇帝黜退斜封官,而且要求官员选拔必须经过吏部或者兵部,整顿了吏治、规范了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从京城选拔有才干的人去地方担任都督、刺史,同时从地方选取都督、刺史中政绩突出者到京城做官”可知宋璟实施了官员交流制度,打击了贪污行贿,重用了有识之士;赵含章向行贿案看出宋璟为官清廉,以身作则,重道德,讲原则。 (2)贡献:此题需要结合第一问回答。宋璟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规范选官制度,而且为官廉洁,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效率,整肃官场风气,弘扬正气;京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官员从政经验增多,提高了官员素质;从整个唐朝来看,宋璟的举措促进了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点睛】此题(1)(2)两问之间存在关联,第一问多从材料中得出答案要点,而第二问大部分答案要点要从第一问中推出,因此第一问要尽可能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样能保证第二问推导出更多答案要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