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弥勒市中小学 2019—2020 学年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1-5 AACDA 6-10 DCABD 11-15 CBBCD 16-20 DBCCB 21-25 BDCDB 26-30 BCBDA 31. (14分) (1) 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两点得 2分) 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 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两点得 2分)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 义。(2 分)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分) 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两点得 2 分) (4)认识: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 样性。(3 分,任答其中一点 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2. (14分) (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任答 2点给 2分) 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任答 2点给 2分) 市场突破:打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宫府的直接监管。 (任意 2点给 2分) 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1 分)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 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转变。(任答 4点给 4分) (3)现实意义: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三点得 3分) 33. (12分) (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稳定物价;(2 分) 原因:经济危机;农产品供过于求(2 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 分) 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2 分) (3)表现:50 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两点得 2分)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若答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点得 2分) 高一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 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故选 A项; 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 B 项;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排除 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 的,排除 D项。 【答案】A 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朝;汉朝;⑷其它巩固统 一的措施;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刺史始设于汉朝,为地方的监察官,故选 A 项;三司使是始设于后唐并被宋朝沿用的主管财政的官员,不负有监察职能,排除 B 项;监御史是秦朝郡的长官,负责监察,但枢密使始设于唐后期,在不同朝代的职责不 尽相同,但并不负有监察职能,排除 C项;节度使是唐朝地方官员,掌管军政大权,但 并不负有监察职能,排除 D项。 【答案】A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㈠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 选)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有:高级官员、中级 官员、低级官员、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改 革科举制度,使得选官的范围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故选 C项;魏晋南北朝 时期,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与材料所述时间“两宋时期”不符,排除 A项;表格 信息反映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 B项;“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是 宋代科举制的影响并非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反映的本质,排除 D项。 【答案】C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元朝;⒉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 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削弱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D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 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削弱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 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无 关,排除 B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 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排除 C项。 【答案】D 5.【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先秦;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工具有铁质农具和使用牛耕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故选 A 项;图片只是展示了铁质农具和牛耕,但是没有跟青铜农具的比较,排除 B项;从三幅 图片中是看不出战国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多,排除 C项;图片体现了铁质农具的出现, 不能反映冶铁技术水平达到最高,排除 D项。 【答案】A 6.【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宋朝;中古跨朝代选择题;㈢经济重心南移;表格 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呈逐渐增加趋势,其占比 由 19.8%增长到 43.2%,到北宋时期再增长到 62.9%,而北方人口所占比重呈逐渐减少趋 势,有西汉时期的 80.2%减少到 56.8%,到北宋时期更是减少到了 37.1%,可知,该表格 反映了在西汉到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出现了逐渐南移趋势,故选 D项;古代中国经济重 心的转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在表格中没有涉及该朝代,排除 A项;题干表格的比较 项是北方和南方的人口数以及其所占全国户口的比例,没有涉及商业方面,排除 B项; 西汉定都长安、唐朝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其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并没有转移到南 方,排除 C项。 【答案】D 7.【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㈢第二次鸦片战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打败, 因此对“时代的悲剧”的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故选 C项;A项是 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A项;B项是导致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项;D项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因 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D项。 【答案】C 8.【考点】五四运动;⒈五四运动;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字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故选 A项;B项是抗 战时期的歌曲,没有涉及“民主、科学”问题,排除 B项;C项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 歌曲,无法体现“科学”,排除 C项;D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没有体现“民主、科 学”,排除 D项。 【答案】A 9.【考点】国共十年对峙;㈡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井冈山精神”可知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 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 B项;“打土豪,分土地”是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 A项; 纠正“左”倾错误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排除 C项;开展武装斗争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 的体现,排除 D项。 【答案】B 10.【考点】抗日战争;第 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 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故选 D项;国共 合作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军队名称为国民革命军,排除 A项;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共 产党军队称红军,排除 B项;局部抗战期间共产党军队称红军,排除 C项。 【答案】D 11.【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⒈民族工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 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被学者称为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与‘现代工业的第二次发 展浪潮’”可知这是一战期间受到列强经济侵略消除的影响,故选 C项;甲午战后,政府 放宽设厂限制,与材料所述时间“一战期间”不符,排除 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 的‘黄金时期’主要原因为外因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排除 B项;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引进 西方技术的结果,与材料所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不符,排除 D项。 【答案】C 12.【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8年到 1942年国统区钢铁产量增加,其原因为全面抗日战争 的爆发,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 B项;1927—1936年 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项;材料主旨为钢铁产量的增长,与 四大家族为主的官僚资本膨胀无必然联系,排除 C项;日本的入侵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 境,排除 D项。 【答案】B 13.【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多边外交活动并不多,在国际社会的许多领城都没有 中国的席位”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由材料“中国恢复 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了突破性发展”、“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可 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多边外交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故选 B项;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排除 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参与的多边外交活动并 不多,“始终”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而非中国 的外交原则,排除 D项。 【答案】B 14.【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一国两制”方针前提是一个中国,故选 C项;香港特区依法享有高度自治权, 不是前提,排除 A项;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内容,不是前提,排除 B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可以与英国保持一定的联系,排除 D项。 【答案】C 15.【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材料“当我带着薪资回到家的时候,一家人都因了这笔钱迎接我”,可知这种 热情主要是由于雅典民主制度规定为参与陪审等政治行为的公民发放工资补贴,故选 D 项;陪审法庭制度是指抽签选举公民作为陪审官参与审判案件的制度,与材料的内容不 符,排除 A项;议事会制度是通过召开全体公民都参加的公民大会商议城邦事务的制度, 但与材料中“带着薪资”不符,排除 B项;抽签轮值制是指雅典公民通过轮流抽签的方 式,都有机会参与政治,是最能体现雅典民主轮番而治特点的制度,但与材料中“带着 薪资”不符,排除 C项。 【答案】D 16.【考点】罗马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罗马法的各种制度和原则,主要是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和纠纷,所以反映出罗马法重视调解社会生活,故选 D项;材料中体现的各种法治原则 和精神,没有明显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内容,排除 A项;材料仅体现了罗马法的各种法 律原则和精神,不能起到推动罗马扩张的作用,排除 B项;公元 6世纪,是东罗马帝国 时期,故材料的内容不是维护共和政体,排除 C项。 【答案】D 17.【考点】新航路的开辟;㈡新航路的开辟;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可知为新航路开辟后 的价格革命,导致了西欧物价上涨,故选 B项;商业革命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排除 A项;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 C项;“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 D项。 【答案】B 18.【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⒈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文献史料型选择 题(精选) 【解析】依所学,1651年的《航海条例》是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而 17世 纪上半叶,荷兰作为海上霸主,因此英国该法案的提出明显与荷兰争夺海上霸主地位, 从而说明英荷两国商业竞争激烈,故选 C项;依所学,1651年《航海条例》目的是控制 殖民地,独占殖民地市场,且材料中强调是针对英国及其殖民地,未涉及到西班牙殖民 地相关内容,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航海条例》维护英国的经济利益,排挤荷兰, 未涉及到侵犯法国海上利益,排除 B项;依所学,17世纪上半叶,荷兰称为“海上马车 夫”,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1651年期间并未丧失海上霸主地位,排除 D项。 【答案】C 19.【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⒈第一次工业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为 17—18世纪,说明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 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就会不断灌输“准时”、 “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 C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即由工场转变为工厂,但是工厂不能体现出“准时”、“作息规律”等社会观念,排除 A 项;“准时”、“作息规律”等观念会促进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科技进步,排除 B项;英国在 17—18世纪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教育理念的 变化,排除 D项。 【答案】C 20.【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㈡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新的、不同类型”指的是民主共和制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政体,故选 B项; 现代政党制度起源于英国,排除 A项;作为资产阶级代议制保障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排 除 C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排除 D项。 【答案】B 21.【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㈡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讲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国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 约,故选 B项;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至上,排除 A项;题干中“两种政府将互 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适应,排除 C项; 题干未提及怎样保障人权,排除 D项。 【答案】B 22.【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产物,材料“既无序言又 无理论说明”表明该法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故选 D项;1875年宪法明显具有不完善 性,该宪法并不能说明法国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 A项;该宪法是共和派和君主 派妥协的产物,不是共和派的完全胜利,排除 B项;法国属于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属于 总统共和制,排除 C项。 【答案】D 23.【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 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可知德国宪法规定的议会拥有立法权,是宪政的体现,表现了 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 C项;材料强调帝国立法的原则,并非对立法的警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权而非行政权,排除 B项;德国宰相具有行政权,没有首相,排 除 D项。 【答案】C 24.【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㈡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 选) 【解析】三次议会改革逐渐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农业工人的选 举权利,可以看出这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所做出的调 整,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故选 D项;20世纪初英国才实现公民的普选权,时 间不符,排除 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中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 动摇,反而更加稳固,排除 B项;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具有渐 进性,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只是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排除 C项。 【答案】D 25.【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㈡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文献史料型选 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可知为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故选 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 1789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48年,排 除 A项;巴黎公社爆发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排除 C项;欧洲工人三大运动是马克 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排除 D项。 【答案】B 26.【考点】俄国十月革命;㈡十月革命的胜利;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 建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故选 B项;据 材料“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推翻旧制度之后才建立起新制度, 并非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且俄国革命历程中出现过的是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也并非两 种制度并存,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激发了民众对“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 新制度的框架”的期待,沙皇专制统治面临威胁只能说明要推翻旧制度,但无法体现构 建新制度,排除 C项;工人的地位如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 【答案】B 27.【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 规则和程序,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缔约双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了 世界贸易,故选 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涉及贸易,排除 A项; 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的宗旨反映的也就是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美国推行贸易自由 化,排除 B项;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是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排除 D项。 【答案】C 28.【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㈠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B 29.【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㈢两极格局的瓦解;表格逻辑型选择题 (精选) 【解析】据材料可知,相比 1988年,1993年三种刊物所使用“自由世界”的次数减少, 而使用“西方”的次数增多,原因在于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结束,这说 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故选 D项;1993年三种刊物所使用“自由世界” 的次数减少,说明报界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减弱,排除 A项;材料所列仅为美国刊物的用 语,不能反映官方意识形态,排除 B项;材料中两种词汇在冷战前后使用次数的变化, 说明美国报界用语的变化与政治有关,排除 C项。 【答案】D 30.【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虽然美国商务部禁止华为采购美国科技原料,但是华为手 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了最高份额达 28.1%”、“在全球获得的 5G 商业合同已 达到 50 份,其中 28 份在欧洲签订”,据此可知科技的自力更生才是发展的根本,故选 A项;到目前为止,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 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华 为手机并没有被美国商务部的命令所破产,反而其生存力量却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是跨 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谋取利益,排除 C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民族企业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D项。 【答案】A 二、材料题 3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清朝;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 度的建设;民主建设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史实,联系所学,举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史实即 可;第二小问消极影响,联系所学从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和近代落后的根源来叙述即可。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 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第二小问 意义,联系所学从其历史地位来叙述即可。 (3)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三“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 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可知避免陷入政党 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等。 (4)对于制度的认识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专制到民主的必然性,从当代各种制度的 共存的角度得出适合国情是制度的合法依据,同时具有多样性等。 【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2分) 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2分)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 意义。(2分)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 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2分,任答 其中两点 2分) (4)认识: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 有多样性。(3分,任答其中一点 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2、【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 政策;“海禁”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据材料一“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干预 束缚两方面回答,社会经济结构束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家干预束缚主要是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得 出宋代在市场方面突破的表现是打破坊市界线,打破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 直接监管;货币方面的突破是出现纸币“交子”。 (2)据材料二“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淅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 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赋税货币化,商业税率低,商业观念的转变。 (3)从材料三的表格商帮的文化特征得出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有义 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 【答案】(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任答 1 点给 2分)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任答 2点给 2分)市场突破:打 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宫府的直接监管。(任意 1点给 2分)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1分)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 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念度转变。(任答 4点给 4分) (3)现实意义: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3分) 33、【考点】“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 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得出限制生产,提供补贴。第二小问原因,据材 料一“1933年”结合所学得出。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得出优先发展重工 业。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结合所学得出,战争威胁,增强 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 (3)据材料三“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结合所学得出:50 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 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若答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也可得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稳定物价; (2分)原因:经济危机; 农产品供过于求(2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 实力。(2分) (3)表现: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2分,答出其中两 点即可。)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若答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