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凯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凯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凯悦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 C.因时制宜 D.自给自足 ‎2.《礼记·月令》中有关于秦国官营手工业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材料表明当时秦国官营手工业 A.占据主导地位 B.部门分工明确 C.质量管理严格 D.技术工艺精湛 ‎3.对下列城市布局变化的解释,合理的一项是 唐长安 宋东京 A.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B.工商业市镇兴起并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放宽 D.城市政治功能日益增强 ‎4.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写到:“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朝贡贸易成为外贸主流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D.明代政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观点 A.否定了航海家的历史功绩 B.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揭露了企业家的贪婪成性 D.指出了殖民扩张内在动力 ‎6.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摄糖量接近于零,但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上升至8公斤,蔗糖已不再是奢侈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引发货币贬值 B.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的发展 C.欧洲商业中心逐渐转移 D.工业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7.到19世纪上半叶,一种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业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工业城市大量出现 C.新的动力装置运用 D.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8.阅读下表,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德国三大产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简表 ‎1882年 ‎1907年 农业 ‎42%‎ ‎35%‎ 工业 ‎39%‎ ‎42%‎ 服务业 ‎19%‎ ‎23%‎ A.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B.城市人口总量已超过农村 C.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9.1872-1885年,国防工业虽然仍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因为它们是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追求利润成为民用企业主要目的 B.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C.镇压太平天国已是清廷当务之急 D.军用工业发展急需资金原料 ‎10.电报开通之初,督抚大员发电“动辄数百言”, 电报局埋怨“官报冗杂”。于是电报局规定按距离收费,然“远省一二字之费,几与(欧洲)各国二十字相当”。此后,电报撰拟以能省则省为首要原则,官员不论品级高低,皆使用相同形式公文。材料表明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A.瓦解了封建制度 B.增加了财政负担 C.淡化了等级观念 D.革除了体制弊病 ‎11.1912年1月,上海《申报》刊载了某润发胶商业广告:“辫发,不容于文明之国也……考参各国卫生理发良方,每逢理发之时涂抹少许,则发软滑天然,光滑润泽”,头发“奇香扑鼻,随风袭人经久不散……真是强国强种之灵丹”。该广告折射出 A.商业活动体现时局变化 B.上海引领时尚潮流 C.断发易服已成社会共识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2.20世纪20年代,著名企业家刘鸿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场,逐渐在上海市场取得巨大的销售优势,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出现亏损。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先天不足 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影响 C.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D.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 ‎13.1935年《徽州日报》多次刊载离婚启示。其离婚名目繁多,有称“感情破裂,难期偕老”;也有称“妻子不守家教,永脱夫妇之名义”;还有称“旧式结婚,初非双方同意,感情日趋破裂”。该现象说明当地 A.婚恋观念日趋近代化 B.旧有社会风俗完全瓦解 C.报刊媒体主导价值取向 D.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14.下图为米谷于1948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 A.抨击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B.反对美国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C.批评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D.挽救濒临绝境的民族工商业 ‎15.195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同年,粮食产量达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以上现象说明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苏联援助成效巨大 C.国民经济结构合理 D.生产关系调整见效 ‎16.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与计划外商品价格差,在市场上倒买倒卖并从中牟利的人。“倒爷”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国内物资极度匮乏 B.下海经商成为热潮 C.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D.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17.阅读下表,据表可知 ‎1930-1933年欧洲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以1929年为100)‎ 橡胶 羊毛 丝 棉花 大米 小麦 糖 ‎1930指数 ‎32‎ ‎34‎ ‎51‎ ‎37‎ ‎46‎ ‎47‎ ‎71‎ ‎1933指数 ‎13‎ ‎22‎ ‎28‎ ‎34‎ ‎41‎ ‎42‎ ‎50‎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经济危机影响加剧 ‎ C.产品价格相对稳定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18.埃尔德曼在其《民族社会主义统治下的德国》一书指出: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初懂得巧妙地利用宣传方面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产生于经济形势,以及民众对丧权辱国和约的愤慨,对‘体制’的不满有关。当然,其根源还是在于民众困难。该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危机加速了二战爆发 B.经济下滑导致政局动荡 C.法西斯势力利用危机上台 D.屈辱条约激发民族情绪 ‎19.罗斯福上台后,要求国会授予其“紧急全权”,并且在没有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又组织了“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此外,他还经常使用否决权,夺取立法权,降低国会的威信。这些做法 A.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B.为渡过严重的危机提供了便利 C.使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D.彻底抛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据统计,1945-1955年间,日本共计编制了12个经济计划,这些计划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路、港湾),所得税累进制以及对贫困者提供生活保障,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材料表明当时日本 A.加强政府干预 B.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 C.效法苏联模式 D.福利国家日渐完备 ‎21.1921年年初列宁曾对党内同志指出:“商品交换失败了,所谓‘失败了’,是说它已经变成了商品买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再退却。”材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已大获成功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势在必行 D.社会主义脱离俄国现实 ‎22.阅读下表,由表推知战后苏联 战后苏联军费开支状况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列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时期 增速 ‎3.8%-4.2%‎ ‎4.1%-5.3%‎ ‎4.1%-5.0%‎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9.8%-10.1%‎ ‎12%‎ ‎13.8%-14.6%‎ A.军费开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B.体制改革彻底失败 C.军备竞赛加重政府经济困难 D.计划经济优势不再 ‎23.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公布了美国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宣称,美国将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的对外援助。材料反映出 A.美国经济霸权已终结 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 C.美国放弃了冷战政策 D.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4.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先后加入欧盟。随着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中东欧国家银行业对外资的依赖逐渐增强。据统计,2007至2008年,中东欧国家银行部门总资产占GDP比重均超过70%,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国民经济银行化”。这表明 A.市场自由化需大力倡导 B.欧洲一体化成效显著 C.政治民主化在加速发展 D.区域集团化隐藏风险 ‎25.近十年来,全球格局趋向保守,如英国“脱欧”、“美国优先战略”以及一些地区右翼势力的崛起等。这一趋势表现在全球贸易上,即贸易量下滑明显,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现象的频频出现。这些现象反映了 A.逆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B.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挑战 C.国际贸易已趋于停滞 D.发达国家丧失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 ‎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并十分重视灾后的防治。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规定“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品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通过该运动,加强了政府通盘筹划的能力。‎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等 材料三 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6分)‎ ‎ ‎ ‎ ‎ ‎ ‎ ‎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8分)‎ ‎ ‎ ‎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 ‎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的理论创新,战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涨”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大调整,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干预与监管的恢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比重又在明显的恢复当中。‎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 西方经济学家侯兰得·汉德认为,苏联在五、六十年代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制,到七十年代已黯然失色,八十年代将面临失败。苏联当局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改革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即维持现行政策勉强摆脱困境的方案;回到中央集权的“保守”方案;非中央集权化的“自由主义”方案。‎ ‎——摘编自陈陶《西方经济学家论苏联经济改革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实质。(9分)‎ ‎ ‎ ‎ ‎ ‎ ‎ ‎ ‎ ‎(2)材料二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方案”在战后苏联的具体实践。(9分)‎ ‎ ‎ ‎ ‎ ‎ ‎ ‎ ‎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战后欧美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A B D B C A D C A C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C B C B A A C B D B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1)状况:整体有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依旧贫困;农村商业发展受压制(6分)‎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废除苛捐杂税;重视防灾救灾;开展农业合作运动(每点2分,3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推动了农村社会生活风貌的改变(6分)‎ ‎(3)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僵化;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调整;小岗村等地的探索(每点2分,2点即可)‎ 意义: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条件(4分)‎ ‎27.(1)调整:从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奉行新自由主义,减少干预;再到加强宏观调控(6分)‎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3分)‎ ‎(2)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3分)‎ 实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6分)‎ ‎(3)经济体制调整需与时俱进;改革需结合国情;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勇于探索、创新。(每点2分,3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